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70后,靠一口假牙收获一个IPO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冯晓亭 编辑:吾人

“金眼银牙铜骨头”,口腔医疗赛道又孕育出了一个“明星股”。

6月26日,爱迪特(301580.SZ)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上市,A股也由此迎来了“口腔器械第一股”。爱迪特首日开盘价为99.99元/股,较其44.95元/股的发行价暴涨超122%。截至当日上午10点,股价略下调报86.11元/股,市值为65.54亿元。

爱迪特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李洪文,本是一名国企员工,端的是“铁饭碗”,但在36岁那一年,他却毅然辞职开始创业。历经17年摸爬滚打,他靠着“假牙生意”闯出一番新天地,并在人生53岁这一年敲响了上市钟。

作为国内领先的口腔修复材料及口腔数字化设备提供商,爱迪特自2007年成立起,便致力于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氧化锆瓷块等口腔修复材料,并设计及销售口腔数字化设备。时至今日,爱迪特在国内口腔医疗行业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不仅业务覆盖全国各主要省市,公司产品也远销欧美、日韩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成立于2007年的爱迪特,最初由李洪文和李斌分别出资5万元设立,一直到2016年才转制为股份制公司。IPO前,李洪文通过多家控股公司控制爱迪特43.23%股份的表决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一路走来,爱迪特也引入了多家机构投资人。先是在2019年,彼时爱迪特最大股东“全民爱迪特”按照10亿元投前估值向君联欣康、HAL、Adveq、ASP转让其持有的公司1788.58万股股份,后爱迪特公司其他股东又于2021年对全民爱迪特进行股权回购,至此,曾经最大股东全民爱迪特完全退出爱迪特。而于2019年底投资爱迪特的君联资本,是公司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人。

在2021年启动上市辅导这一年,爱迪特更是频繁进行增资。2021年4月,爱迪特第一次增资,中金启辰、建发柒号、苏州辰知德以投前估值16亿元对爱迪特进行投资;同月爱迪特按投前估值18亿元进行了第二次增资;2021年5月,中金启辰又以投前估值19.4亿元以现金出资方式投资爱迪特2000万元;2021年8月,爱证投资、金石基金、方正投资、紫金弘云按照投前估值30亿元,出资2.6亿元。

要论“突击入股”的,当属阿里巴巴。2021年8月17日,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网络按投前估值32.66亿元,出资4000万元投资了爱迪特,并由此换取爱迪特1.21%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该笔交易在2021年9月7日完成,而爱迪特是在2021年9月23日与中信建投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的。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入股时间不足半月,爱迪特便正式启动IPO。

从第一次增资的“16亿”估值,到最后一次增资的“32.66亿”,爱迪特的估值在半年间翻了一倍,如今随着二级市场锣声响起,爱迪特的估值更是翻倍来到65.54亿元。

放眼望去,“银牙”这个赛道,也挤满了投资人。

靠卖假牙70后收获一个IPO

这是一个属于70后“放弃铁饭碗”的创业故事。

爱迪特作为来自河北秦皇岛的“小巨人”企业,公司的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李洪文也来自河北,但若细究,承德人李洪文不过是“异乡创业”。

李洪文出生于1971年,1994年,23岁的李洪文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家乡承德的一家国有企业从事压电陶瓷生产制造的工作。在那时,李洪文身边人都觉得这位有拼劲的年轻人大有前程。正如李洪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时在国企我是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由于领导比较看重我的能力,几年之内厂里的大事小情都交给我来统筹和安排。”

想着干出一番事业的李洪文也不负众望,从基层干起,一路做到了厂里的业务能手,厂里的效益也日益变好。资料记载着,从1994年7月到2007年10月,李洪文一直都在家乡承德工作,历任承德安德高压电器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承德安德-博佳特结构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承德安特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位。

三十岁出头的年纪就做到国企高管的职位,即便放在现在也是一份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工作。

然而,李洪文并不甘于现状。2007年,看到氧化锆行业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后的李洪文,毅然决定辞职创业。而李洪文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敢放弃“铁饭碗”,而是在辞职前,他还为原来陶瓷厂写下了厚厚的一本生产经营环节资料。其坦言,“做人不能忘本,是陶瓷厂给了我展示自我的机会,虽然我离开陶瓷厂了,但是我要把我十几年来积累的经验留给老厂,助力其长远发展。”

辞职后的李洪文,只身一人来到了秦皇岛。2007年3月,李洪文与李斌分别出资5万元成立了爱迪特的前身“秦皇岛爱迪特高技术陶瓷有限公司”,并在秦皇岛开发区青龙工业园区租了一个厂房,开始从事着氧化锆的生产工作。

但创业之路岂非坦途,创业的第一年,李洪文就感受到了挫败。氧化锆材料生产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起步之初企业亏损到资金链近乎断裂,就连发放给工人的工资都是四处筹措而来的。尽管起步艰难,但李洪文坚持初心,笃定氧化锆行业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磕磕绊绊两年,终于在2009年,李洪文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李洪文参加了位于广州的氧化锆展,冥冥中,李洪文再次看到了机会。参会的李洪文发现,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齿科氧化锆材料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于是在氧化锆材料行业深耕多年的他,决定带着公司全面转向齿科氧化锆材料的研发生产上。

凭借着在氧化锆材料行业多年积攒的经验,李洪文团队的转型之路走得异常平顺,短短几年,公司就在齿科氧化锆材料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产品销售量逐年增长,生意慢慢进入了正轨,爱迪特也由此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承德70后,靠一口假牙收获一个IPO

图/爱迪特的氧化锆产品介绍 来源/招股书

近年以来,爱迪特通过持续的创新,不仅扩充了高端口腔材料的产品线,还引入及开发了口腔数字化设备、隐形正畸、口腔预防等新产品。时至今日,爱迪特已经形成了齿科氧化锆、齿科玻璃陶瓷、齿科树脂三大类产品材料,覆盖预防、修复、种植、正畸四大产业链环节。

爱迪特,现已成为口腔修复材料和口腔数字化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

半年估值翻倍机构投资人突击入股

“齿科氧化锆材料”,看似晦涩难懂,实则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制作假牙的材料。而这恰是爱迪特主要收入来源。

数据显示,爱迪特的主营业务按产品类型可划分为口腔修复材料、口腔数字化设备及其他产品及服务。尤其是口腔修复材料及口腔数字化设备,二者合计贡献营收占比高企。

其中贡献营收比例最大的,还当属爱迪特核心产品“氧化锆瓷块”,如其介绍,“氧化锆口腔修复材料凭借其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适用,尤其是在口腔修复方面,美学效果接近真实牙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21—2023年报告期间,爱迪特“口腔修复材料-氧化锆瓷块”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27%、54.83%、57.73%。

承德70后,靠一口假牙收获一个IPO

图/爱迪特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类别分类 来源/招股书

而若加上“口腔修复材料-玻璃陶瓷”板块的营业收入,报告期间,口腔修复材料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59.37%、65.84%、69.39%。换言之,仅靠卖“假牙材料”,爱迪特在过去三年间,营业总额累计已超10亿元。

总的来看爱迪特的经营状况,也可圈可点。自2007年成立以来,爱迪特的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均得到高速提升,收入与利润水平均大幅增长。2021—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6.03亿元、7.8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9.63%;净利润分别为0.55亿元、1.16亿元和1.4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62.95%。

从行业发展来看,爱迪特主要从事的氧化锆义齿材料市场也有着广阔前景。

赛瑞研究发布的《氧化锆陶瓷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义齿用氧化锆陶瓷的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结合2020年公司氧化锆产品国内销售额1.24亿元进行测算,2020年公司氧化锆口腔修复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6.21%。由于目前氧化锆义齿材料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氧化锆义齿材料的市场渗透率,未来伴随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及氧化锆齿科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发展,氧化锆义齿材料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而受益于新客户开发以及现有客户采购额的增长,2021—2023年,爱迪特的氧化锆瓷块销量分别为93.24万块、119.09万块和181.63万块,可见氧化锆瓷块销量持续增长。

也正是一块块制作假牙的氧化锆瓷块,撑起了今日爱迪特的IPO。

医疗服务行业有句俗语,“金眼银牙铜骨头”,用来形容医疗行业各细分领域挣钱的难易程度,而这一口诀也被投资者视为圭臬。

放在爱迪特身上看来,便是2021年半年间多家机构投资方“突击入股”,其估值也从2021年4月的16亿元翻倍涨至同年9月的32.66亿元。

如彼时投资方辰德资本所言,辰德资本持续关注面向生活品质改善的自费型医疗器械市场,齿科是其中代表性的细分领域。面向美学和功能改善的齿科领域应用,有着巨大的可及人口基数,以及被消费市场带动的快速渗透率提升。氧化锆在义齿修复材料中竞争力明显,其在修复材料中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爱迪特长期、持续地专注于技术和性能的提升,产品力强大,在中国和海外的大量客户中积累了出色的口碑。值得期待。

水火交织的口腔赛道

“银牙”一词,是对暴利口腔赛道的佐证。

口腔市场不是一个新赛道,但越来越受资本的关注。根据美国口腔行业的发展经验,当国家人均GDP在6000-10000美元时,是口腔医疗市场发展较快的时候。我国人均GDP是在2019年突破1万美元大关的,换言之,也正是从2019年开始,我国口腔行业也正迎来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

国金证券报告显示,国内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呈现连年上升趋势,以服务收入计算,中国牙科护理服务市场由2015年的132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62亿美元,并有望于2030年达到752亿美元,2020年至203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11.1%。

这期间,离不开资本的力量。毕竟,过去几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口腔行业依旧源源不断有企业传出融资的好消息。

2021年,风光无两的是以参半、BOP等为代表的口腔护理新锐品牌,接连斩获知名机构的巨额融资;2022年,全国口腔医疗行业投融资近百亿元,发生单笔超亿元的口腔行业投融资逼近20起,为代表的有获得2亿元融资的高峰医疗和5亿元融资的正雅齿科;2023年因种植牙集采政策落地,口腔种植市场在一片迷茫中获得资本青睐,高峰医疗、水清医疗、威高洁丽康等获超亿融资。

进入到2024年,AI成了全行业的主旋律,口腔赛道也不例外。最引人瞩目的一幕发生在今年4月,牙科AI公司Overjet获5320万美元C轮融资,创行业新高。

一级市场燃起的热情也蔓延至二级市场,过去几年,时代天使、瑞尔集团、登康口腔等口腔赛道医疗服务企业或口腔产品企业接连成功上市。今日在深交所敲锣的爱迪特也是口腔赛道,成功冲刺二级市场的一员。而于去年4月,同中金公司、国海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的正雅齿科,也还在推进A股IPO进程。

然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在爱迪特加速迈向二级市场之际,也有不少同行宣布遗憾退场。原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牙科手术显微镜制造商速迈医学,已因撤材料,终止了创业板上市进程;原计划赴港上市的马泷齿科,招股书也已显示失效。再往前看,还有家鸿口腔、沪鸽口腔等多家企业接连中止了IPO进程。

早年依托资本的杠杆,寄望于跑马圈地以形成规模化效应最终实现上市的口腔医疗机构,近年来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当年提及的“扩张计划”亦是纷纷折戟。

例如,欢乐口腔在2016年完成A轮融资之际,明确提出扩张至百家门店的目标,但快十年时间过去,门店数量仍未足百家;如今成功登陆二级市场的瑞尔集团,其在2017年获得D轮融资时明确计划要在2025年之前建设成拥有1000家诊所的口腔医疗机构,但即便扩张计划即将迎来“验收之日”,瑞尔集团迄今为止也仅有123家口腔专科医院与门诊,数量甚至不升反降……

这与开设口腔医疗机构前期所需的重资产投入以及日趋见涨的获客成本有一定的关系,正如欢乐口腔CEO孙延事后总结,“快速扩张和异地复制带来的‘营收不盈利’陷阱。”

或许原先口腔机构的商业模式有待重塑,但长期主义下,被称为“银牙”的口腔赛道没有冷场的时候,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就需要从业者来书写答案。

文章评价
承德70后,靠一口假牙收获一个IPO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