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趋势】陈岳峰 :2014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导读】:如果时光倒退,中国零售业者们绝对没有想到2013年的零售业就如中国经济转型一样,是如此艰难。关店、倒闭、被收购的阴影如同鬼魅一般缠绕在中国零售人心中。但是展望2014,i黑马认为中国零售业还将继续探底,而商业地产泡沫随着成都等新兴城市的崛起还将继续扩大化,零售业在租金、电商、人力等几座大山冲击之下,还有继续探底可能,但是三四线城市零售业务也还存在巨大机会。让我们来看看陈岳峰先生这篇趋势预测文,2014零售业到底如何。

\


如果要对即将过去的2013年的零售业做个回顾,无须多言,实体零售的保守与沉默已经做出了回答。这一年的处境大抵与2012年相仿,没有太多变化。就算有的企业有新的尝试,也无法改变行业的整体大局。

时移世易。市场环境已被多重因素颠覆,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无论是品牌塑造,还是竞争环境,无论是消费者购物习惯的选择,或者经济环境的变化,连锁零售企业若是固守传统思路,就会面临当初以自身模式彻底淘汰柜台式销售一样的结局。

时光不再。尽管困境重重,但实体零售行业的低门槛也已不再,不难判断的是,这个行业已经很难再像以前一样,有从杂货铺或街边成长为永辉、步步高等这些“黑马”的机会了。

前路艰辛。目前炙手可热的电商是实体零售的未来吗?至少,短期的未来,电商取代不了实体零售,更多的实体零售也无法依托线上业务破茧成蝶。事实上,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必然会对旧模式造成冲击,带来整个行业的创新与突破。所以,不必害怕,更不要盲目跟风。每一次市场的重大转变,总是为很多企业带来成长机遇。沃尔玛是折扣店的开创者,家乐福是一站购齐的导演者,麦德龙是仓储卖场的推进者,7-11是便利店行业的先行者……

打败实体零售的不会是电商,关键在于实体零售企业要找准行业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有成为未来领袖的可能。惟有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才有成为领军企业的机会。那么,让我们来看看2014年零售行业会沿着怎样的一条脉络去发展。

实体零售仍将占主导

电商在改变着中国商业格局的确没错,但电商还远没到翻了天的地步。就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而言,仍然是实体零售企业的天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万亿元。根据预测,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14.5%左右,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GDP主动减速,相信2014年的社会消费品的增长速度也不会高于这一数值。

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尽管这一比例数据在2011年仅为4.4%,一年就增长了近3%,而根据各方预计,2013年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7.4%,“十二五”末网络零售额占比将超9%——这也还没有追上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的水平,况且,实体零售企业仍然占据着90%多的市场份额。

在传统商业的升级调整和创新中,实体零售企业也会逐步恢复增长动力,2014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实体零售仍将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实体零售企业不要自己乱了阵脚。

有效增长是重中之重

从宏观层面来看,电子商务短期内全面占领实体零售的阵地尚不现实。但具象到微观层面,很多实体企业被电商冲击的确并不好受。2013年,实体零售企业基本是在沉默着守住业绩这块阵地。然而,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的同比业绩增长幅度都在个位数徘徊。

从2011年开始,连锁零售企业的增长速度就在下滑。2012年我国连锁百强销售额、门店增长创历年新低,分别为10.8%和8%,增速已经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而连锁百强的销售额也从2011年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下降到了9.3%。零售业在2014年仍将延续低迷的状态。

因此,如何保持企业在销售业绩上的增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实体零售面临的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保持有效增长,更是成为重中之重。因为按当前个位数的微增长,在扣除物价上涨和物业租金、人力成本等上涨因素后,几乎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负增长,能保持正增长的企业都属于非常难得。长期下去,这会拖累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迫使企业逐步走向衰退。

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实体零售业将在新一轮的竞争格局中迎来比2004~2006年间更大差距的两极分化。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增速下降是连锁零售企业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再加上电商等新商业模式的争夺,零售企业面临的是实打实的考验。

一是行业将进入长时间的微增长期,甚至未来还会出现负增长现象。这一点,2013年企业在经营中已有所显现。比较零售企业的半年报,一半超市的利润增幅出现下滑。其中永旺和卜峰莲花分别亏损2634万港元和4674万元。华润万家、京客隆、宁波三江、京客隆等企业利润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华润万家上半年利润下滑幅度达到63.7%。当然,步步高、高鑫零售、物美商业、永辉超市的上半年利润增幅均还不错,其中步步高净利同比增长21.28%,永辉超市更是增长102.37%。

二是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比拼的是综合实力,没有谁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相较而言,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更有望在逆境中爬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将在2014年和未来几年继续上演,因为,无论是从业绩增长,还是总体规模,或者营销、创新、精细化、流程管理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实力更强的企业有着更多更大的优势,弱小企业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新一轮整合强力推进

竞争激烈、两极分化严重的好处是行业整合的进一步加速。在电商尚未大行其道时,中国零售其实格局已初定:以华润、大润发和以沃尔玛、家乐福等为代表的全国性企业为一极,以步步高、永辉等为代表的跨区域优秀民营企业为一极,其他各地中小企业为一极。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行业迎来的是新一轮的整合,行业集中度也将因此进一步得到提升。

2013年,物美并购了卜蜂莲花除广东与湖南两地外的其他36家门店,卜蜂莲花在中国市场的落幕正式开启;Tesco与华润合作成立新公司,其中华润占股80%,Tesco以中国内地的134家门店和购物中心,再加上注资3.45亿英镑(约合5.59亿美元),获得合资公司20%的股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华润已经并购了Tesco在华业务。

而李嘉诚旗下百佳在2013年打出了出售旗号,买卖双方一度进入议价谈判阶段。甚至还有传闻说,李嘉诚旗下的屈臣氏也有出售的意向。尽管10月18日和黄宣布目前不会卖掉百佳,坊间认为这并非是李嘉诚看好传统商业,而是在多方因素下的妥协。更重要的是,它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抛弃传统商业的信号。而与此同时,在并购上一向谨慎的沃尔玛却于近期放出风声说,将通过寻求在未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进行收购,以扩大市场份额。

这些处于行业最上层的企业或开始寻找出路或向外展示肌肉,从侧面昭示了行业未来有可能陷入一个短期的混乱阶段,随后在新一轮的融合中再划格局。这也意味着,实力强大的企业在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机会。

中小企业或现蝴蝶效应

毫无疑问,很多中小企业的日子在2014年会更加艰难,阻碍实体零售业“复兴”的羁绊已够多,以往借经济大跨越便可沾光的风景不再,而且这一状况绝不是一年两年就会出现大逆转的。这一点,从家得宝、百思买、Tesco等外资零售巨头或退出中国,或“曲线救国”,或寻找合作就可见一斑。大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情何以堪?

包括家乐福、Tesco乐购、乐天玛特将出售在华业务的传闻一再甚嚣尘上,中国零售业可谓“水深火热”,倍受煎熬。而百佳一波三折的出售和停售传闻则让中小企业更为“寒心”——当然不是对这些企业在业绩上有打击,更重要的是对信心的打击。对实体零售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百佳无论出售与否,这一举措都很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可以想象,会有不少零售企业心生退意,实体零售遭遇的内外交困(经济增长下滑与新兴渠道挤压)已经让一些企业有如困兽。李嘉诚或出于其他方面的考量最终会放弃出售百佳而继续经营,但之前的姿态已是一针催化剂,或多或少会加速中国零售业的变局进程,使一批企业对零售业的未来心寒甚至彻底“死心”而放弃在这个行业的发展。

当然,这对于正欲挥使并购大棒进行抄底的企业来说是个良机,行业大整合的机遇正在到来。只是,实体零售至少在短期内前景难料,无论是放弃者还是跟进者,都要冒不小的风险。

关店现象将频频上演

当外资零售企业也持续在中国市场关店时,这个行业已经到了怎样的低谷着实已无须再用任何词汇来描述。沃尔玛曾在一周内闭店4家,2014年还将关店25家店。Tesco乐购从2012年开始,陆续关闭了数家门店,此前家乐福也一度陷入关店风波。一时间,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似乎也在一瞬间集体进入了寒冬。

内资方面,开开关关就更不绝于耳。以“黑马”著称的永辉超市在上市后的扩张风过后,也迈入了关店的行列。今年9月前,永辉就在福建闭店3家,在河南和东北各关闭1家店。而家电连锁企业如国美、苏宁等关店现象就更为严重。

尽管这些企业给外界的理由是涉及物业问题或是因为当时选址不当、业绩达不到标准,关店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业务。但不可回避的是,无论是曾多么强势的外资巨头,还是内资黑马,当年那种只开不关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这的确是在为往昔的盲目、过度扩张付出代价,同时也表明了市场容量的饱和导致了同质化或同一商圈内已经无法存活过多门店,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门店必然会被淘汰。

更重要的是,在2013年至2016年,很多零售企业的门店将迎来物业到期,续租将是一个风险不可控的因素。从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租金的大幅上涨,已经使零售企业很难承受,大部分市区内门店在物业到期后将难以续租成功。这也意味着,2014年,行业的关店现象将比以往过之而无不及。

商业地产撤回一二线

始于2010年的商业地产投资开发热潮,目前仍然在发酵。尽管从2011年开始就不断有业内人士发出防范商业地产泡沫的告诫,但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高档写字楼、高档酒店等大量商业地产项目集中入市,不断涌现,至今这一热潮还未消退。但盲目投资、跟风切入、过度供应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必然会从2014年开始有所显现。

中国的商业地产投资存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市场。仅2013年上半年,国内商业地产总的投资额就超过5000亿元。根据DTZ戴德梁行的数据,中国商业地产投资存量的价值增长15%,达到1.5万亿美元。而在全国新供应的土地中,商办用地的增长为40%以上。很多企业仍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商业地产的大军,丝毫不管风险与否。

但不能忽视的是,三四线商业地产空置率惊人。很多地方的商业综合体沦为鬼城。以商业地产见长并在三四线活跃的宝龙地产,目前频频受挫,各地商业综合体经营困难就是一例。而从2012年底,很多开发商已经从房价低于5000元以下的城市撤出,回归一二线城市,这一新的情况值得目前还在热情高涨进军商业地产的零售企业警惕。因为很多零售企业正热衷以摩尔或购物中心的形式进军三四线城市。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市场也早就出现泡沫化倾向,如北京、沈阳、成都、天津等,供应量巨大,短期内难以消化,新项目还在不断上马。如果流动性持续收紧,融资困难,最先曝出危局的可能是商业地产,鄂尔多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就在眼前的惨例: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地产,曾经的神话已经完全破灭。

全域经营谋求发展

当时针转向2014年,关于零售企业究竟是应该专一还是多元已不会再有争议。因为,整个行业已很难看到专一于某个业态的企业了,尤其是内资企业,甚至已经很难看到专一于零售领域的企业了。

更多的零售企业早就迈进了商业地产的大门,连沃尔玛都按捺不住,被曝出其投资的购物中心项目已启动,开始了商业地产的征程。而像苏宁这样的企业,已经开始不再满足于零售业,电商、地产、投资、金融、银行,数字内容,几乎是全面开花,什么有利润就往什么地方钻。诚然,具备实力的企业,多元化、多行业跨界,有助于分散企业风险,毕竟东方不亮西方亮。在零售市场环境严峻的状况下,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如果不去多元化,还有什么更好的路子可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至少多元化能为它提供一种可能性。

所以,2014年,会有更多的零售企业去尝试,无论是从超市到餐饮、酒店、影院,还是从地产到金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该去探索。只是,今后,我们应该称这些企业是零售企业,还是餐饮企业,或者是开发商还是金融公司?而且,因多元化兴起的企业虽有,但因此而坍塌的企业更是不在少数。所以,这对于企业的未来究竟是福是祸,谁也无法预料。

购物中心悲喜不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购物中心遍地开。目前,中国已开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2015年将达到4000家。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建成开业,届时购物中心将超10000家。这真的是个有些耸人听闻的数字。

我国目前有320多个地级市,有2860多个县级,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地级市的购物中心在10多年后将达到30多家,换算到县,每个县也将在4家以上——这还不包括其他商业业态。换句话说,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现在就可毫无悬念地断定死掉一大批,因为就算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也支撑不了上万家购物中心的生存与发展,这还不谈其他新的商业模式对实体零售的冲击。据显示,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达到了8.4%,二线城市达到了10.5%,沈阳更是达到了24.3%,郑州为20.7%。

所有零售企业的转型战略中都包括购物中心,似乎它可以解决目前的难题。但事实上,购物中心同质化率已达60%。同一商圈内,不同品牌的购物中心,有的表现尚可,有的凄风苦雨,有的更是奄奄一息。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无非是“主题百货 大卖场 专卖店 餐饮店”的玩法,品牌几乎全部同质化,雷同程度雷人,而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在很多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几年前纷涌而入大干快上购物中心的地产商们见苗头不对,已经开始撤军,留下一个个幽灵物业,重新返回到一二线城市。2014年,或许是购物中心从狂热走向失落的分水岭。

家电连锁继续衰退

家电连锁正在成为一种过气或者说是过时的业态。无论怎样升级,如何调整,都抵不过世易时移的衰退变迁,就算延缓,也阻挡不了它的最终结局。因为,线上渠道和其他专卖渠道,基本上已可承担起家电卖场以往的角色,而售后服务等丝毫不逊色,速度和效率更要高出许多。

因此,苏宁的云商也好,国美的去电器也罢,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都是战略上转型的必须之举。目前,两家企业都在关店止损、多元发展等措施并用,但成效尚难预测。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三季度苏宁净利率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额达1.08亿元。虽然这与其线上线下同价有关,但在这么短时期,同价只是拉低毛利率,不至于造成亏损,由此可见家电实体店的业绩已经非常惨淡。然而,尽管家电连锁企业还在口口声声要升级门店、打造第N代的旗舰店或是转型版卖场,这些开店或所谓的高调喊扩张、速度不减、升级调整等,更多是一种战略姿态的表现,而不再是战术上的强力执行了。这一点,从2011就已开始,2012、2013在继续,2014也将更深入上演的关店大戏上,完全可以体现。

相关公司:

数据来自 创业项目库

作者:陈岳峰 | 编辑:wangjingjing | 责编:王静静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