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导师张维迎:别让套利机会主义者,扼杀了企业家精神
中国过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业家,但是现在的套利空间越来越小,前一代人已经把能够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
本文由
笔记侠
(微信ID:Notesman)授权
i黑马
发布,作者
张维迎
。
一、从亚当·斯密—— 熊彼特模型
看企业家精神
今天我坦率告诉大家,大部分经济学家对于企业家精神是没有理解的,因为我们主流经济学里是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的。经济学的教科书里也不会讲到企业家这三个字的,在西方也是一样的,不光是中国。因为,经济学大量的假设里面已经假定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企业家。
1.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与市场规模
“亚当·斯密——熊彼特”经济增长模型这张图(注:亚当·斯密,《国富论》作者,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公认的经济学祖师;“创新理论”之父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我们教科书上,或者一般经济学给大家讲的不一样。一般经济学会探讨增长分析,新古典理论模型会讲资本积累了多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等等。这些我都不用讲,我们回归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
这个图其实概括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来的一个核心观点:一个国家是怎么变得富有的?
比如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多年变得富有,依靠的是每个人的生产能力提高。而劳动生产提高靠什么?我们借助新的生产工具,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现在讲究要创新,有了创新才有生产力的提高。
而创新引发的技术进步依赖于分工。假如没有分工,每个人都要做好多事情,每件事都做不好。分工意味着每个人只专注于做一点点事,这时就会琢磨它怎么做得更好。
进一步,由于有了分工这个基础,才能实现所谓机械化、自动化。再复杂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个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来,都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包装一个箱子,如果分工,就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机器的几道工序。
亚当·斯密最具有创新意义的理念是提出了 分工依赖于市场规模 。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市场规模由什么决定?人口质量、人均收入质量,这两个叠加起来就是市场规模。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资产规模不好的话,它养活不起分工。专业化地分工做一件事,必须依赖于资产足够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经济发展了,资产规模越大,分工就会越细,分工越细,技术进步就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财富就越多,财富多了之后又形成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就再形成进一步的分工、技术进步等等。
我再强调一下市场规模。好多事情为什么只有中国做得起来,其他国家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市场太大,其他的国家只能借鉴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国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独立特色的互联网公司。
2.企业家的眼睛不要只盯着GDP,而要关注新技术的出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我们强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几。其实比GDP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在出现。
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经济发展了,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爷爷、奶奶在你这个年纪时,他们在消费一些什么东西;再看你爸爸妈妈在同样年纪消费什么东西;再看你自己消费着什么,这样对比就能看出来经济有没有发展。在中国几十年前,我问这个问题的话,从爷爷到爸爸消费的东西几乎没有差别,所以经济发展就是停滞的。
经济增长就是不断地有新东西出现。
我们看一下粮食消费,中国1981年人均消费粮食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下降了40%。原来的食品消费少了,新的消费多了。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汽车、手机、电脑都是原来没有的。原来有的,我们现在不重视了,比如作为上世纪80年代消费品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现在骑的人就少了,拥有一辆自行车也不再意味着你很富有。
我们做企业的人,看经济发展不要只盯着GDP,而要看是不是有新技术不断地出现。自己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要看你是不是给社会创造了原来没有的新东西,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回到这个图来讲,亚当·斯密当时没有看到这个问题。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后来移民到美国当哈佛教授的熊彼特,也就是创新之父的熊彼特,提出了增长的核心就在于企业家。所以我把这张图叫做“亚当·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
3.企业家要去创造市场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市场不是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着你去满足它的,市场是由企业家创造的,没有企业家就没有市场。最简单的,不是由于消费者需要手机,然后才去生产手机。而是因为生产者生产出手机,然后给消费者推销。每一个新产品都是这样的过程。
据说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也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开创者)讲过,如果我问消费者他需要的东西,他肯定会说给我一辆更好的马车,他不会想到他需要汽车。所以企业家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现甚至创造一个市场,原来没有的市场。
这时,企业家对人性的理解就变得非常重要。最伟大的企业家甚至不做市场调研,比如乔布斯就从来不做市场调研,他的成功就源自对人性透彻的理解。
但市场经济很有意思,消费者之所以是消费者,就是因为他不懂。企业家需要创造一个东西,然后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好,最好的才有发言权。消费者可以拒绝你,如果消费者拒绝你,你就失败了。创造市场的过程是非常微妙的,在座的各位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但其实都不是简单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要听那些管理学教科书上说的“客户就是上帝,上帝无所不至”。其实客户很傻的。
现在聪明人要伺候笨蛋,因为最后是笨蛋说了算。你们做企业就是要伺候人,你伺候的人越多,赚钱越多。
4.最伟大的企业家创造一个新行业,创造行业必须创新
分工是如何出现的呢?并不像教科书写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分工都是企业家创造的。目前我们有多少个行业,需要看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可以有几千个、几万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能找到最初的创始人,比如说比尔·盖茨创造了电脑操作系统软件行业。
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当然行业的创造需要依赖于对市场的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不可能创造一个产业,没有创新只能在传统的产业耕耘,也能赚点钱,但不可能创造一个新产业。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产业也是因为创新,创新与技术发明不一样。技术上的发明是做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商业上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得有人愿意为创新买单。
企业家重要的功能就是如何创新。比如日本人创造的方便面,如果没有生产方便面面条的烘干机器这样的创新,不可能创造方便面产业。当你要做很大的事业时,一定要包含着重要的创新。
经济发展而且富有了,富有了以后,人们的消费就跟原来不一样。原来人均145公斤的粮食,现在只是79公斤。新的财富意味着新的市场,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动产生的,也需要靠企业家创造。
中国现在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简单来讲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没有把中国新增的财富变成新的市场。只是在原来的市场上重复生产,当然就会导致产能过剩。
以企业家为核心去理解经济,就会比很多经济学家要透彻的多。经济不是投资、消费的问题,真正的经济增长核心是企业家。
5.国家要创造让企业家精神得以发挥的制度
企业家的出现依赖于制度与环境。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企业家的。用一句话定义“计划经济”,就是“扼杀企业家精神”。
人类从古到今从来不缺少企业家精神,缺少的是促进企业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条件。在海外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企业的很多,台湾、香港人为什么做企业的成功,因为中国人到海外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做企业。在国内可以当官,大家就不会做企业。不是中国人本性没有企业家精神,而是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被导向了不去创造财富的方面。
对我个人而言,研究怎么使得这个国家创造一种企业家精神有效发挥的制度,这是我的任务。
二、 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
套利与创新
市场经济其实就只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功能一:怎么配置资源,这是传统的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功能二: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比资源配置要重要得多。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之后就不会增长了。但是技术进步意味着最优从来不会停止变化。有了新技术以后就不是最优,就得重新配置,所以只有技术进步,才是导致经济持续成长的真正原因。
而市场经济的两个功能,其实就是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
1.套利
什么叫做套利呢?就是当你发现市场当中哪些资源没有有效配置,或者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时候,你发现了它,利用它就可以赚钱。有一些东西,有人要,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生产,你以为这些东西不会有人要,有人发现这东西有人要,那他就可以套利生财;有一些东西你生产了,你以为有人要,其实没有人要,那你就亏损。套利就是使经济不均衡、不协调变得相对协调、均衡一些。
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如果一个经济达到均衡之后,那就没钱可赚了。所谓均衡就是所有的收入都是由成本构成的。你拿到销售收入100万,付了工资、地租、利息、原材料,什么都没有了。可能你会计算出账面上赚了10万块钱,但其实你没有赚,因为没有给自己发工资,你打工也许赚20万。这一算其实还亏了10万。
这一部分经济学家叫“机会成本”,比如说你的工资没付,或者你自己的房子租金,把这些剔除以后剩下的那才是企业家利润。企业家利润完完全全就是付了应付的东西还能剩下的。所以我们讲在均衡的情况下,没有利润,是没有企业家利润,不是没有会计利润。
2.创新
在经济达到均衡以后,没钱可赚了。赚钱就需要打破这个均衡,就是创造新的,别人原来完全没有的东西。这就是熊彼特讲的创新:
包括:
创造原来没有的产品;
或者引进原来没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同样的东西,这样会使成本更低;
或者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市场、供应渠道,使得供应成本降低;
也可以通过改变企业要素的组织方式,或者组织形式。
企业家的职能大体就这两个。在现实中套利和创新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个人和企业身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因素和套利因素。
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时,柳传志是套利的。当时香港卖1万元的计算机,北京要3万元,这就是套利机会。柳传志发现了这个机会,但香港的计算机使用的是繁体字,这样卖到北京肯定不好卖,所以他就发明了联想汉卡,这又是创新。有了联想汉卡这个创新,通过计算机套利就容易多了。
另外一点,在现实中有一些人总是在创新,有一些人总是在进行套利。所有创新的人都给套利的人提供了新的套利机会。乔布斯推出iPad是创新,而由此使更多人可以模仿生产平板电脑来进行套利。所以说 创新的企业家为套利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套利空间 。
创业者也需要思考一下,你现在做的是套利还是创新?我相信现在大部分人跟80年代的企业家比已经不一样了,80年代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套利。现在创新的成份会更多。
美国的硅谷和华尔街最大的区别,硅谷的企业家基本上都在做创新,华尔街的企业家都在套利,主要是从股票市场、债权市场、货币市场利用金融资产套利。在金融资产上实现套利,要有很高的计算能力,然后看市场有没有套利的空间。当然这种对比并没有对错之分。
我再跟大家强调一点:套利也分为创造价值的套利和不创造价值的套利。
我刚才指的是生产性套利,哪怕你搞投机倒把,也是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因为你把便宜的东西买进,然后在贵的地方卖出,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人们的效用,经济学称为感受、评价。价值并不是实际上重量多少。
但还有很多不创造价值的套利,特别是一些政策性套利。由于政府的管制导致的这些套利行为的产生。如果有人做政策性套利,我建议尽量不要做。尽管你能够赚钱,但是价值观念上我不认同。
什么叫政策性套利呢?比如最近国家设立了一个新能源汽车补贴,你有关系,你可以很容易做出资质来,然后你就注册成立一家公司,你找我,我帮你申请资质,这就叫政策性套利。
企业家要做的套利一定是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只是在瓜分财富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过去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这样起来的,我不是责备他们,但希望到今天,大家至少不要单纯地做政策性套利的事情了。
创新也分两种:
1.颠覆式创新,破坏性创新
2.改良式创新,延续性创新
“颠覆式创新”是熊彼特讲的创新,从0到1。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变得有了。改良式创新是原来有的东西,怎么把它的性能、质量改进,成本降低。汽车工业发展130多年,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注: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发明汽车是革命性的创新,福特自动生产线也是革命性的创新,之后全部都是改良式创新。直到最近的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又出现了革命性创新。
所有新的创新刚开始出来,性能都不如老产品。汽车刚出现的时候不如马车的,微型计算机刚出来时无法跟大型计算机比,VCD出来时不能和录像机比。创新一开始时,性能都不如老的,但是它是革命。经过后续一系列的改良就能实现超越。
像平板电脑很快就被手机淘汰了,也不是完全淘汰,但因为手机基本上能完成平板电脑的工作,所以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
改良式创新基本上是现有的主导性企业做出的,革命性创新大部分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做出来的。计算机领域,大型机是IBM发明的,在连续错过微型机和台式机之后,IBM在笔记本电脑时代才迎头赶上,因为它毕竟还是大公司,但后来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又没有IBM什么事了。
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一种产品,比如说玉米和大豆。
无论生产大豆、玉米,最大的产量都是受制于产能和技术不可能超越的。当然你可以既生产玉米、又生产大豆。中间这条线是生产两种产品的组合,假如经济达到C这个点,就达到了均衡。刚好生产的东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消费与需求在市场上是刚好平衡的状态。
但现实的经济中可能会在A点,就是资源错配了。该种大豆的地方,种了玉米,该种玉米的地方种了大豆。或者会在B点,尽管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不均衡,因为生产了太多的大豆、太少的玉米,大豆亏损,玉米赚暴利,这都是不均衡的。
企业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现不均衡点,然后调配资源,让经济最终往C点走。但前面讲过,在C这个均衡点是没有办法赚钱的。所以企业家就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想办法创新。把生产可行性边界向外移,创造新的潜在均衡。图中的E点就是新的创新信号。
中国过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业家,但是现在的套利空间越来越小,前一代人已经把能够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这是现在创业面临的问题,现在赚钱比过去更有难度,中国企业家整体面临转型,就是 从套利型企业家转成创新型企业家 。未来依然会存在套利型企业家,但要等待有创新型企业家给你创造套利机会。过去是外国的创新企业家,给中国企业家创造了套利的机会,未来当然也可以等。
这张图告诉我们整个国家在如何转型。这也是创业的背景。并不是说现在没有套利的空间,但创业更多可能是创新,至少创新的含量比原来大得多。
这样图横坐标代表时间轴,周期从短到长;纵坐标代表不确定性,从低到高。套利也有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低,周期也特别短。最短的套利周期,金融市场几秒钟就可以实现套利。但我们看颠覆式创新,则属于高不确定和长周期的。所以适合套利的体制不一定适合创新。中国的整体体制我认为仍然是适合套利,不太适合创新的。我不是说企业家由此被动了,企业家争取要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
三、创新和套利有2点不同
1.不确定性
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概率统计、大数据能告诉你能不能成功。所有关于电影的大数据,都不能告诉你观众下一部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所有有关马车的大数据,不可能告诉你应该生产汽车。大数据代替不了企业家,创新就是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事业。
如果你的意见,大部分人反对,包括像周鸿祎他们都认为你不可能成功,不要听他的。因为周鸿祎当年做事的时候,大部分人也认为他不能成功。真正的企业家做的事就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事。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而烦恼,恰恰因为你是企业家。如果你做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同意,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那恰恰说明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企业家需要去创造市场。这时没有任何数据,市场调研可以告诉你新市场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时,有时候更需要灵性。
2.周期
刚才提到颠覆式创新需要周期比较长。但现在好多创新周期很短,这会引起好多人的误解,以为做出东西来就是创新。其实有了专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好多企业都是在拿到专利之后才垮掉的。要把专利产品变得有市场,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蒸汽机在1769年就拿到专利,但专利的赞助人在1773年却破产了。甚至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小孩用的一次性尿布,宝洁公司花了10年时间才做出来。不是没有专利,只是因为成本降不下来,所以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产品成本的降低上。
当你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后面还有很多改良式的创新,才能使它变成一个真正成功的创新。
这张图对比了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家赚钱的差异。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利润。套利型企业家一开始赚大钱,然后钱越来越少,最后没有钱赚了;创新型企业家一开始是亏损状态,到现金流可以弥补成本的时候,之后赚钱会越来越多,但没过几年,市场开始出现模仿者,这时候利润又开始下降。
这张图告诉我们,一开始就赚钱的事不是创新 。如果你去年刚办的企业,今年就盈利了,这绝对不是创新,就是套利而已。创新一定是一开始不能赚钱的事情。
但一开始不能赚钱,企业要怎么活下去?所以要有投资者、VC、PE,当消费者不愿意给你买单的时候,要有投资者给你垫钱。投资者都很精明,他也是企业家,他凭什么给你垫钱?赌、猜,他会判断。同样的人,你找这个投资者人家就拒绝你,但也许不断地找,总有一个人就不拒绝你了。
因此资本家也非常重要。 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当然不依赖于资本,只要有本事,钱会很多。但在现实中,你有没有本事,谁知道,人家不知道,你说个天花乱坠别人也不会相信,所以企业家首先得自己有让人家相信你的本领 。
假如说你需要100万,你不能只拿别人的钱冒险,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房产抵押一下,哪怕只有50万,剩下50万人家就愿意给你。你敢自己拿50万进去,就表明你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企业家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别人对你有信心是不可能的。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