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电影产业,体育产业的未来是湿的、黏糊的、也是一片绿色
体育产业短时间可能还得面临大面积亏损,媒体对体育产业不屑一顾,行业人垂头丧气。这个临界点何时会到来,通过分析电影产业,或许你就有了答案。
本文由懒熊体育 授权转载 (ID:lanxionglanqiu),作者韩牧。
对比电影与铁路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体育产业的未来是湿的,是黏糊的,也是一片绿色。只是,在短时间可能还得面临大面积亏损,媒体对体育产业不屑一顾,行业人垂头丧气。这个临界点何时会到来,通过分析电影产业,或许你就有了答案。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作家王蒙在《青春万岁》中这样写道。
对于体育产业,似乎也处于这样的“风口”与豪言壮志的青春期,它正在向资本、创业者、资源拥有方等微笑招手。但事实却有些相反,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体育行业人士在谈到未来时,都有些垂头丧气,这跟所谓的“风口”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很简单,他们看到体育产业的平衡性正被打破,资本横冲直撞,人才匮乏,资源掌握在极少数人群手中。
但不管怎样,未来是“湿”的,体育产业更是湿漉漉的。当下,体育行业太干瘪了,连绯闻与争议都很少,流量轻松被王宝强们抢走了(中国男足除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产业要想占据制高点,没有流量与话题是很难向前发展的(当然我们都希望这些流量建立在正能量基础之上)。
另外,我们的担忧也大可不必,如今体育产业的平衡性被打破,可能面临多数公司亏损、行业人士转行、媒体不屑一顾,但行业的发展总是遵循:平衡——打破平衡——平衡——打破平衡……也就是说,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会自动修正,资本会被修正,政府也会出台政策引导,创业者也会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式进入。
在这里,我想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来分析。
电影跟体育产业一样,属于中国最后被开放的“产业”。过去,这两个行业都是被禁锢的,都是高层主观意识上不想被开放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按照国家意识形态去满足目标的一种运行机制。比如,电影不是遵循市场经济的“美国模式”,而是“苏联模式”——要拍一些达到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体育也要承担这样的任务。
但是,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谁与争锋》中提出了 “软实力”的概念,就是说,一个国家除了经济与军事的强大,文化尤其体育是体现软实力一个很好的证明。
“软力量(软实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中这样写道。
在美国,体现软实力最好的证明是好莱坞电影与四大体育联盟,他们开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强大,输出自己的文化——美国的NBA俘获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心。从这个意义上,电影与体育真是一对“双胞胎”,在中国过去一直被误解,也一直谨慎开放与发展,因为还是处于不自信阶段,当东西方两种文化相遇时,不知道哪支力量会胜利。
所以,中国的电影产业也是一种奇怪的存在,它从开放到发展,也是类似体育产业的46号等文件一样,一个接一个文件出台,然后呈现这样的状态:失去平衡、保持平衡、打破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但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产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发展。
具体来说,电影产业的“46号文件”是2004年的 《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个暂行规定出台后,民营资本与社会力量全面自由介入电影制片。至此,中国的电影业开始迎来了“春天”。不过,在开始阶段,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那么快,因为其核心的“电影屏幕”数量并没有快速增加——只有此后大量的屏幕出现了,这个产业才可能大力发展。
直到2008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才晃晃悠悠地达到43.41亿元,但这是中国首次进入世界前10名。在这一年,最大的趋势是,平均每天新增1.6块城市院线影视银幕。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华谊兄弟、保利博纳这样的民营公司,他们开始完善产业链,定位差异化,寻找生存之道。
而此时,王健林的万达影院也开始加速进入(2005年,万达影院成立)。这一波投资方都享受到了最近10年平均每年超过20%以上的高增长,到2015年,中国的电影票房达到了440.69亿元,与2008年的 43.41亿元相比,短短7年时间增长了10倍之多。如果跟2003年的11亿元相比,更是增长了40多倍!
这样高回报的行业,自然是资本非常饥渴涌入的行业。而电影之后,体育就被视为这样一个高回报的产业。从电影产业发展,我总结了一些规律:
政府开放:电影与体育都是频繁推出各种有利政策,确保产业暴力发展;
资本疯狂涌入:机会出现,热钱都涌入电影与体育;
间歇性混乱:当一个行业突然开放时,势必打破很多平衡,电影也一度令人垂头丧气、摄影棚搞成仓库、电影院改成KTV,但总体趋势是保持先前发展的;
进入电影产业的大公司基本都进入体育了:万达、华人文化、乐视等,这些在电影产业尝到甜头的公司,在体育行业的投资毫不手软;
人才匮乏:通过资本与互联网介入,电影发展迅速,在行业成长之时各色人等均有机会切入,但找到合适高级顶尖人才的公司才获得高速发展。比如华谊兄弟的冯小刚。
当然,电影的核心是屏幕块数,体育行业的核心也是体育场馆与赛事IP,所以我们看到万达、华人文化这些公司在投资时都瞄准了这些方向与领域进行投资。由此得出一些结论:
体育行业不适合小VC投资,因为体育很难在短时间回报,可能需要5年以上;
政府还得出台更多落地政策,46号等文件只是开始,需要更多有利行业发展的政策出台;
肯定有一批大家瞧不起、看不上的创业公司冲出去,在各方面证明自己;
铁路不是铁路产业,而是运输业;体育不是体育产业,而是娱乐服务业;所以在公司定位与人才招聘方面,需要更加清晰明确;
不用怀疑体育产业的未来,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准公共物品”,体育也属于这种,而且它还代表阳光与积极,所以政府与市场等全方位资源会推动产业的发展。
总之,尽管资本与市场再怎么急迫,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它需要自然生长的过程不可能就此省略。或许,在春天到来之前,刺骨的寒冬让人不敢直视——体育产业的未来是湿的,黏糊的,也是一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