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3-2017年)》解读 - i黑马
2014年1月11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在沪召开会议,发布《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根据新一轮行动计划,上海在确保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模和一定增速的情况下,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企业主体培育,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力争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i黑马分享此文,希望对医药领域的创业者有帮助。
据悉,2009-2012 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年均15%的增幅,呈现平稳持续增长态势。2013 年 1-11 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经济总量达2067.65 亿元,同比增长10.21%。预计到2017 年底,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经济总量3500 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1500 亿元,商业销售收入1700 亿元,研发服务外包收入300 亿元。上海将集中资源,培育行业领军者--到2017 年,形成1 家销售收入超过1000 亿元的旗舰企业,3 家年产值逾100 亿元的制造业龙头,2 家年销售额超过500 亿元的商业龙头。同时,在新产品方面,要培育18个年销售额过10 亿元的重大产品、研发50 个新药(包括5 个一类新药),推动50 个高端的三类医疗器械上市。
根据新的行动计划,上海将启动新一轮的行动,将进一步突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体现3 个"更加注重";继续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
业内专家对于此次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及实施寄予厚望,其中整体行动计划能否成功实施,在于高端产品制造中心这个环节。上海市生物医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新药研发及服务外包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比如,张江药谷就聚集了众多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中心及CRO企业,如罗氏,辉瑞,GSK,阿斯利康,武田,诺华,勃林格殷格翰,科文斯,药明康德等。但是,生物医药制造一直是上海的大难题。土地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成本高,环境评估无法达标等等原因,使得许多生产制造型的企业望而却步,部分区内优秀的研发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战略发展需求,也会选择搬离张江。对此,张江的园区领导表示无能为力。
而本轮高端生物医药制造兴起,以高端抗体,疫苗为代表的生产,具有占地面积小,污染小,价值高的特点(上海市在全国探索抗体药物合同生产CMO的先试先行政策,可谓用心良苦)。有望在2015年或2016年率先在国内生物医药实现CMO,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王兰忠表示,"张江这些企业研发出成果后,后续生产线建设面临大量投入,不然就只有卖掉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较难"。自此不难看出,CMO既是张江药谷能否破局的要点,也是行动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
行动计划内容概要如下:
发展目标-
继续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到2017年底,实现产业经济总量3500亿元,其中制造业1500亿元,商业销售收入1700亿元,研发服务外包收入300亿元;形成1家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旗舰企业,前20家重点企业工业产值占本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产业发展质量和集中度明显提升;培育18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重大产品,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行业研发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为4%以上,保持产业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产业布局-
在研发服务外包方面,重点聚焦徐汇和浦东两个区域,打造国内、甚至国际的研发服务外包服务业集聚区。到2017年,浦东基地目标收入200亿元、徐汇基地100亿元。
在制造业方面,推动浦东、闵行、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六个基地建设,形成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基地。到2017年,浦东基地工业总产值650亿元、闵行基地220亿元、奉贤基地200亿元、金山基地150亿元、嘉定基地120亿元、青浦基地80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97%、70%、110%、100%、118%和220%。
在商业物流方面,聚焦浦东、黄埔和普陀三个区域,通过创新资源积聚、物流平台搭建和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生物医药商业销售企业发展。到2017年,浦东基地实现销售额800亿元、黄浦基地600亿元、普陀基地100亿元。
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优先发展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提升发展化学制药,继承发展现代中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步伐。
二是积极做大医药商业。重点推动医药流通企业建立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的大型医药分销体系,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发展大型医药零售连锁业,加快推进医药流通领域的物联网系统建设,加快医药物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发展,打造全国生物医药流通中心。
三是加快发展研发外包服务业。积极吸引和大力培育各种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机构,探索抗体药物合同生产的先试先行政策,重点发展先导化合物合成和筛选、药物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等研发外包服务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中心。
四是聚焦支持企业发展。着力支持大企业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来沪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为契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对国内外企业的并购重组,加快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
五是重点培育做大产品。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和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对优势产品、重点产品的二次开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抓手,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六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相关公司:
数据来自 创业项目库
作者:佚名 | 编辑:luhaitian | 责编:陆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