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独家对话张一鸣:我不care腾讯、搜狐等新闻门户客户端
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今日头条APP,也就是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字节跳动”),已经完成了红杉领投的1亿美元的C轮融资,微博同时参与跟投。张一鸣的“字节跳动”估值高达5亿美元。
APP越来越值钱?2014年初,安卓应用搜索(现扩展为“移动内容搜索”)APP豌豆荚B轮融资1.2亿美元。再往前,百度以近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还有,接近神话的,Facebook宣布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 用户数量决定估值的耀眼度。来自张一鸣的数字:今日头条目前下载激活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超过1300万。 以下是《创业家》&i黑马独家对话张一鸣,他的5亿美金内容APP是如何炼成的? 张一鸣: 酷讯当时是什么方向都不明。怎么赚钱,大的方向,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都不明确(做通用搜索还是垂直搜索等)。我走的时候,酷讯里卖品牌广告的、卖竞价排名(类似百度)的、(广告)按成交(量)收费的都有。 如果按现在来看的话,我觉得按效果付费是没问题的。但是产品上,我觉得应该先得把产品模式做好,(当时的酷讯)还没有到收入模式的阶段。我认为不应该太着急在收入模式上花太多的精力,应该(花更多精力在)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的产品上。当时的期望还是太高,产品本身的模式找的不太好。 《创业家》: 海内网当时没做起来,除了开心网的崛起,是否是因为这种形式过时了? 张一鸣: 我觉得任何东西也都会过时,QQ也过时,谷歌也有可能过时。过时没关系,关键在于你这个企业能不能让你产品与时俱进,让它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产品即使过时,能不能在这个企业持续产出好的产品,所谓的过时并不是完全没需求,是说它可能会占的比重下降。 我觉得不要指望一个产品一成不变,其实脸谱(Facebook)也是(通过)产品不断演化(才保持用户数量),它后来收购Instagram、收购WhatsApp,也是为了让它保持不过时。 我觉得开心网和海内这种产品,并不是没有机会在中国兴起。包括现在人人网,大家都觉得不行,它是有替代关系的。你做了差一点,QQ做得好一点,微博做得好一点,你自然就下降了,(其它产品)替代了你的需求。 《创业家》: 你觉得今日头条模式会不会被一种新的可能更好一些的模式替代? 张一鸣: 我觉得这个挺持久,像搜索一样成为一个,越是基础需求越持久,越是说越是普遍的,人本身就有的基础需求,我觉得推荐信息就是一个,我觉得会是挺持久的。 《创业家》: 饭否当年可能的赢利模式是什么? 张一鸣: 我觉得是精准的信息广告。当时饭否没什么收入,产品还是很早期。 《创业家》: 九九房当时的赢利模式是什么? 张一鸣: 有一些网站我们给它带流量,也有中介公司(包括其官网)付费。当时APP上没做过收入,只在网页上做收入。 当时九九房还是赔钱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房产是个低频应用,你要不断地吸引用户,(用户)用了1、2个月就不用了。(房产类应用)行业需要靠利润差,你去买用户或吸引用户过来,在他的生命周期内——比如你成本是10块钱,你要尽快赚到30块钱——商业变现很重要,更像一个流量生意。 《创业家》: 为什么今日头条不做图书类的垂直平台? 张一鸣: 需求度不高。第一长内容不这么依赖,一个月看不了几篇小说,你不需要推荐的机会,我获取你兴趣爱好的频率就太低了。第二,(例如玄幻小说)看的过程中沉浸到里面去了,对现实生活没有影响,推荐比较难。就是看玄幻小说的人跟不看玄幻小说的人,从他的工作职业来说不会有特别的(区别),这是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跟泛资讯的推荐是差得很远,就觉得忍住了不要做长内容。 《创业家》: 你觉得短内容更有生命力? 张一鸣: 我觉得越短越有生命力。越短越快流传,信息越快流动,信息最短,性价比越好,对社会意义也很大。经常有人抱怨说现在人都不读书了,(想)做一款很好的读书软件,为什么一定要做读书软件,为什么一定要用书?以前07、08年会看(书),注:张一鸣在微软期间,由于工作量轻,那半年内看了很多书。除了技术方面,他比较推崇的有《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活法》(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A SENSE OF URGENCY》(紧迫感),《THE FIVE DISFUNCTIONS OF A TEAM》(团队协作的五个障碍),《基业长青》等。现在不用看了,现在我看小米,每周都看一篇小米最新的报道,雷军的文章,我看了三十篇之后,五十篇之后不比一本书更好吗?碎片化,书的内容大部分被碎片化(内容)所替代,不一定需要书了。 《创业家》: 你指的是从书里获取信息? 张一鸣: 对,我说的书并不是说书已经灭绝,数学书要要的……其实数学书也不定,其实我经常遇到问题我都上维基百科,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书都不要,很大部分原先从书上获取100个信息,现在可能是30,70可能被短内容替代,很正常。有的创业者可能自己喜欢读书,或者说喜欢当年在图书馆的感觉,就是老想读这个书。现在看书我也专门调研过书,看书主要看的只有两类,创业和美女总裁只有这两类书,其他的书没有人看,包括经管类的书都是没有人看,很小众。我觉得这不是一定要纠正过来的,比如说经管类的书,(里边的)很多东西通过很好的文章替代了。 比如我最近看开放课程视频(如耶鲁公开课)有的课程对我来说不比书差,很清楚,为什么要以书的形态出现呢?很多创业者,其实我以前看书挺多的,我是阅读的忠实用户,我觉得很多创业者看书是他自己想要的,后来看一下数据来看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 包括深度阅读,很多情况下普通民众他以前看报纸,听收音机,短消息,有的人光读报纸也能知识面广。我就见到过年纪大的人,他也就看各种报纸,做简报,把碎片的整理起来,也是知识丰富。通过对报纸的观察,也能对政治经济有了解,我觉得不一定要书。 《创业家》: 投资人目前对内容生产社区化很关注,你怎么看? 张一鸣: 没有特别看中,一定程度上(社区化赚钱)算一个谬论。中国真正赚钱的公司,社区并不多,百度不是,360不是,我觉得小米也不算是,它仅仅是有些粉丝,那3M(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之类的公司也有很多粉丝,社区一般来说是论坛啊,天涯、西祠胡同、知乎等。 所以现在很多人想这个东西怎么往社区靠,我听到时候就觉得,他就是个工具,就是个社区。你想,天涯不赚钱,微博不够赚钱,各种论坛,西祠胡同也不是很赚钱,只有sns的腾讯和facebook是,苹果也不是。为什么大家总想靠社区呢? 天涯、西祠、十九楼、开心这些还不够好吗?小米社区是一个客服论坛,没有这个社区他们也一样,不是一个概念。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投资人总想往社区靠,360不是社区,搜索工具不是社区,京东也不是,都是基础服务做得好就好了。 其实你基础工具做的很好,就足够了,比如说美图秀秀它也不是社区啊。铁血是社区里变现还不错的,从过去五年到十年的经验表明,有很多论坛诞生,并不是一个主流,而且并没有持久不衰,反而搜索和安全持久不衰。迅雷、优酷也搞过社区,雷友什么的,(社区本身)也不是很重要。他们都试图做好社区,好像是为了用社区来填补不安全感。没有多少社区赚钱的,大大小小都没有例子。 以前酷讯也搞过一个东西叫酷蛙,但见到什么产品因为社区化带来特别大价值的。 《创业家》: 感觉你身上有点乔布斯的气质。 张一鸣: 还好我没他那么感性。 《创业家》: 做事方式上吧。 张一鸣: 我是比较理性的,我在公司富有激情的演讲一般不做的,我们公司比较坦诚,直接跟董事沟通,包括招聘的时候公司的状况很清楚告诉对方,公司的现状、估值、股票情况。 我自己把乔布斯英文版中文版各看了一遍。(《乔布斯传》的)前半段有一个毛病,就是他不管(管理)这个东西,想到什么产品好就要什么,公司内部怨声载道。后面他回到公司申请了一批期权,他跟董事会吵的第一架就是为了从公司要期权,这是他的管理手段,他要稳定人心,做法就不一样。我想他中间有思考,不一定自己说了。 我觉得从酷讯当时带来的困恼,也挺多重担,然后也有很多包括员工的抱怨,如何对待招聘的这个速度,转正、离职,一直到现在的观察思考我觉得是挺有帮助的。我觉得基本上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好多创业公司在核心团队之间闹翻,出走,或者进不来好的人,封闭,我们都还好。 《创业家》: 腾讯和搜狐等新闻门户客户端最近也陆续推出了“千人千面”根据用户偏好的新闻推荐功能,这会对今日头条有什么影响或威胁吗? 张一鸣: 我知道他们有一些(这方面的)尝试,我觉得正常,也不是太care,对于我们(来说)按自己设想快速前进最重要,不回顾,不旁顾。 另外,有推荐功能的门户客户端和今日头条的想法还是差别巨大。在是否生产内容,是否有人(编辑)的倾向,是否有平台的想法上,均有巨大区别。 腾讯这么大(的公司)随便一小功能(上线),我们不能草木皆兵啊。 我觉得做好(内容推荐)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还是更关注自己更快做好。对他们也一样,我们要做的更深更好,更难追上。 威胁对不同人定义不一样。我从创业以来始终都有危机感,他们的动作并不会增加多少(危机感),并无因这些波动。 《创业家》: 在你们这个领域里,就中国人而言,有你特佩服的技术高手或天才吗? 张一鸣: 没有,现在没有。 《创业家》: 国外呢? 张一鸣: 谷歌做的很好。 【张一鸣的人生花絮】女朋友和招人才 “字节跳动”研发总监梁汝波,是张一鸣大学时的室友,在九九房创立之前,就曾被张拉来一同商量创业。对张一鸣大学时追女朋友,梁印象深刻。 张一鸣一个女同乡的电脑坏了,他跑去修,回来就兴奋:哇,她们宿舍一个女孩子不错!接着张就总去修电脑,跟那个“不错的女孩子”在BBS上聊,然后约出来玩,然后表白,被拒绝。 张一鸣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气馁,照样约出来玩。在北戴河,玩到身上只剩最后几个硬币时,张对女孩子说,我们把它花光。他们就拿着这几个硬币去了一趟网吧,回来时牵着手。 这个女孩子是张一鸣现在的妻子。 梁汝波总结,张一鸣一是认人准,二是“死皮赖脸”。 在为公司招人时,张保持了梁说的这些特性。 “字节跳动”的前100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现在公司发展速度加快,他只能面试70%左右,但每个offer都是他亲自确认后发出的。 他对《创业家》说:“我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可能除了小米之外,业界的创业公司中,很少有我们这个标准的。” 梁汝波说,每次团队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时,他都觉得难得。“但他(张一鸣)总是会说,能找到更优秀的,并且能正确地评估,给出合理的offer。” 张一鸣说,他招聘的办法就是留心和诚意。大学时,他在一个技术社团当主席,组织了一个写代码比赛。比赛的冠军,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一名主力工程师。 “他是化学系的,”张一鸣说,“但比计算机系的写程序还快。他在研究生时我就把他挖去酷讯当实习生(后来一直留在酷讯,张一鸣从酷讯离职时承诺不挖酷讯的人。酷讯于2009年被TripAdvisor收购),这个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邀请他来了。” 一旦见到认为不错的人才,即使当时没招到,张一鸣也会想办法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对优秀的人,两三年保持跟踪。比如我们现在做基础架构的同事,之前在一些业务上有往来,当时他对加入我们兴趣不大。后来每隔半年都会去找他一次,他在一年半之后加入。” 张一鸣也曾连续几周去见同一个人,在对方小区门口。他给HR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不错的人,时间地点都OK。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0、80%的人都能请来。“首先你要让他知道,他能在你这边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你有信念建设一家有优秀团队的健康的公司,希望他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个比较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