这个春节,你一定又被“新年签”和“旅行照”刷屏了吧
导读 : 以下是向你推送的第七篇书摘——《场景革命》,其作者是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
过年到现在,都干了点啥?
你可能会跟远方的朋友同事在微信聊天框里抱怨:“在家好无聊啊,开始盼着回北京了。”
但你的朋友圈却可能会发一张高中同学聚会的照片,再配上一段矫情的文字:“五年不见,如今的我们都已没了那时的青葱模样。但能再和你们一起,仿佛又回到当初。”
然后你一面瑟缩在没有暖气的墙角里听着妈妈的唠叨,一面刷着朋友圈看别人的春节。
然而你知道吗?充斥在你朋友圈里的新年签、H5、旅行照,背后代表了什么吗?
今天推送的是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所著的《场景革命》一书中的节选,讲讲朋友圈里的场景狂欢:
How-Old如何引爆朋友圈的全民脑洞狂欢
曾经,你“How-Old”了吗?如果你没有在朋友圈中或微博中看到过朋友晒“颜龄”,那只能说明你的交友面实在太窄或者你根本已经老了。
2015年5月1日,微软在Build开发者大会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机器人网站——How-Old.net。网友上传自己的照片后,网站通过大数据和机器识别技术自动甄别照片中人物的性别和年龄。网站一经推出,就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了橙色刷脸狂潮。
这场意外的蹿红,源于微软要测试自家的面部识别技术,最初乐观的估计是至少50名网友会试试。未曾想几个微软工程师一天内做出的网页,几天之内在Facebook上的搜索次数便逾百万次,在Twitter上相关推文的数量也接近百万。
这股风潮也引发了万民脑洞大开,除了自爆加上了磨皮、美白、祛痘、瘦脸、亮眼各种特效的“嫩”照,众名人也在全民狂欢中或主动参与,或被动“躺枪”。李开复在微博大胆晒出照片,并自嘲有个比自己小50岁的老婆;网友在惊呼郭德纲与林志颖之间,竟然差了一个吴奇隆;刘晓庆成为逆龄女王;蒙娜丽莎的微笑,穿越时空被定格在31岁……最终这场发酵于社交网络的狂欢,帮助微软完成了火爆全球的社会化传播,15分钟热度让一向“严肃古板”的微软,继聊天小冰后再一次被打上了微创新的标签。
场景洞察
How-Old无疑是现象级的。尽管有人质疑How-Old究竟能火多久,但是它仅依靠社交网络中无数次的强关系场景连环就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被动式“推广”,最终命运何去何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场景的崛起。就像“新年,六月的抽签:温柔、孤独”“围住神经猫”和“白金蓝黑裙”,甚至来不及用量化能力和数据能力去计算有多火爆,但是我们都知道它已引爆了公众话题。
随着各种流行在朋友圈中火爆刷屏,我们突然发现,微信已经变成连接层面的最大公约数。移动互联技术让碎片化的场景被深埋在朋友圈,你看或不看,就在那里,这种静默的守候,却不经意创造了聚沙成塔的力量。我们看到周围的人,会使用微信,并且会用微信红包,会使用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在基础设施层面去构建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第一步,并不是去理解,而是尝试在这个基础设施上长出来。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表达——从微信里面长出来——而不是把微信当做外在应用,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移动互联时代,个性化与个人已经成为商业呈现的中心,同社群的激活能力息息相关。朋友圈刷屏,在今天已经变成了重要的流行定义方式,也是品牌引爆商业机会的几乎惟一场景。
H5应用就是典型的从微信生长出来的互联网应用形态。无论是动态展示、交互式动画,还是用户参与的小游戏或趣味测试,在内容和技术上都突出创意、用户情绪洞察和可分享。因为社交需求是微信产品的第一法则,可视化是微信场景应用的基础表现。然后,从手机端微信,H5还可以延展至PC端和其他屏幕。多屏互动与多点触摸甚至视频购物会有更丰富独立的玩法。作为承载内容的一种形式,H5起于新场景,自身也定义新场景,像以前的PC网页一样,打开手机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H5官网。作为手机应用的场景连接工具,H5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微信公众号与App的桥接者。
场景延伸
足记:朋友圈中电影场景的自我填充
“每个地点都默默承载了丰厚的往事,
或许是对一个名人的留恋,
或许是对一部作品的热爱,像电影一样去生活……”
这是火透朋友圈的图片社交App足记开启画面中的文字。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大片风格的图片,不要惊讶于你的朋友突然摄影技术爆棚,他(她)只是足记百万级用户中的一员。这个应用通过电影风格的截图、字幕、边距和滤镜的处理方式,尤其通过收录大量电影取景地,能把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变成电影剧照大片。
将电影场景引入微信朋友圈,激发了普罗大众内心的文艺神经和分享冲动,也让这款软件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在App Store排名从Top 1000开外,蹿升到免费分类全榜第一。足记、How-Old走红朋友圈,让我们看到图片社交已经成为朋友圈最真实的场景。
过去我们对文字怀有敬畏之感,感叹于文字的力量,执着于文字的完美。但今天的互联网土著,还在乎看到的微信文案是文字、是视频、是图片还是音频吗?当我们在旅游景点请陌生人帮我们拍合影的时候,旁边经过的90后,已经在用自拍杆拍下自己的行程,并实时在微信、微博现场直播。摄影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拍照是他们对这个时代的记录途径。
朋友圈代表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和自我存在的证明。这些碎片化图片和视频场景分享的背后,就是我们想自己看到的连接场景。并且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无意义是生活的常态,但我们要试着挖掘它,努力爱上它。”这句话在如今移动互联的场景中,就是每个人最真实的写照。图片社交、视频社交本身就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场景,当生活场景不断匹配在pinterest、Instagram、nice、in,我们知道自己的无意义已经找到最好的归宿,是iCloud,是AWS,是云上的日子。
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场景,会证明自己的生活价值活着“无意义”能否被自己爱上。这些有情怀的产品和场景本身就是存在,更是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与世界最真实的连接。
从朋友圈切入,我们会发现:
1.微信从社交沟通工具演进成场景基础设施,能生长“大象公会”,能长出“深夜发媸”,也能激活小米的CRM(用户关系管理)。
2.朋友圈是今天几近惟一的引爆场景。围绕引爆朋友圈匹配资源,做朋友圈+,是用户获取和用户经营的基础罗辑。
3.图片社交、O2O一类的互联网应用拓展了场景边界,令生活方式场景化,其全新的连接能力基于微信朋友圈乘法效应,也因此产业化。
4.场景化思维使产品功能清晰,结构化组件能力突出。内容越丰富,越能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场景设计,越能在个性化的朋友圈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