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难道真的是“copy to china”吗?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Q: 如今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是抄袭而来,难道copy to china真的成为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商业模式了吗?

A:

硕裴QQ——
腾讯商务拓展副总监;腾讯学院讲师

 

		
			在腾讯工作了六年,有个清晰的分界线: 2011 年之前在合作伙伴眼中,腾讯被视为庞大的帝国,赚钱的、不赚钱的无所不作; 2011 年开始在合作伙伴眼中,腾讯逐渐被视为创业者的乐土、生态圈的缔造者。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变,我最大的感受是——被业界鄙视的抄袭者转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合作者。
		
		抄袭,曾经是中国互联网最司空见惯的产品策略。大家先是把国外的好创意 C2C ( Copy to China ),可能就是做了汉化,调整一下 UI 就直接上线。然后各家看到第一个 C2C 的产品火了后,立马全民抄袭一遍。再下一步各家开始进入肉搏战,比拼用户量、技术实力、资本实力等等。这一过程非常血腥而残酷,但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也非常困惑,不知道哪家最适合自己,最终大多数结局都是口碑赢家和入口霸主打败了各家抄袭者,而各家抄袭者赌上了团队的日夜奋战、资本的慷慨解囊和宝贵的时间成本,最后还是徒劳而归。
		
			合作,一直都是美国互联网推崇的价值观。 Facebook 与 Zynga 的相得益彰就是产品策略和商业价值的最好印证,而且美国商业社会非常尊重版权和创意,愿意为此付出溢价,而不选择抄袭。不论是 Facebook 砸 190 亿美金收购 WhatsApp ,还是 Google 拿出 10 亿美金收购 Twitch ,都与美国的“酷”文化有很大渊源,创业团队费尽脑筋想出来一个 idea ,做出来一个好口碑的产品,我如果只是抄袭过来,那我就不酷了,而且也可能根本做不好,得不偿失。不如选择合作,不管是通过 API 、 SDK 甚或是关系链的开放合作, FEEDS 流的广告合作,还是资本合作,都是积极的心态推进整个行业往前走。
			合作之于中国,是一条探索之路。 BAT 都在探索合作的方式,现阶段两类为主:强势资源合作(流量、 SKU 、关系链)和资本合作,合作对象以国内创业者和传统行业为主,国外的合作方式主要以资本合作为主。但真正像美国互联网出现源源不断的创新,还是缺少生态圈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包括人才的培养、产品技术的提升、资本的扶持。现在每天微信群朋友圈里都充斥着各种创业团队对人才的渴求,同时还能看到拿到融资的团队为人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人才的培养却成了一个市场的真空。大家都迷信地把 BAT 中的员工打上一个人才的标签,开始挖来挖去。人才的价格倒是水涨船高,但人才的价值不是挖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我在想是否有一种合作模式,可以让人才的培养和项目的推进形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呢?
			与国际顶级团队进行合作,我相信是一条人才培养和项目推进共赢的模式。前两天和亚马逊中国的朋友聊天,他提到一个细节:美国产品团队都不应该叫做 product manager ,而是应该叫 pixel manager ,经常在几个像素的差别上和我们较真,让我们既头疼,又佩服他们的专业性。这让我想起来 聚美优品副总裁周涛 ,他只用了 一个月 就 解决 困扰陈欧许久的 聚美爆仓难题 ,在加盟聚美优品之前,周涛在亚马逊做副总裁负责物流 4 年时间。这就是国际顶级团队培养出的人才价值。
			再说到近期火得一塌糊涂的匿名社交 Secret ,去年 9 月诞生,今年估值 1 亿美金,同时与国内技术团队合作打造本土化 Secret 。 上周接触到了 Secret 中文版的负责人,了解很多有趣的“合作”信息:这个合作的促成来自三方的价值观认同。三方当中除了美国产品技术团队和国内产品技术团队之外,还有一个低调奢华的团队让我瞠目结舌。一直神秘的 Secret 中文版的幕后推手终于浮出水面,他们是策源创投创始人冯波、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和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听到这样的资本方阵容,第一个感觉就是好似“中国好天使”组合一样。他们背后的能量想一想都感到震撼:策源创投是 360 、 UC 、网秦的投资方,流量不用愁;真格基金有着孵化世纪佳缘、兰亭集势、聚美优品走向 IPO 的价值观指引;蔡文胜有着逆袭微视的美拍和统领修图市场的美秀案例,高质量用户一大把。从现阶段双方产品迭代的合作中看,产品功能不断展现出中国元素的影子,比如好友印象就是一个特别符合中国用户的功能,这个功能其实在 QQ 产品当中早就有了,但是入口很深,也没有强运营。这个功能我猜在国外就不会火起来,西方人是线性思维,对你有什么看不顺眼的地方都是直截了当的说。而中国人是循环思维,有话都愿意绕着说,借别人的嘴说。这一人性弱点恰好给好友印象提供了极佳的心理动机基础。而在双方产品技术对接的合作上,国内产品技术团队负责人反馈到,看到 Secret 的代码时候,技术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没想到代码可以写得如此完美,而且可以在低流量消耗的前提下实现多种炫酷的文字特效,这点对于 Secret 用户肯定深有感触。
		
		
			如果 Secret 的跨国团队合作模式可以探索出成功路径的话,这样的 TMT 领域合资创业项目会越来越多,一定可以复制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取代原有的 C2C ( copy to China )模式,让美国的创新精神在国内生根发芽,也带领国内创业者更有国际视角,并与国际顶级团队并肩作战,这才是代表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合作之路。
		
	


赵亚杰    —— 【黑马·微路演】前项目经理
		
			之前在北大听过周鸿祎的一个讲座,讲座的主题就是微创新,在当前这个时代里要想有颠覆性的产品或者是创新其实是很难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可能idea很多,但是能真正的将这个idea变现同时做成一个适合这个市场的产品其实是很难的。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以抄袭起家,早期的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大多都是copy国外现有的产品,但是在copy的过程中有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这样的改造或许就可以称之为微创新,而这种行为的代表即是被业界广受诟病的腾讯了,虽然被很多人斥之为抄袭,但是正如其在QQ邮箱登录界面的那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最好证明你是对的”,腾讯这些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产品的本质可能copy,但是在细节方面的微创新让它在竞争中无往不利,最后成为了现在这样一个帝国。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开放,或许也代表着这是一个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的黑暗森林,活下来才是王道,多少在国外的成功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狼狈而归或是不温不火,而他们的在国内的仿制者也好抄袭者也罢却风生水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驱在中国只能变成了先烈。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诞生出不同的企业,当然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用户,当一个外来的产品想要打入这个市场,如果没法像Microsoft或是Apple那样有着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难免会水土不服。而作为国内企业却可以更好的让这样的产品或是模式适应这样的环境,从而占得先机。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种种专利壁垒,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或是copy成本其实是极低的,几行代码而已。这也就代表了,其实中国与国外的互联网创业环境是没有时差的,中国凭借着其巨大的市场和用户的优势,也许会诞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或是产品,到时候也许国外的产品也会copy中国的这种创新。不久之后,或许我们也会见到copy to USA的论调。
			无论是谁抄袭谁,活下来才是最后的成功。
			
		
	


王静静    -——  i黑马基金投资人的头儿

未必。其实模式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商业到最后其实还是要回归到本质,就是你解决了什么需求,服务了什么人群,是否服务好了,这个反而比什么模式重要,回到问题本身来说,是不是C2C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i黑马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