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关于AI的三个认知错误,人工智能既不是长得像人也不是模仿人脑
去造出一个机器来长得像人、教它学走路,那是机械时代的思维。
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李彦宏在大会上做了主题为《智慧城市的AI新思维》的演讲。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学,我们现阶段不应该努力去造长得像人,不应该把时间花在如何让“长着人脑袋”的机器人去学习走路、上下楼梯等动作,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让机器人“更懂你的意思”。
李彦宏认为,近年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的创新,其实和人脑的工作原理关系不大。对于人类而言,人脑是怎么工作的还没有弄清楚,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更是无从谈起。AI不是模仿人脑,而是用机器的方式,去实现人脑所能实现的价值和作用。
以下为李彦宏演讲全文:
很高兴来参加这次智博会,今天大家都意识到了人工智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但是人工智能毕竟是一个新的事物,有很多具体的方向,大家的认知还非常不一样,或者有不少误区在里面,或者是误解。今天当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头脑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图画?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个长得像人的机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误区,人工智能长得不应该像人,我们的经历不应该花在怎么去造出一个机器来长得像人,不应该花在解决让这个机器怎么学会走路、怎么学会跑步、怎么学会上下楼梯,这是一个机械时代的思维。如果要让这个机器去替代人的体力,我们在工业化时代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那么第二个误解就是机器怎么像人一样思考,现在有很多的研究是研究人脑怎么工作,我认为这条路也走不通。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学,现在的人工智能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算法,近些年的创新跟人脑的工作原理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我们人类根本还没有搞清楚人脑是怎么工作的,又何谈用机器来模仿人脑的工作原理。所以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脑的工作原理,而是要用机器的方式实现人脑能够实现的价值或者作用。
第三个误解,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威胁论”。很多人担心有一天人类会被机器所控制,有一天我们自己造出来的技术会毁灭掉我们,这个我觉得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心。因为我们在做每天的技术方面的研究时,会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很多,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就是所谓的AGI实现,其实还离我们非常远。
其实AI这个词如果仔细去琢磨它是人工的,其实也有假的的意思,所以它离真的人的思维方式、能力以及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还非常远。因此我们更应该担心技术成熟得不够快、会出问题,刚才李德毅院士也讲了,自动驾驶其实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没有解决,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的这种智能,很多时候还是假的。
比如说现在的智能音箱今年卖得很火,我们也看到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视频去逗这种智能音箱,这种插科打诨让大家觉得很有取,但它真的理解你的意思吗?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的。你问它唐朝是怎么灭亡的,它能回答吗?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造出一个长着脑袋有四肢的机器人,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当你跟机器说话的时候,它能不能听懂你的意思,它首先得明白你是什么意思,才能够按照你的意思为你提供服务。我们在不停向这个方向努力,但其实我们理想状态还差得很远。
自动驾驶或者说无人车也是一样的,除了刚才李院士讲的技术上的挑战之外,事实上这个产业本身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做互联网的、我们做人工智能的,通常会觉得说原来的手机是一个功能键,我把它变成电脑之后就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大家想一下人们换手机的频率大概是18个月一次,人们换一台车的频率是多少?一台车会在路上跑十几年,所以即使你的技术到了,市场不会那么快。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做的东西不多了,恰恰相反,我们要做的东西非常多,能够改变的东西非常多,我们能够改变的交通,我看到的统计数字,在美国因为交通拥堵所造成的损失1/5发生在洛杉矶,一个超级大城市,大家知道美国的人住得很分散,大多数时候不堵车,所以大多数时候堵车是发生在这种超级大城市。而我们中国,重庆就有3千多万人,两千多万人的城市有好多个,每一个城市都有堵车的问题。而自动驾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完全开放的自动驾驶或者说被人们所接受以前,我们已经可以解决泊车,美国统计人们开车有30%的时间是用来找停车位的,中国有可能更长,我每天可能用来找车的时间并不多,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每天上下班要开五个小时,住得远不用担心停车位了,住得近我的同事跟我讲,他如果晚上九、十点钟回到小区的话,在小区里找停车位得转30分钟。如果我们用机器来实现这个东西,给人们时间的节约、效率的提升、感知上满足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通过用技术的手段,推动技术产业、推动交通、推动各行各业向智能化发展,提升人们的满足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