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智能投顾在国内无法生存…| 黑马荐文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智能投顾在国内无法生存…| 黑马荐文

这场跨栏赛中,玩家没有捷径,面对障碍物,一个都不可绕开。

推荐指数:★★★

阅读时间:4分钟

推荐语:美国的智能投顾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大洋另一岸的中国创业者们也在蠢蠢欲动,然而却遇到了不少门槛:没有前期数据积累,国内客户缺乏市场教育,监管空白等等。国内的智能投顾玩家如何突破重围,走出困境?黑马哥助你一臂之力。

在金融科技领域,智能投顾和区块链,是最火的两个词。

相比还在纠结于理论与现实的区块链,智能投顾的发展脉络则更为清晰。

智能投顾,就是机器人投资顾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规律分析,来指导投资。

但在国内,智能投顾还是个新鲜且模糊的词。对这个新鲜玩意,国内舆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争议:

一种认为,阿尔法狗的成功,证明了人工智能的力量。如果在金融领域运用成功,就如同掌握了一把金钥匙;

一种认为,就目前国内技术水平、投资理财环境而言,智能投顾只是噱头。

现实是,现在还是智能投顾的发展早期,就像一场跨栏赛跑,速度最快的,不一定胜券在握,能成功跨过所有障碍物的,才可致胜。

智能投顾: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实际上,智能投顾开始在中国发展,很大程度受到美国智能投顾繁荣市场的刺激。

花旗银行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底,美国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几乎从0增加到了190亿美元,发展非常快。

但美国智能投顾市场,之所以能出现指数爆炸般的增长,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在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上千家资产管理公司加入这场夺食大戏——谁的武器先进,谁就有可能杀出重围。

这时候,量化投资、资产配置、投资顾问等新式的“热武器”出现,人工和机器相结合,很快横扫传统资管界,也终结了资管只由人控制的“冷兵器”时代。

在长达十几年的人机磨合中,美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培养机器,使得机器越发智能,策略和模型越发成熟。

这时候,所谓的“智能投顾”,才有了智能的样子,比起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华尔街投资人,也毫不逊色。

目前,无论是创业公司Wealthfront,还是大券商Charles Schwab,金融机构高盛、花旗等,都纷纷进入智能投顾行业。

据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预测,到 2020 年,智能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 2.2 万亿。

这种有前景的“武器”,自然引发国内“掘金者”们的注意。

国内也开始出现智能投顾平台,譬如,深蓝、弥财、钱景等。

而巨鳄们,也纷纷入局,平安、京东、宜信也宣布涉足智能理财领域。

上线容易,运营难。

这些早期入局者,并没有能迅速占领市场,反而面临许多中国式问题。

中国式问题

对比中美差距,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中国没有前期的数据积累。

国内理财市场,包括智能投顾的前身,量化投资,一直做得不温不火,产品单一,参与人数不多、且集中在高净值客户中。

这意味着,国内智能投顾市场,没有沉淀完备的用户数据,更别谈突出的算法模型。

没有大数据为基础的推荐,怎么可能让用户信服?

这还是这场跨栏跑中,面对的第一个障碍物。除此之外,智能投顾还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

首当其冲的,是国内客户缺乏长期投资理念问题。

其实,短期投资,智能投顾的优势并不能展现。

然而,已习惯了“投机”的中国市场,都崇尚“短期翻倍”的财富神话,对长线稳健的投资方式,并不感冒。

这也就意味着,后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用户教育。

其次,国内智能投顾市场,浮躁炒作者多,潜心做技术、沉淀数据者少。

智能投顾概念进入中国,恰是P2P等互联网理财平台谋求转型的关键时刻,“智能投顾”可以成为他们下一个追逐风口,也可能沦为炒作噱头。

有观点认为,国内智能投顾技术并没有成熟。在做了一个简单的用户风险测试后, 便推荐所谓的“智能投资组合”,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将银行、基金、期货、保险等资产简单打包,并没有体现“智能”。

最后,智能投顾领域,相关政策、监管还是空白。

关于智能投顾的监管,目前行业内有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智能投顾剥去科技的外衣,本质上还是投资顾问服务,需要一系列从业资质和各种代销牌照;

另一种观点认为,智能投顾只是技术,只需要对接正规的金融机构。

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智能投顾平台的风险。

寻求破解困顿

国内真正的智能投顾玩家,在尝试走出困局。

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沉淀和算法模型问题。

因为自身积累有限,智能投顾玩家尝试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数据,比如券商等金融机构购买。

在前期,通过购买,每个智能投顾平台获得的数据是相似的,竞争的核心就落在算法模型上。

“只有专业的、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的算法策略,才能活下去”,国内某智能投顾专家说。

这个积累和调试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

市场教育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目前国内智能投顾平台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降低投资门槛,比如降低起投金额、免交易手续费等,以优惠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改变原本应长期持有的投资规则,允许投资人短线交易,增加产品的流动性。

但是,在推广智能投顾理念的同时,相关的教育投入和流动性风险,都会增加平台的压力。

上述专家表示,在前期,智能投顾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在客户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通过管理费、增值费用,达到盈亏平衡。

目前,智能投顾在国内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出相对稳健的产品,销售的同时,开始教育客户,形成长期分散投资的理念;

第二阶段,推出国内资产配置等带有一定风险的产品,同时推出购房、求学、养老等理财场景。

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数据,打磨技术。

其实,任何一个模式,恐怕都很难从美国直接照搬过来,在中国落地,永远面临中国式难题。

“从长期看,智能投顾会成为主流之一,市场潜力巨大;但在短期内,智能投顾市场还不能形成规模且充满挑战”,国内智能投顾专家表示,这不是一场轻松的赛跑。

这场跨栏赛中,玩家没有捷径,面对障碍物,一个都不可绕开。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