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钱难赚?别找借口了,创业者还是学学美食中国吧! - i黑马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前景提要: 国内互联网这几年形成了一种共识:做精英只能赚吆喝,做草根才能赚大钱。虽然有这样的“定理”,依然止不住有人顶风“作案”。

一提到点评类产品,读者肯定就想到了大众点评,或者是饭本,百度身边,以及最近突然摇起免费大旗的地图周边推荐们。

其中属大众点评活得滋润,究其盈利模式无非:

1 定向投放的广告;2 线下服务 ,例如整理用户点评成集,卖时尚吃货杂志; 3无线增值服务,例如用户发短信获取商家优惠信息;4 佣金,餐饮积分卡业务。通过自身渠道优势,向餐馆收取佣金;5 电子商务,例如团购。

大众通过自身的用户评论积累,各个区域细分的领域沉淀,通过长尾效应带来了巨大流量。但不难发现,对优惠信息,积分,会员,价格敏感的用户显然还是草根,难道人们所谓的精英都不食人间烟火,或者吃遍天下,不需要此类信息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点评类产品不管采用何种手段运营,能否留住用户的根本还是取决于产品是否有公信力,点评是否足够客观。在用户心目中有了公信力才能吸引用户使用,用户口碑“自然”传播。而此类产品的盈利模式又似乎制约着产品的客观公平性,他们既要维护和大客户之间的利益,又要听取用户的评论意见(这是产品的价值)。

满足商家的品牌建设,用户的评论意见就受气;

满足用户的客观言论,商家还给你投广告合作嘛?此中猫腻不可细表(防止被人肉)。

难道客观和商业真的就无解吗?meishi

美食中国,作为一家有5年历史的产品,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我们答案。

所谓一切商业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那就干脆利用的彻底一点。

用一句话说,美食中国,就是,带外国人体验中国好玩的,好吃的,好住的;带中国人体验国外好玩的,好吃的,好住的。

从免费开始,初期通过线下俱乐部,招募在中国的老外。从几百块开始销售,有的时候福利,准确说是盈利,就是能组团免费吃大餐。外国友人来美食中国可以免费吃到好吃的,住很特色的酒店,而他们的产品,博客用外文展现(做得有点类似外文领域里的《舌尖上的中国》),降低了沟通成本。大厨带你吃中国菜,是他们非常特色的线下运营项目。一推出就受到了很多居住上海的外国友人的青睐,甚至有很多外国友人义务帮他们推广,运作。

而内容的来源,是来自时尚美食杂志的专业编辑,记者,不像米其林完全是实名采访。专业的内容,忠实的用户,实打实地地面运作让美食中国一路走得很稳。

不过,地接,偏重的运作模式也让产品发展缓慢,运作5年,地基还集中在北京,上海,相关,巴黎,伦敦,墨西哥有所涉猎。

创始人潘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创业以来,我们发现,很多人都需要我们,吃货需要我们,美食家需要我们,餐饮娱乐时尚媒体也需要我们的优质内容,一个有大量人需要的地方,一定是有市场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在跑一场马拉松而已,现在还在热身。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