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行不通,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却前仆后继?
导读 : 烧钱无错,还需快准狠,但也需谨慎。
我国的互联网经济从收费时代到免费时代,再到如今的补贴时代,一方面企业大量融资烧钱,另一方面大量互联网公司持续亏损,并且亏损还在进一步放大。整个互联网的烧钱模式,不仅让圈外人看不懂,就连很多圈内人都有太多的不理解,而我自己在外交流,关于盈利模式也是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此先纠正一点,任何公司无论是非互联网行业,大多都是需要先投入的,不存在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的公司,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烧钱是用钱来换时间,尽快地把未来预期拉到今天实现。而烧钱所在之处,主要三个方面:1.培养消费习惯、2.铺设落地支撑、3.打压竞争对手。
培养消费习惯
互联网由特有的连接属性,破除中间环节,延伸出各种新商业模式以及消费习惯,但是每个新事物、新模式从出现到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存在一定周期,为了缩短此周期,培养新的消费习惯,最快的方法就是大额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我们来看看烧钱到底是否值得。
首先分析下做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数据指标是什么,对,就是用户数。不同互联网公司虽然赚钱方式不同,但终究还是靠用户赚钱,有卖产品,收取增值服务费或会员费等等直接赚钱方式,还有靠用户基数卖广告的间接赚钱方式,而当你的用户数量越大,粘性越强,单位价值越大之时,盈利当然越好。
对于新的模式,在不大规模烧钱的情况下,获取目标用户可能需要一年时间,而投入大力的补贴政策后,可能三个月内即可完成指标,提前获取到更多的用户数量,也可早点开始盈利方面的探索,我们拉长整个周期去看,综合评估对企业而言烧钱的同时可能也意味着省掉一大笔钱,因为通过用户量增大而产生规模经济,服务单个用户的实际成本其实不断降低。
铺设落地支撑
近几年的O2O大战,从团购引爆到外卖、搭车以及各行业O2O的兴起,为了能够支撑全国的网络架构,需要铺设大量的硬件,服务器,带宽及线下仓促物流,配送团队,地推团队等等,这是互联网公司需要烧钱的第二块内容。
因为我们传统的商业,一般都是逐步铺开的模式,甚至很多做了几十年也仅发展于一域,但互联网商业的拓展速度,很多都直接已一个城市乃至全国铺开,笔者由于处于校园互联网的圈子里,太多太多的产品定位都是全国校园市场。麦当劳从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门店,至今很多三四线城市都未涉及;而京东才几年时间,已可在五线城市看到其快递小哥的身影,一样为了拼速度,快速铺开,自然而然有了大额的花费。
打压竞争对手
互联网有着很强的二八理论属性,甚至更为显著,每个垂直行业内一般只有最大的两三家才有出头之日,且流量为越来越集中,很多行业内第一名的盈利情况,比前十名中的后九名加起来还要多,如下图:
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可以不惜代价的烧钱发起价格战,不是第一的结果可能就是死,京东与苏宁的价格战,虽付出惨重代价,但如今两者的距离已逐步拉开;滴滴,快的带来的打车市场补贴大战,最终带来的主要效果在我看来是彻底孵化出了这个市场,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时间才被接受的消费方式,已被大量群体所接受,同时由于双方背后资本的博弈也不相伯仲,最终以合并收场。
烧钱到底靠不靠谱?
个人创业几年下来,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投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他们愿意拿出大笔的资金砸进这个市场,如果不靠谱岂会去这么做?以我们熟悉的京东为例,这家按市值计算已名列全球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从披露的财务报表来看,近几年的亏损从几亿元增长到几十亿元,一家公司从小亏到巨亏,但却还被资本市场持续热捧,让很多人所不解。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其的交易额和营收,京东目前的交易额已近五千亿,同时也有了近两千亿的营收规模,并且增长速度极快。如果把亏损的数字与营收规模相比才不到一个百分点而已,在目前有大量现金流的情况下,京东可以继续快速扩张,提升服务质量,一旦时间成熟,控制节奏扭亏为盈轻而易举,到时候即使是几个百分点的收益都是天量的盈利和投资回报。
在互联网补贴经济的时代,给消费者来带的是更好更便捷更划算的生活服务,而不管市场如何,对创业者而言我想多说一句,烧钱无错,还需快准狠,但也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