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将要分拆上市,国内P2P公司还需跨过几道坎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2月24日,平安夜。没有多少人留意到市场传出一则消息,摩根斯坦利即将入股陆金所,持股5%-15%,大摩并且将成为其IPO的主承销商,估值100亿美金。陆金所方面则表示不予置评。

从时间点看,这更像个虚幻的圣诞礼物。陆金所是中国平安旗下的 P2P 网站, 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士指出,平安本身的股票在明年1月9日面临债转股,股价不振,而这则消息或者可以提振股价。 也有记者向陆金所中层人士求证到消息属实,只是具体细节不太清楚。实际上,类似消息早在5月份就传开了。只是在Lending club 不久前上市后,国内P2P行业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充满各种上市幻想。作为国内P2P领域一直以高冷面目示人的陆金所自然成为各路人马关注的对象。传出一些消息也不足为奇。

从风投机构来看,自然希望所投资的P2P公司早点上市。今年以来风投大举进入国内P2P市场,不少公司获得风投的青睐。Lending club上市后,点融网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就高了起来,其借势炒作的一点是,前者的技术负责人苏海德是点融网的创始人。点融网的目标就是在国内复制Lending club的运作模式。另外,长期与李嘉诚合作的资深投资家梁伯韬也通过新鸿基投资了点融网。

不过,在笔者看来,陆金所等P2P公司一段时间内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其中 最大的障碍在于,监管机构对 P2P 行业至今尚未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 整体管理规则的不明确,导致国内P2P市场一片乱象,各种P2P平台处于旋生旋死的野蛮生长的阶段。据相关数据,11月、12月倒闭的平台数量已达七八十家,有时一天就有多家倒闭,有的则提现困难。相比之下,美国P2P行业监管则非常明确。以Lending club 为例,其2008年4月起静默一段时间,在向美SEC报备相关材料,符合其监管规定之后,才于当年10月又正式恢复运营。其如今能平稳上市,且上市后首日股价大涨 56%,是有严格的监管作前提的。可见,中国P2P平台要实现上市的龙门一跃,要以国内P2P行业的规范化为基础。难以想象这样混乱的P2P市场会出现一个超然其外玉洁冰清的平台,行业的规范化需要领头的P2P平台倡导促进。

其次,期限错配、刚性兑付仍然是国内P2P平台难以跨越的泥潭 。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P2P平台不得不以很高的年化利率来吸引投资人,并且很多承诺保本金,有的甚至保利息。这种承诺在平台发展规模小的时候尚能够勉强应付,一旦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这种承诺隐含的风险就会放大。这导致国内的P2P平台实际上成为担保公司,以平台自身作为增信保证。在这方面,就连陆金所也处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久前陆金所宣布部分产品取消担保,引入平安产险的履约险,目前已对机构发售,明年计划正式推行。具体做法是推出个人信用评级的增信方式,通过向投资人披露借款人风险等级,帮助投资人对风险和回报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另外,由于个人信用数据缺失,国内P2P平台运营成本过高,普遍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要线下安排大量人手采集数据,而且要有足够的人手进行信贷安全审核,这都导致平台人力成本上升。而Lending club等关于借款人的信用数据可以向大数据公司购买或者向美国三大征信局获取,由此不但降低平台风险,而且节省了大笔不必要的费用。目前,国外平台坏账率都比较低,如ZOPA运营十年不良贷款率只有1%。而陆金所据计葵生此前披露坏账率达5%-6%,其他平台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虽然有上述缺陷,笔者认为国内P2P优秀的平台上市仍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假以时日,当国内信用体系逐步完善,P2P平台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日前,央行表态,可以将P2P平台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各P2P平台的数据或许可以某种方式共享。另外,有的P2P平台开始打破传统的信用数据征集方式,通过收集个人的互联网痕迹来补足这方面的缺陷,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权宜之计。毕竟,国内在征信系统有记录的8亿人中,只有3亿有借贷记录,其他大部分人的借贷记录还是空白。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i黑马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