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便利购穿越“无人区”
零售是小火炖鸡汤的过程,越炖越香,来不得半点揠苗助长。
这个六月,每日优鲜便利购即将搬到相距七公里的新地址。
短短一年,作为每日优鲜便利购CEO,李漾和他带领的便利购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高速进化。公司业务从办公室扩展到更多场景,公司员工数量也从几十人飙升到两千多人。
“我们做无人零售的时候还没有风口。”李漾,这个准90后大男孩,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坚定和果决。他深知,资本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节奏更重要。“2018年上半年,无人零售的赛道就会清场,很可能是2+N,至少会有两家跑出来。”
2017年被称为“无人零售元年”,千军万马涌入这个赛道。相关数据显示,有超过40个无人货架玩家入场,其中包括果小美、猩便利、便利蜂、每日优鲜便利购等创业公司,还有阿里、京东、顺丰等商业巨头。
这是一个让人疯狂的市场,当然也在2017年年尾经历了“至暗时刻”。无人零售业态撤点、停运等消息不断传来,市场开始冷却。
残酷的市场洗牌过后,行业进化到巨头加持“独角兽”暗战的阶段。战争的背后是,巨头抢夺线下消费场景和移动支付的野心,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的无人零售智能化。有调查显示,预计到2022年,中国仅无人零售店的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9500亿元,是2018年的30倍。
正如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不断研发商品,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狂热过后,无人零售将走向何方?
每日优鲜便利购给出了一个答案,“无人零售进入2.0时代。”李漾分析称,如果说上半场是点位大战,下半场无疑是智能化战争。而贯穿始终的精细化运营就是两件事,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科技赋能为基础。
智能化,将是未来无人零售领域的护城河,而且腾讯和阿里已经先后出手。就在6月11日,猩便利获得蚂蚁金服数亿元战略投资,并宣布无人零售智能设备“猩+”已选点测试投放。此前,腾讯云与每日优鲜便利购达成战略合作,后者的智能货柜也已经在北京开始测试投放。
无人零售,是一个木桶效应很强的商业模型。李漾坚持认为,“一定是全链条的效率增长10%,整个大盘才会增长10%,单点增长100%是没有意义的。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整个木桶的接水量。”
始于“无人”
火,还是虚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无人零售行业。
在互联网真理“唯快不破”的驱动下,行业呈现舍命狂奔的疯狂态势。去年下半年,各路玩家都在猛拿融资、猛扑点位。
短短几个月时间,果小美、便利蜂、猩便利等无人货架企业以气吞山河之势拿下超过30亿元融资。
在2017年年底,每日优鲜便利购给投资人和整个行业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便利购完成2亿美元A+B轮融资,其中,腾讯领投A轮合计5300万美金,元生资本、时代资本、KTB跟投;光大控股领投B轮合计1.44亿美金,鼎晖、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君联资本、微光创投、Mindwork Ventures、光源资本跟投。
这是无人货架领域最大金额的一笔融资。更关键的是,腾讯也是每日优鲜的A、B、C轮投资人。这被视为腾讯入局无人零售的重要一步。
各路玩家以无人货架为切口,这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实际并不低的生意。虽然无人零售行业融资消息不断,但是融资速度远远赶不上烧钱的速度。跑马圈地半年后,今年1月开始,无人货架行业风云突变。
猩便利战略性收紧、领蛙被便利蜂收购、七只考拉裁员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甚至,头部玩家果小美也发布声明进行战略转型,主攻云端电商和现有货架的精细化运营。每日优鲜便利购也爆出裁员,实为正常的组织架构优化。
至此,行业第一次大规模洗牌。此前的诸多玩家都停止了盲目扩张,转而以提升运营效率为主方向。但是,这并未阻止更多的资本和更大的玩家的逆流而上。
去年12月阿里巴巴和美的合作推出“小卖柜”,便利蜂的蜂小柜、京东到家的“go”智能货柜以及蚂蚁金服和魔盒CITYBOX合作的智能零售货柜、苏宁智能货柜、以及顺丰的无人货架纷纷面世。传统的商超也悄然试水无人零售,7-11的首个无人便利店“X-Store”在中国台湾地区亮相,全家宣布将推出“全家+”智能便利店。
虽然是风口行业,但是蜂拥而入的资本和玩家看到的更多是“无人零售”本身的价值。李漾也是如此,“进入这个行业并非受风口影响,而是基于对整个零售业态演变的思考。”全球零售史经历了四个阶段: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店模型,7-11、全家的小店模型,亚马逊、京东的大仓模型和每日优鲜等小仓模型。李漾希望,能够探索出比小仓模型离人更近的模型,就是把零售的颗粒度缩小到建筑物级别,移动互联网正在让“人找货”变成“货找人”。
在他看来,无人货架类似滴滴的出租车业务,是标准化业务更容易快速复制。“无人货架是属于建筑物级零售里面的一个基本单元,除了出租车,我们还会有专车、快车这种类似的业务出现。”
当然,李漾在创业初期也看到了潜在的行业风险,但是更多是价值。他坚信,“价值决定了一家企业为什么存在,其次是效率,也就是为什么赢的是你?”
他的秘密武器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日优鲜便利购提出“双全战略”,就是全场景和全品类。按照横纵坐标系来划分业务模型,X轴就是场景,Y轴是商品或者服务。
“无人零售的点位数量不重要,质量才重要。我们不讲点位数,只讲订单量。”李漾总结,每日优鲜便利购坚持只开拓50人以上的点位。基于这样的原则,按照计划,今年六月底便利购将在北京实现单城盈利。
“这个非常重要。做公司的本源是规模性、盈利性和持续性。盈利,是衡量区域的精细化运营结果的重要指标。”李漾认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理念,“每一个经营体都可以拆分为一个个独立的经营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盈利能力,整个经营体就会变得很高效。”
不止于“无人”
2018年,无人零售领域有了新故事。
告别2017年的疯狂融资、疯狂布点,各家开始主打智能化。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构建无人零售领域的护城河,也是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今年六月,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无人智能货柜终端已经陆续在北京开始测试,主要是写字楼的底商,下一步将测试园区和社区。未来,这种智能货柜将助力其全场景战略,拓展办公室以外的更多建筑物级零售场景。
这背后得益于腾讯在微信支付、小程序和腾讯云三方面的加持。今年2月,每日优鲜便利购与微信支付签订合作协议,成为腾讯在智慧无人零售领域的首个合作企业。5月24日,2018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腾讯云与便利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智能柜硬件解决方案、图像识别、云服务三个层面深入合作。
阿里在无人零售智能化的脚步,也并未落后。刚刚拿到蚂蚁金服战略融资的猩便利表示,此次的资金将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的生产和推广,以及后续进一步的平台、技术开发投入。除了资金,蚂蚁金服还将向猩便利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信用消费体系等其他资源。
不论是每日优鲜便利购、猩便利,还是腾讯、阿里,无人零售探索者与互联网巨头的“两两组合”,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趋势变化——技术成为新动力,并开始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柜内货品的识别,每日优鲜便利购采用视觉商品识别技术,京东到家GO智能货柜使用重力感应技术,魔盒和蜂小柜采用RFID标签技术。这也是目前智能货柜商品识别的三种主要技术。
不同于大多数采用RFID标签、重力感应的货柜,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智能货柜另辟蹊径。便利购智能货柜通过用户扫码开启柜门,用户拿取商品后关门,系统即可通过摄像头直接识别被拿走的商品,并自动在绑定手机上生成订单进行扣款,大概10秒就能完成购买。另外,首次购买需要进行手机绑定和微信免密支付开通的操作。
而不同技术所希望实现的“即拿即走”的概念,是无人超市的发起者Amazon Go创造的。这也是符合大众心中对“无人零售”的想象的。也就是,购物和打开自己家的冰箱或者储藏柜一样简单和自然。
智能化,给这一未来想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未来的无人零售,谁能够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对新零售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成本的大幅缩减,并且能够在信息的收集和选品、选址等流程中提供分析决策,让消费者和消费终端更近和更紧,谁就掌握了决定终局的密码。
“认知决定布局,行动决定终局。”是李漾经常在内部讲的一句话,“在智能货柜这件事上,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识别率、应用场景和稳定度的测试,甚至整个算法平台的搭建,我们在基础功能上花了很长时间来做能力研发。”
技术的加持是无人零售领域的加速器,这将建立在供应链的精细化打磨的根基之上。便利购杀出重围并且持续进化,与每日优鲜的主业生鲜电商业务息息相关。每日优鲜的供应链、仓配物流体系与便利购复用,很大程度上摊薄了便利购的运营成本。反过来,便利购也可以利用广布的点位为主商城导流。
按照李漾的计划,便利购未来将是一个建筑物级的流量入口,这就是生态的意义。“每日优鲜有三年的冷链基础,所有的微仓都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跑出来的。”
在公司每周一的例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总是客户体验中心负责人,“他可以指出商品部门、交付部门、用户部门、市场部门等任何部门的不足,然后我会认领最难、最影响用户体验的那件事去亲自解决。”李漾说,最近一次例会认领的是,用户的反馈太少。“我要疏通与用户间的沟通管道。”
“零售是小火炖鸡汤的过程,越炖越香,来不得半点揠苗助长。”李漾很清楚,无人零售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稳扎稳打。“风口能让我们跑得更快,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不在风口,都把用户的每一个需求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