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新闻众筹”的中国实验 - i黑马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新闻众筹网站的出现,让新闻采集变成了一件不依托媒体也能完成的事——由众多陌生人出资,赞助完成一篇报道。但这种模式刚刚在中国萌芽,规模尚小,运作模式和合法性边界并不清晰,也存在迎合资助者等风险。i黑马分享本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一周来,《新京报》记者巫倩姿正在为一篇名为《揭秘金钱左右下的时尚圈》的新闻稿件准备资料,她计划在周末完成这篇文章。巫倩姿报道时尚领域已有十年,知晓时尚品牌与时尚媒体间各种或明或暗的金钱交易,她一直酝酿着要把这些“内幕”写出来。

不过,和她过去十年写的所有报道都不同,这是一篇“众筹”而生的新闻。

如字面所言,众筹(Crowdfunding)指的是在互联网上面向大众筹集资金,以帮助筹款人完成某个有特定意义的项目。这个概念2006年由美国互联网杂志《连线》率先提出,这些年催生了一批受到投资人和公众追捧的众筹网站,在这些网站上,用户可以发布自己的众筹项目,并接受公众额度不等的“资助”,而网站可以从各项目所筹金额中提取管理费作为收入,一般4%-10%不等。

这其中,2009年诞生的Kickstarter现已是风靡美国。在中国,最近两年也出现了几家按照这个模式运营的众筹网站。

“众筹”概念被用于新闻,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上线的新闻众筹网站“Spot.us”,此后Kickstarter等各国的众筹网站也出现不少新闻众筹项目。

现在,这样的事情也开始在中国发生。

为“众筹”而生的报道

一个月前,巫倩姿只是依稀知道,“众筹”可以“帮人圆梦”,比如开间咖啡馆,并未想过可以用作她最熟悉的新闻。

巫的好友杨倩,过去是在网易从事时尚报道的编辑,现在国内一家成立不久的众筹网站工作。在杨的建议下,巫发起了这个名为《揭秘金钱左右下的时尚圈》的新闻众筹项目,筹款目标是1000元。按照众筹网站通行规则,在一定期限内,如果发起人能够筹到达到目标的款项,便按照约定完成筹款项目,如果达不到目标金额,就意味着项目失败,钱就会退还给资助者。

巫在募资用途里写道:采访交通费及社交费,“主要就是一些打车往返采访地、请人喝咖啡之类的开销”,她打算为这篇报道再采访一些媒体人、公关人和品牌经营者。

她在2013年11月20日左右向众筹网提交了项目资料,作为感谢,她为不同金额资助者设定了“发布公开感谢信”、“参加时尚派对”等回馈。以某种形式回馈资助者,这也是众筹的通行规则。

“一开始没抱希望,也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话题有没有兴趣。”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1月29日晚上自己上去一看,发现筹款目标已经完成。

网站页面显示,她的项目获得了17位支持者,筹到了比她目标略多的1110元。其中,有11个人资助了她10元,两个人资助了她100元,还有四个人资助了200元。

巫倩姿说,她并不认识这些使用网络ID的资助者,也没有和他们沟通过,她还和另一位众筹新闻发起人——时尚资讯网站观潮网的记者月之海讨论了一番,是谁在支持他们。

月之海同样也是在杨倩的建议下参与众筹的,他发起的选题是关于奢侈品鉴定的,目标募集3000元,作为采访差旅费,很快也达到了目标。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第一天,就有个不认识的人给我投了2000元,有点意外惊喜。”

他俩不太确定的是,资助者是冲着品牌U盘、奢侈品活动之类的回馈来,还是对他们的新闻选题有兴趣。

巫倩姿的那篇报道,“不符合版面规划和新闻时效性不足”,可能没有机会印刷在报纸上,但完成后会通过个人与单位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公共账号等平台发布。月之海的报道,也已经完成了采访,准备在12月上旬内发表。

新闻的新玩法

巫倩姿和月之海,因为与杨倩的友谊,无意中成为了中国最早尝试新闻众筹的媒体人之一。但对于杨倩与她同事们来说,这是一次有意识的策划。

11月上旬,杨的同事、亦是媒体人出身的马伟强,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一篇介绍国外新闻众筹的报道,觉得很新鲜。杨和马所供职的“众筹网”,2013年9月上线,创办人是一位谷歌的前产品经理。

众筹网很快就将“新闻众筹”付诸实践,马伟强和杨分别邀请了一些过去在科技和时尚领域相熟的媒体人,前来发起新闻众筹项目,目前已上线13个。

除了巫倩姿和月之海的项目,已经筹款成功的还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侯继勇发起的《成都创业者生存环境调查》、《21世纪商业评论》记者罗东发起的《杭州:动漫之都的升级与转型调查》以及科技博主信海光发起的《中国手游圈访谈》等项目,这三个项目的筹款金额分别是3400元、6000元和3000元。



相关公司:

数据来自 创业项目库

作者:陈中小路 刘韵珊  | 编辑:luhaitian | 责编:陆海天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