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开放前夜:二维码支付叫停半年后卷土重来
来源: 黑问专栏
作者: 董毅智律师
自上月开始,支付宝、微信均加大了对二维码支付的线下商户推广,好德、可的、联华等多家商户都开通了支付宝扫码支付,而本月11日,微信也与自动售货机运营商友宝合作。由此可见,被央行叫停了半年的二维码支付,在监管开放前夜,又将卷土重来,重新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叫停二维码支付
今年3月11日,央行下发《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草案,并征求意见。
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以下简称《意见的函》),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要求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暂停。但实际上,二维码支付在市场上从未销声匿迹。而二维码支付被叫停原因有三点:
第一,央行以安全的名义叫停了二维码支付。央行通知表示,线下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二维码支付实际上就是一种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个支付平台的关键是绕开了银联,自成体系,搅乱了整个金融体系,从而成了被叫停的对象。
第三,二维码支付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消费者扫码的过程,是实现二维码从商户到个人转移的过程,如果手机木马在信息转移的同时给消费者手机发送二维码,将会阻断商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轻则可以让手机中招诱发系统重启,重则可以让支付过程中断甚至发生错付情况。这就更加方便了黑客针对二维码进行各种非法操作,用户一旦扫描了嵌入病毒链接的二维码,其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就可能完全暴露在黑客面前。安全性薄弱是二维码支付方式的短板。
而对叫停的过程,笔者在年初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就指出:“央行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叫停非长久之计。”而且所谓《意见的函》发文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不是央行行长签发。结算司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内设机构,是否能够作为对其下属发送函件的主体存在一定的疑问。央行其实并未按程序办事。而这种所谓“叫停”必将无法阻挡市场的洪流,形成监管的盲区。
二、二维码反扫行动
面对监管,各家都有自己的高招,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反扫”活动。
银行系潜伏蛰行,邮储银行近期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二维码的生成及扫码的确认、支付等交易环节均在邮储银行手机银行的防火墙之内闭环运作,只有邮储手机银行客户端才能扫码。目前多个银行手机客户端APP当中已经增加了 “扫一扫”功能,中行、民生、平安等多家银行均支持二维码转账,交行手机银行推出了二维码预约取现功能,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
不仅如此,监管层也在抓紧对二维码支付业务的调研。自今年3月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业务后,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受央行委托,牵头组织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等机构完成了针对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分析报告初稿,并提出二维码支付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防范建议。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监管部门暂时还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因此只能允许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小规模试行。
微信“钱包”、支付宝低调推行,9月15日晚间,微信低调上线了“刷卡”功能,这意味着今后购物付款时,微信用户只要向商户出示微信“钱包”中的条码或二维码,商户扫该条码或者二维码后就能收款,以代替刷银行卡的过程。
据了解,微信支付和手机支付宝自今年6月开始布局线下二维码反扫模式的商户,微信“刷卡”功能两个月前就已完成,但仅在腾讯内部试用,一直未对外开放。上月中旬,该功能进入试运营阶段,随后在最新的微信6.0版本中上线;而手机支付宝目前也已经上线二维码支付反扫功能;同时,受央行“暂停令”影响的二维码支付正扫模式,微信支付和手机支付宝仍在继续布局。
三、倒逼监管
中国目前的机构性监管构架,只适合简单的金融市场。当互联网企业涉足各金融领域积极创新时,现有的监管往往跟不上,会出现监管漏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进行监管改革。以阿里巴巴为例,在以支付宝为核心的各种业务相互打通后,已很难对之界定一个统一的监管。在现有监管构架下,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归央行监管,余额宝的货币基金归证监会监管,其银行功能则归银监会。这种割离的监管及信息收集,不利于对一个机构的整体风险进行把握,也不利于进行系统性风险的判定。
关于二维码支付监管,其实早在今年的3月19日下午,央行就召集腾讯、阿里等互联网金融巨头公司开会。参会人士透露,就此前叫停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央行明确表示,待相关企业做好了风险识别和排查机制,并向央行报备,央行会再“开闸放行”。而今距离“开闸放行”不远矣,对部门“倒逼监管”小乘果。互联网金融正在倒逼监管创新。我国不妨以此为契机,借鉴发达国家基于目标的监管框架,以央行为核心,联合各金融监管机构,尝试进行以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及商业行为监管为基础的金融监管创新。这可为更长远的金融监管改革打下基础。
四、二维码支付市场硝烟再起
当下无论是微信、支付宝,还是银行系、银联,各家都在积极布局二维码支付,以防暂停令解开。一旦监管放开明确之后,大战或许就要打响了。
从互联网收单交易规模来看,支付宝的优势明显。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互联网收单的交易规模为19946亿元,环比增长率为1.8%。其中,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分别以42.4%、19.05%和16.78%%占据市场前三位。
今年“双十二购物节”期间,国内移动支付再一次爆发圈地运动。阿里宣布,线下近100个品牌,约2万家门店将参与“双十二”活动,活动当天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即可打五折,范围覆盖餐馆、甜品、面包店、超市、便利店等多个日常场所。阿里宣布对使用支付宝钱包扫码付款的顾客给予5折补贴,上限50元,引发罕见人潮,甚至有商店货架被搬空。据估算,当天阿里发放补贴达到亿元级别。
本次“双十二”使支付宝钱包的安装量急剧扩大,又为阿里的线下战略铺平了道路。扫码支付的便利程度远超现金和刷卡,也将促使各商户增加对于相关设备的投入。
据媒体报道国内八大银行正在测试Apple Pay,最快可能将于2015 年一季度上线,银联则在尝试与Apple Pay 进行技术对接。Apple Pay可以吸引用户的极大关注,但国内NFC 支付生态系统尚不完善,引入新的参与方同样会涉及利益分配、技术对接等一系列需要双方协商的问题,
在这监管即将“开闸放水”的前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银行系等传统土豪面对一片荒芜的市场,必将硝烟再起,风云不定,但愿那种种野蛮的开拓手段,简单粗暴的营销伎俩,同室抄戈的习惯动作,不要再昨日重现,中国的互联网不缺乏大战,缺乏的是真正的创新,中国的互联网不缺乏巨头,缺乏的真正为用户服务的企业,但愿二维码支付这一新的支付方式,不要成为过眼云烟,更不要成为圈地的工具,二维码,扫一扫吧!
点击链接,和作者一起交流: http://ask.iheima.com/?/people/董毅智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