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
最近一段时间,二线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打得是如火如荼,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等地纷纷位列其中。终于,滚滚硝烟让老大哥北京再也坐不住了。
文|凡夫俗子
最近一段时间,二线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打得是如火如荼,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等地纷纷位列其中。终于,滚滚硝烟让老大哥北京再也坐不住了。
3月21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来京工作人员可快速办理引进手续。
背后深意,耐人寻味。
一
这一次,北京将目标瞄准了哪些人才?
根据《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引进的优秀人才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的中国籍入选专家;“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的入选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
《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只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之一,即可通过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途径快速办理引进手续。
不仅如此,《管理办法》还将 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人才、金融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的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统统纳入考虑 ,涵盖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作为首都,北京人口众多已是人尽皆知。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北京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2010年平均GDP增速高达11.62%。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伴相生的,是城市建设的逐渐改善,产业的日趋成熟,以及全球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接踵而至。由此,也让北京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其释放的三点吸引力,让全国乃至全球的人都无从抗拒:
第一,经济利益吸引 :同样是传统服务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在北京工作的预期经济收益相比其他城市无疑更高;
第二,服务需求吸引 :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而这些对于京外人口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出于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北京的公共服务“高地”效应中会使他们得到很好的满足;
第三,发展机会吸引 :由于北京知名企业云集,机会也随之增多,发展空间更大,外来人员会为实现个人梦想和追求而进京发展,哪怕成为“北漂”甚至“蚁族”也在所不惜。
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口规模跃居全球特大城市前十的榜单。可随后的日子里,这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也开始露出疲态,不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且“大城市病”的种种症状也不断凸显。
为此,严格控制人口也成了北京近几年的主旋律。除了户籍收紧与设立雄安外,北京还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到2020年的常住人口控制目标: 2300万人以内 。此数字只比2017年北京常住总人口高130万而已。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之前,北京每年人口的增幅空间只有不到50万人。
可即便如此,以落户为抓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招还是祭了出来。要知道,北京户口可是稀缺资源中的稀缺资源,这么大一块千金难买的肥肉,相信只要是够格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二
什么原因促使北京放大招?
事出必有因。笔者认为,北京之所以会有此举,主要是出于“内忧”与“外患”两点考虑。
从北京自身来讲,近几年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下行压力与日俱增。自2013年起,北京的GDP增速始终处于四个一线城市末位,2017年经济总量同比增长6.7%,尚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详见图1)
此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动辄几百万的房价与水涨船高的房租让无数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们叫苦不迭。同时,交通拥堵,雾霾侵袭,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关乎到民生的社会问题,大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于是,不少人逃离北京而选择其他城市,其中不乏许多优质人才。
于北京之外,二线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数据显示,继天津、重庆、苏州后,2014年~2017年,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七个城市经济总量也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且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图2、图3)。
除了快速增长的GDP外,二线城市的综合实力同样也在不断攀升。以杭州为例,在浙江省民营企业群体的支撑下,杭州经济活力无限,机会众多,依托阿里巴巴和网易完成了互联网发展风口中的突围,而G20峰会的召开以及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不仅将杭州抬到“新一线”的高度,其光明前景同样值得期待。再加上杭州得天独厚的宜居环境,让许多人甘愿从“北漂”转变为“杭漂”。
根据猎聘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地区人才净流入率=该地区人才净流入人数/该地区人才流动总人数×100%)最高,达到11.21%,明显高出其他城市(参见图4)。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在2017年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城市名单中,除了北上广深外,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郑州、青岛、西安等城市均位列其中。该战略不仅将上述二线城市提到了新的高度,更是充分肯定了它们对所在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业内普遍对二线城市的前景更加振奋与期待。
“内忧外患”的双重围剿,北京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北京加入到这轮“抢人大战”中,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三
北京亟需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可能有人会想,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都云集于此,大可不必下如此血本同二线城市“抢人”吧。可是深究下去,情况可能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理想。
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概念: 人口红利 。
所谓人口红利,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会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总体会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长达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在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的逻辑,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资本、劳动力、土地和生产率几个引擎。在发展初期,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这不仅能够确保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还能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来抑制和延缓资本的报酬递减进程,并再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进步。
然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此时,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加剧,企业用工成本显著提高;而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的结束,也会直接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些变化,意味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或消失或式微,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瓶颈期来临。
人口经济学家称这一现象为 “ 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 。
不过,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可怕。 因为此时尽管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但仍然可以挖掘出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科学、技能、经验等人力资本的提升,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这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 第二次人口红利效应 ”。第二次人口红利效应可以弥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的人口结构缺陷,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
不难判断:今天的北京,刚好处于两次人口红利交接的关键时间点。
早在本世纪伊始,我国人口结构就已经具备了老龄化社会的特征,即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重超过7%;而后,这一比重更是节节攀升,2016年已然达到10.8%,也就是说,每100个中国人里,就有1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可是之于北京,情况则更不乐观。根据《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2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数的比例超过24%,位居全国第二;即便算上非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也超过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北京的老龄化已颇为严重。
与此同时,出于种种原因,北京正悄然间发生着人口流失。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为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其中不仅包括无法忍受北京的高成本而转投二线城市的工作人口,还包括不少来自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户籍的日益缩紧,让他们难以获得进京指标,既然无法扎根,还不如归去。
当短期人口上限已定,老龄化加深趋势难以扭转之时,要想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来推动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加大力度进一步吸引人才的流入,通过提高劳动人口质量来弥补数量上的缺陷。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实属无奈之举。
四
有能力的人,无须担心才华无处安放
对于城市来说,最宝贵的是人才;而对于人才来说,最吸引它们的地方便是广阔的空间与无限的可能。
尽管二线城市们正在强势崛起,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北京还是北京,还是那个令人魂牵梦萦、无比向往的圆梦之地。
近几年,“逃离北上广”的风浪曾经甚为流行,然而风平浪静后,不少年轻人还是选择“逃回北上广”。究其原因,不是生活成本更低、物质回报更实惠的小城市不好,而是年轻人无法忍受未来变化的无限可能,会被小城市的安稳生活日渐消磨。
而今,北京不仅能为人才们提供足够的筑梦空间与实现梦想的可能,更愿意给他们强有力的归属感,或许又一次“进京潮”将会来临。
不过,只要是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任何城市都没有理由拒绝你——北京,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