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米粉和生态链: 小米的市场权力游戏(下)| 黑马案例
小米的生态链是主动战略,与“生态化反”的生态战略有本质区别。
核心提示:
1.没有与任何传统手机品牌商合作的小米,反而取得了最快的成长,生态链战略是主因,这是小米扩大市场权力边界的独特解决方案。
2.小米的生态链是主动战略,它以资本和价值观为纽带,绑定大批硬件供应商和创业者,取得规模效应,提升了用户黏性,与所谓促进“生态化反”的生态战略有本质区别。
3.小米通过生态链让自身可控的组织边界始终与市场边界重合,从而有效达到了消除竞争、提高渗透和阻止进入的目的,是一种很高明的市场权力战略。
案例提供|创业黑马学院案例中心
执笔人|九录
04
生态链:
小米市场权力的资源边界
其实在互联网人中,雷军既不是第一个做手机的,也不是最后一个,甚至不是最有名或最有决心的一个。
2015年9月,360 CEO周鸿祎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谁拦我做手机我就干死谁……”他这番话针对的是合作伙伴酷派,2014年12月,奇虎360曾与酷派达成战略联盟,成立合资公司,酷派方面提供智能手机设计、研发、技术以及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品质控制、营销、售后服务等资源,360方面提供安全软件、移动应用程序设计及网上营销推广资源。但是随后酷派又宣布了乐视的合作与入股,引发了周鸿祎这一番警告。
据媒体报道,早在小米兴起以前,周鸿祎就曾拿着“低价销售手机获得用户,互联网广告分发获得收益”的模式,与华为谈合作,但合作未成。还有网易丁磊,他找到了自己的股东段永平,作为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也对vivo和OPPO有相当大的发言权,然后也没有谈拢。
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几个,若论“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数量,丁磊和周鸿祎们恐怕不弱于雷军,但他们都宁愿选择与手机品牌厂商合作的形式,因为他们深知,传统的上游供货商、下游代理商生态模式,天然有利于行业内在位时间较久的企业,这个“市场壁垒”是很难打破的,不如合作。
然而,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与任何传统手机品牌商合作的小米,是“互联网手机”中成长最快的。战略上的差别是导致结果差别的主要原因, 小米采用的是基于价值创造的权力战略而不是竞争战略,这就是生态链战略。
1.把资本换成资源
理解小米的生态链战略,首先要理解小米在市场上的地位。
即使透过价值观输出和粉丝群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权力基础,但是小米在关键的依赖关系和交易伙伴关系上,仍然处于天然的劣势。
其中最现实的问题,是上游资源的争夺。手机硬件行业, 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供应链体系,每家手机企业的供应商往往多达数百家。 不管是初创企业,还是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都面临供应链的挑战,有些备件的备货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约。即使以苹果的权力地位,每一代苹果在最开始的前两个月,供货都有可能出现困难,所有的“饥饿营销”都是无奈之举。
✲小米移动电源
在2013年,小米曾经推出69元的10400mAh的移动电源,但是后来长久缺货,问题就出在产业链上。根据当时媒体报道,是一些中小品牌客户投诉,令三星搁置了低价供货小米电芯的计划。此后,小米Note2也曾因为拿不到最紧俏的AMOLED屏幕而延期上市。据了解,小米2015年增速下降以后,由于上游供应链厂商为了防范风险调整了给小米的供货计划,小米曾遭遇了四个月缺货,表明在供应链上的小米还缺少强大的权力背书。
另一个问题在下游的用户服务环节。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小米的目的并不只是销售手机,而是留住用户,通过新零售渠道与用户保持关系,形成长期服务。但是如果除手机之外没有更多的硬件产品,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因为购买手机是非常低频的行为,互联网公司和它的用户之间,必须有更高频的交易互动。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上,软件一般是免费下载的的,必须靠硬件来解决这一困境。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做更多品类的产品就需要更多的人,但小米又追求专注,意味着要让公司的规模尽量小,不能做太多的事情,如果做了上百个硬件产品,管理压力、沟通压力是不可想象的。
与其他厂商一样,小米也可以选择合作,但合作会造成小米产品价值观的让步,随着中间代理商和流转环节的增加。许多跨界的互联网创业者都曾经在合作中丧失了权力、迷失了自己。
通过认知和关系边界的确立,小米在怎么把手机卖出去的问题上已经所向披靡,但它还需要汇聚更多的力量,打破资源的牵制,成为真正掌握市场的主人。
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秉赋,雷军的秉赋除了对互联网的热情以外,还有资本运作。他知道资本想要什么,也有资本的信任状。而2013、2014年以后,双创大潮的兴起,让中国出现了成千上万新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他们让雷军看到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于是,小米开始用资本手段解决问题。2013年到2014年,小米一年投资了25家创业公司。
小米有两个团队面对生态圈的合作,一个是在小米内部的生态圈基金,由联合创始人刘德牵头负责;第二个就是雷军的顺为基金。除此之外,2016年6月,小米宣布联合新希望集团等企业申办的民营银行“四川希望银行”正式获得银监会批复筹建;9月1日,小米联合中国银联正式发布小米支付(Mi Pay)。2017年5月,与长江基金达成120亿基金合作。
与大公司周围自然形成的生态系不同,小米的生态链是一种市场战略。传统的行业生态链是制造企业以采购和分发手段,整合上游和下游。而小米的生态链则是通过资本手段聚拢一批创业公司,对上游实现“团购”,下游则丰富小米新零售渠道的产品。
2014年11月份,小米在空气净化器产品还没有上市之前,做了一轮空气净化器的融资,估值2500万美元。如果在传统供应链模式下,小米只能得到与自己实际投入(数百万人民币)相当的市场权力;但在生态链模式下,这一产品获得的权力资源则与一个估值2500万美元的企业相当。通过这种方法,小米把基于预期的资本投入换成了现实的资源。
这是一种独创的,将产品、资本和用户绑定在一起的新玩法,正是靠着这一创新,让小米用几千人做了数万人才能做的事,而且牢固地守住了自己的价值观,没有向旧传统妥协。
✲对抗
动物世界中,弱小动物面对大量充满敌意的对手,总是要竖起羽毛,身体膨胀,达到吓退对手的目的。创业企业也是如此,如果缩在一角,畏首畏尾,一定会成为对手的盘中餐。
生态链是小米市场权力建构的又一个关键环节,透过生态链,小米用资本的手段与一些初创企业结成联盟,同时也让他们不再成为竞争对手。
如果说苹果的成功得益于其凭借自身IOS系统圈起的一个完整的生态链,那么小米的生态链则是主动战略,它以资本和价值观为纽带,绑定大批硬件供应商和创业者,一方面取得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用户黏性,由此构建起小米基于资源的权力边界。
2.“小米生态”不是“乐视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生态链是一个市场战略,与大企业周边自然形成的“生态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小米的生态链是有意培育的产物,并不是去中心的网络化联接,而是一种有核心的结盟策略。
“生态系”概念来自于生物学,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引入组织理论领域,并形成“组织生态学”学派。互联网慢慢兴起以后,有学者提出商业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的近似性,里面也存在着食物链,大环境以及相互竞争的各种关系,他们为这样一种高度依赖外部合作与资源管理的组织形态取名为“基于网络的组织形态”(Network Based Organizational Form),以有别于或高度封闭或高度依赖市场交易、边界明确的传统组织形态,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模式”或“生态战略”。
生态与平台,是两个常常被混淆的概念,虽然二者有着诸多联系。简单来说,平台战略是构建一个市场,而生态战略是构建一个城市。平台型战略的核心是链接双边关系以撮合交易,而生态型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构建并管理广泛及多层次的合作关系(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合资、并购等非产品交易型关系)以缔造一个紧密联结的多业态体系。
如果小米仅是向各个创业企业购买产品,或者仅是让各企业在小米渠道内销售产品,则小米是平台的搭建者,但是小米做的是“投资+孵化”:生态链里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公司。小米对生态链公司一般占 20%-25%的股份,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因此小米的生态链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及更为复杂的共生关系。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能量与营养物质主要以用户流的形式出现。在阿里巴巴由平台发展为生态系的过程中,海量的用户始终是其构建的核心和坚实的基础。同样,腾讯宣布实施开放战略,围绕微信打造生态圈的底气,也显然是来自于微信数亿级的高黏性用户。
除此之外,在组织生态系中,价值链承担了食物链的角色。在自然界中,食物链是核心的组织逻辑,决定了能量与营养物质的流动与转化的路径。而在小米生态链中,用户群潜藏价值的开发与释放,取决于生态系中的价值链构建。
因此, 小米做生态链实际上也是自身权力边界的延伸。作为生态链的核心,小米要提供足以支撑整个生态系健康发展的用户基础,并控制价值链 / 网的关键环节,这绝非每个企业都能做到。
✲雷军VS贾跃亭
在国内A股,有一家公司曾经也扛起生态大旗,那就是乐视网。
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认为:“我们与同行的竞争已经不能只靠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点的得失来衡量,更多要看生态链条各个环节的衔接与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跨界创新和持续颠覆能力。”(致员工的公开信)。
由此,乐视提出了“生态化反”的商业模式,建立了一套从体育节目到网络约车的包罗万象的生态系,并相信各生态企业间的相互导流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比如从一开始,贾跃亭对乐视手机的定位就是以视频吸引用户,成为乐视生态终端入口,因此乐视手机一直在以低于成本价销售。(2015年4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堂吉诃德•贾 :颠覆者的孤独之旅》)。
乐视对“生态化反”的典型想象是:在体育场景里,有一个时刻人们购买欲望最强——当你看到梅西把球踢进球门,那时你就会想,我也买一双这样的鞋吧!
后来我们知道了,这是在作梦。
失控的乐视生态,后来只能在关联交易、所得税递延和子公司股权分配等方面做文章,藏匿亏损。
但乐视的失败尝试并不意味着小米生态的发展前景灰暗。小米的生态逻辑要简单得多也有效得多:小米并不指望生态链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带来收入(乐视的案例证明,这种收入不可靠),而是利用生态链提升整体的市场效率。
而且,小米的生态链中,始终有一个核心——小米手机和小米品牌价值观,它为其他初创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资源与通道。与乐视手机的“赔本”销售不同,小米手机虽然宣称低毛利率,但一直是要赚钱的。
在小米手机快速成长的初期 ,曾有供应商抱怨,小米的“互联网思维”虽好,但却带有掠夺性,它压低了供应链企业的利润空间。但是利用生态链战略,截止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又把 210多 家生态链企业带入了自己的轨道,在市场谈判中的权力地位进一步提升,也让与小米合作的供应商有了更多的订单。
可以说,小米有效利用自己的权力,消除了供应商的不满,同时也在进一步传递小米价值观——会有海量的用户随着价格降低而到来,这是小米对市场权力的认知在产业链关系上的重现。
2015年12月,雷军在内部提出生态链独立做品牌,三个月后,“米家”发布。 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小米的“米家”生态链体系,看作App Store的智能硬件版。 苹果2008年推出的App Store是单个企业创立生态系的成功范例,它确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和服务的获取形式。 如果未来的智能硬件也首选进入“米家”的轨道,小米的成长空间将无可限量。
3.在小米的统治下
对于一个生态系来说,共赢是成长的前提。一个可源源不断为所有参与者分享收益的生态链,才是从根本上可持续发展的。
那么,小米生态链中,大家是否能实现共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生态链改变了小米和其他创业公司的关系,降低了小米的未来风险。
早期,小米为自己树立的“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的市场权力认知边界,不止作用于它所瞄准的那些大厂商,也影响了很多创业项目的前程。
2014年,国内智能硬件创业高峰,创业者之间、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常常问同一个问题,“如果小米做了你的产品,你要如何应对?”
这种对抗性导致“山寨”小米的情况也很多。在2015年一次与政府高层的对话中,雷军还特意提到假货泛滥,因为小米在消费者心中很强的影响力,南方一些创业企业就开始造小米的手机和配件产品,引起了很多问题。小米曾请求政府加大打假力度。
但是随着小米生态链的发展,这些声音已经渐渐减弱,能拿到小米的投资和指导,又何苦去“山寨”它?
这反映出了小米生态链的威力。
一个公司未来的敌人,不只包括那些看得见的竞争对手,更包括那些不知在哪里的创业公司,单纯依靠竞争战略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小米通过生态链让自身可控的组织边界始终与市场边界重合,从而有效达到了消除竞争、提高渗透和阻止进入的目的,是一种很高明的市场权力战略。
其次,生态链有效地培养了小米在价值观上的同盟军。
小米负责生态链部分的联合创始人刘德是设计师出身,曾在“中国工业设计师的黄埔军校”——北京科技大学担任工业设计系主任,小米手机的外观设计就是由他带领团队负责。
✲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小米生态负责人刘德
刘德把小米生态链分为三层:最内层是手机、电视等基础硬件,这一层是封闭的,小米只能自己做;第二层是与之直接相关的产品——耳机、充电宝、手环,以及电饭煲、电水壶、智能台灯等IOT设备,这一层是半开放的;最外一层是家庭耗材类产品,比如和电饭煲相关的大米、和净化器相关的滤芯等等,小米自己不做。前两层的产品本身也是小米新零售渠道的组成部分,可以销售第三层的商品,比如在小米空气净化器的APP页面就可以下单购买滤芯。
小米要求每一款产品都是爆款,刘德团队则会亲自参与生态链产品的设计,用小米当年快速击穿市场的打法,帮助这些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除了资本和供应链的支持,小米还会传递一些爆品方法论,比如如何让一款产品简化设计、降低成本,满足80%用户的80%需求。当年推出小米手环时,小米就让生产商华米科技全部围绕两件事——降功耗,增黏性,改进设计。在国外智能穿戴设备动辄上千元的时候,华米科技以79 元推出第一代小米手环,迅速走红。
知名自媒体好奇心日报曾分析过华米科技的成功原因。他们发现,在销售费用率上,依靠小米的渠道、口碑营销,华米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长期不足2%,而其同业对标厂商Fitbit则近25%。在小米生态链的帮助下,它的采购成本也比Fitbit 低了近50%。
为了支持销售成本,Fitbit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但华米在生产小米手环一代时的毛利率仅有12.3%、净利率为-4.2%,因此能够以极低价限打造爆款,培育用户。在 2016 年年中小米二代手环推出以后,定价从79元提升至149元,华米科技净利率也变为正数。因此,短短三年,做大规模与品牌之后的华米,与 Fitbit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大逆转:华米净利率上升到8.15%;而Fitbit在2015年后营收不断下滑,陷入亏损。
当然,也有一些生态链企业并不喜欢在这一体系内生存。因为小米生态链非常强调性价比,无论是雷军还是公司的其他人,都喜欢说一句话,“这款产品最大的缺点就是太便宜!”使这些企业很难在小米生态链之内获得更高毛利。
在这方面,小米也与沃尔玛不同,生态链是一个公开的平台,只参与创业企业从0到1的孵化,后期发展不限制。创业者可以在生态链之外另做自己的品牌,甚至不接受小米的投资也没有关系,与其说小米是渠道商,不如说它是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产品集合地。
借助生态链,小米有效构建了自身市场权力的资源边界,市场地位因此更加稳固。
05
复盘
前文洋洋洒洒近两万字,其实只是在研究一个问题: 小米在市场上能够成功,凭的是什么?
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有了两个发现:
首先,我们发现,是权力战略,而不是竞争战略在引领着小米的成长。
如前文所说,小米的成长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市场扩张案例,作为一家初创企业,他们建立了一套 以“小米模式”为名的市场权力体系:以性价比和爆款确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标识,并借此反推组织效率的提升,建立了权力的认知边界;将顾客转化为“粉丝”,让他们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中,以此形成企业市场权力的关系边界;用风险投资的手段建设生态链,把市场需求的风险与小型硬件创业公司共担,同时加速他们成长,扩大企业市场权力的资源边界。
也正是这套创新的体系,让小米区别于众多手机厂商,构建并培育了属于自己的专有市场,在狼群环伺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壮大,随风起舞,直上青云。
从始至终,小米的市场决策都是“以我为主”占领市场,我们没有发现小米主动做过寻找对手的空隙或构建壁垒防范对手进攻的竞争性努力。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始终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
在创业黑马学院,按照心智模式,把创业者分为两类:天派和地派。小米可以说是一家典型的天派公司。它的地派“友商”,华为、中兴二十年前就已经是通信企业,联想、OPPO、vivo等公司也有丰富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销售经验,它们都是由这个行业内自然生长而来。但小米不是,小米是一个真正的异类——它更像是未来互联网产品模式在当今社会生态中的代言人——如果你相信雷军的预言的话。
一般来说,天派创业公司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要么是抓住了社会变革机遇,开创出一个新行业,比如阿里;要么拥有一些独创新技术,并找到了把技术变现的方法,比如百度。由于难以突破资源和关系的瓶颈,天派创业公司一般害怕在传统商业环境中与在位企业的缠斗。但是小米则不同,它是把天派创业者的思路带到了地派巨头们的世界里,并在市场缠斗中证明了自己。
小米赢得缠斗的方法,确切说是小米通过价值观、米粉和生态链,构建自身在市场中权力的方法,对于当今的创业者更具现实意义。因为互联网初起阶段那种利用创新工具改变世界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创业者们现在面临更多的局面,是如何扎根一个行业当中,尽自己所能,创造一个新的、成功的公司。这方面小米是个榜样。
其次,我们认为,小米的成就,也对传统的公司价值评估体系发出了挑战。
1970年,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提高利润。这一信条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一起,为不断提高企业利润,以及股东和高管的个人收入的合法化提供了支持。
但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却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利润是结果而不应成为管理的目的。它是企业为持续经营而给所有者的报酬,但企业的目的一定存在于社会中。
小米就是这样一家“德鲁克式”而不是“弗里德曼式”企业,它是一家有梦想的企业,不是一台利润机器,而是一家想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公司。
在小米的商业模式中,用户口碑是原点,性价比是发动机,社交媒体是加速器,小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供“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并相信主动把硬件毛利率降低会最终带来想要的商业价值。
按照传统商业伦理,所有企业都会尽量避免毛利趋零的境况,因为那意味着你的公司在市场上没有壁垒。
但小米却反其道而行,它主动将毛利降低的做法,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话相合: “能活下来的低毛利的大公司,本身就是最大的护城河” ,却是对传统商业价值观的一大挑战。
企业是应该为什么存在,这涉及到企业、乃至企业家价值的根本定义。股东的期望与企业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投资者的目标只是赚钱。
有趣的是,在小米上市之际,中国的多数媒体,乃至大量的自媒体,总是不自觉地为投资人操心, 单纯从赚钱的角度去审视小米的价值。 人们一遍又一遍问雷军,护城河在哪里,营收增长点在哪里,利润在哪里?却 很少有人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去研究小米的价值。然而,媒体中很少有人是小米的真正投资者。
在我们看来,小米的价值就藏在它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当中。小米之所以能成为小米,就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的市场革命者,一个仍在进行的伟大的创业实验。
而且,传统评价体系也不能体现未来的可能变化与创业者个人因素对于公司的价值。
小米的成功路上,存在巨大的偶然性因素:若小米不是在前四年恰好赶上了“双创”的大潮和宽松资本环境,用最快的速度冲到“平流层”,它是否有能力挺过2015-2016年的波折?如果雷军不是恰好做过金山的总裁和天使投资人,小米能在最初获得那么多网友和商业伙伴不假思索的支持,从而享有忠诚和口碑吗?这些问题都很难有答案。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小米的创始人是雷军,它才能拥有这些偶然的机遇。雷军向上的动力,对小米价值观的坚持,对“精益创业”方法的谙熟,以及他的资源、人脉和个性,是小米一切后来机遇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恰恰是创始人个人特质与基于不确定性的创业方法论的结合,使创业公司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花了20万美元购买小米股票的媒体人吴晓波说:“雷军本人是小米最大的溢价”。
对于一项正在发生的变革,人们总是高估其在未来一年内将引起的变化,却低估其长期的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看,正如雷军在上市前夜的公开信中所说:“这八年中,中国的山寨机已被彻底消灭;中国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品质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并在全球强势崛起……小米也成为了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通过生态链产品改变了100多个行业。”
一家创业公司,在一个早已存在的主流战场上,用8年时间,从0开始发展到全球第四,难道不是非凡的市场成就吗?
✲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只是作为创业公司的小米。当一个公司越来越大,特别是上市之后,很可能一些原来曾帮助其成功的决策将不再适用。在创业黑马学院案例中心看来,在未来市场上,小米至少还面临着四个主要风险:
1)爆品风险。 小米的低毛利战略决定了他们的每一款产品必须是爆品,要通过爆品来摊薄成本,否则就会亏损。以小米空气净化器为例,开模费用一千万,如果只卖出一万台,每台成本就要增加一千元,只有在销量能达到上百万台后,才能把这一成本降到可忽略的程度。这就要求小米的每一个产品都必须基于海量用户的需求,并且会有大量的人购买。但是现代用户的喜好很容易跟着头部IP不断迁移,多样化需求也在增加,爆款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旦有重量级产品没能成为爆品,小米有可能陷入巨大财务风险之中。
2)粉丝风险。 小米既要成为一家大众的公司,又要成为一家粉丝文化的公司。这里的矛盾是,粉丝的增长是否可持续?每一家公司能够维系的粉丝数量都是有限的。而如果粉丝的数量停止增长,小米后续的互联网服务和智能硬件产品的成长空间就将大受考验,小米将丧失与其他手机厂商的区别。无论从未来发展还是从当前市场的角度考虑,小米都需要有新的手段与用户产生互动,并完成新的流量转化。
3)主航道风险。 小米生态链是个大火炉,小米自身品牌就是热源,用余热可以将周围的智能硬件做起来。但是外界定义一个企业,还是更多来自它的主航道。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更喜欢“弗里德曼式”企业,很难理解创业公司的生态做法。乐视的案例姑且不谈。2014年起,海尔曾发起“小微模式”,开展创业生态圈建设,并取得很好效果。从2014年初到现在,在主业增长不大的情况下,海尔营收增长一倍,利润增加70%,股价翻了一倍。然而,同期的格力专注于主业,营收没怎么变,利润翻了一番,但股票价格却翻了四倍。所以,无论小米生态链取得多大成就,资本市场上可能更多地还是按照其在主航道中的地位定义小米的估值。
4)技术风险。 每一家创业公司经历高速增长的创业期后,早晚会进入平缓增长的“新常态”,到那个时候,没有关键核心技术积累的公司不可能拥有稳固的市场权力。小米的下一步发展,还需要拿到更多的从外部到内部,包含硬科技的源创新。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过去取得的成就越大,未来面临的挑战也就越大。
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当初那个想要“顺势而为”,搭移动互联网便车的公司,变成了推行“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互联网产品理念的旗手。但截止2017年,小米在全球手机市场的份额仍然只有6.4%。这表明,改变人们的固有认知,是世间最难最难的事,哪怕你是真心实意地从用户出发,也不会让所有的用户都成为你的拥趸。这也是历史上绝大多数变革者的宿命——曾经有无数想要改变世界的人,最终都成了原有世界多样化的一个补充。
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已经变得远比小米诞生时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互联网应用初期,提前掌握互联网工具的公司也许可以更容易地挖到“第一桶金”,但未来,所有的公司都将是互联网公司。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天赐给一个人的所有东西都会被渐渐收回,天赋和身份会失去光环,粉丝会老去,流行风向会变化,能够留下的,只有眼下自己搏命换来的东西。
雷军说: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我们祝愿雷军好运!小米好运!
【参考资料 】
[1]斯坦福大学教授凯瑟琳•M•艾森哈特(Kathleen M Eisenhardt)《市场建构与边界塑造:初生市场中的创业权力》(北大光华,于鸣译)。
[2]真格基金徐小平老师关于《创业学》的数次谈话。
[3]斯坦福大学博士、前创业黑马首席战略官罗小渠关于“创业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4]小米黎万强、洪锋、高自光等合伙人及高管在创业黑马学院的授课笔记。
[5]小米内部营销手册《参与感》,以及经验集《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6]凯特琳•穆夫、托马斯•迪利克等,《造福世界的管理教育》。
[7]顺为资本周航,天图资本冯卫东,三个爸爸创始人戴赛鹰,乐视前任高管刘建宏、彭钢等在创业黑马学院的授课笔记。
[8]各大媒体公开报道。
【更多阅读,参见一二条 】
价值观、米粉和生态链:小米的市场权力游戏(上)
价值观、米粉和生态链:小米的市场权力游戏(中)
黑马餐饮升级特训营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