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票房破10亿背后:中国体育电影的长期缺失
什么时候国产电影在有钱的基础上有了技术,在有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态度,我们离佳作也就不远了。
来源 | 文创资讯(ID:chuangyiyun)
文 | 黄梅梅
回望刚刚过去五月,大多数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加勒比海盗5》以及众多“尴尬”缠身的国产片,而是一部印度体育励志片,以及它带给这个市场的变化和惊喜。
《摔跤吧!爸爸》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票房、上座率、口碑走出一条上扬的弧线。排片从首日的13.3%一度增长到31.8%,豆瓣评分从8.8增长到9.2,票房26天突破十亿大关,甚至超越了在印度本土的总票房,《摔跤吧!爸爸》成为了内地首部非好莱坞十亿级票房电影。同时,影片在IMDB评分8.8分、烂番茄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
《摔跤吧,爸爸》用实力证明了,唯有好的电影,才能直达人心。而它的成功又恰恰衬托出了,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长期缺位。
事实上,在好莱坞乃至世界各地,体育电影都是重要分支,承载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升华。在中国体育产业进入爆棚发展的当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作为体育薄弱的印度能拍出如此伟大的体育电影,而作为体育大国的中国却鲜有成功的体育片问世?国产体育电影究竟有哪些欠缺?
《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体育题材始终被国际电影界偏爱,它能同时传达出激情、鼓励、团结、希望,超越自我,达成梦想,以及旺盛的永不服输的生命力。这是其他题材很难做到的。而《摔跤吧!爸爸》将这一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1.真实感人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想通过摔跤运动为国争光的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退役后,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无奈妻子一连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儿。在偶然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后,马哈维亚顶着世俗的压力训练女儿,通过父亲和女儿两代人的努力,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实现了梦想。
影片传达出的信息同样十分现实,国家荣誉、个人梦想、家庭感情、女权解放四大主题,无一不是现实问题。而除此之外,《摔跤吧!爸爸》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诉说着体育精神的宝贵。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千军万马走应试教育独木桥的现状,《摔跤吧,爸爸》还指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人启迪,催人上进。
2.国际化的讲述方式
即便保留大量的极具印度特征的歌舞,《摔跤吧!爸爸》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言依然是标准的国际化的讲述方式。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剧作思维及整个镜头语言的组织技术和好莱坞的电影基本没有差异,如同阿米尔•汗和片中四位女性演员的敬业精神是所有电影工业的一个标准。”
事实上,体育电影在技术手段上也要求颇高,体育电影投资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和规模性,技术手段和设备要求也很高,航拍、运动画面都需要符合标准的器材,拍一个爱情片镜头可能拍三遍就过了,而拍体育片的动作场景可能拍三十遍焦点都是虚的。
3.偏执的敬业精神
影片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仅因为剧中的精彩表现,还在于演员在剧外的付出。52岁的阿米尔•汗亲自上阵摔跤,在影片中要饰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为此,他先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在短时间内从69公斤增肥至97公斤,演出55岁时发福的状态;之后又在5个月内减掉50斤的赘肉,拍摄29岁壮年的戏份。
阿米尔在4月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时曾表示,“借用服装道具以及特效不是不行,但我自己感受不到肥胖,作为演员我觉得那不好。”而参与电影的其他演员也都为电影的拍摄进行了长达7个月到一年不等的专业的摔跤训练,为的就是达到更逼真的效果。
《摔跤吧!爸爸》成功背后,国产体育电影的缺失
可以看到,和中国市场更熟悉的工业化好莱坞大片相比,《摔跤吧,爸爸》成绩的背后并非印度电影的高度工业化,而是“手工式”的匠人匠心。
那么,相较而言,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经典少、类型少、作品少、获奖少”,这是国产体育电影给人的印象。在华语片市场如日中天的今天,体育电影的发展总是显得有些滞后。
回首过往,中国也出现过《少年足球》《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这样的经典体育片,曾经激励着几代人努力拼搏,但此后再难出“爆款”。
纵然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片的状况有所好转,出现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激浪青春》《翻滚吧!阿信》《激战》等一批作品。尤其是《激战》,在动作拍摄和表演方面表现优秀,是近年来最好的体育片。然而,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商业化产品,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成功,有叙事、场面、宣传、表演、明星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所以,尽管《激战》和《翻滚吧!阿信》都算得上是水准之作,也讲述了富有感染力的励志故事,但都难以“挑大梁”。他们缺少像《摔跤吧!爸爸》那样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展现出丰富的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批判性的内容,格局自然也就小了。
放眼望去,这些年真正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且传为佳话的体育电影实在寥寥。而此前一度盛传的李娜自传电影也已然销声匿迹……
中国体育电影若要逆袭,需克服哪些短板?
从方方面面来考量,《摔跤吧,爸爸》的成功绝非偶然。当电影产业化发展程度越深,作品类别越会为社会生活形态所决定。人们不禁要问,是因为印度体育很发达吗?
事实并非如此。跟中国相比印度体育十分薄弱。同样是人口大国,中国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后,已拿到227块金牌;而12亿印度人在过去37年间,只拿过一块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印度获得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金牌获得者宾德成为了民族英雄。差距显而易见!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体育并不强的印度能拍出如此伟大的体育电影,而中国作为竞技体育的强国却鲜有优秀的体育电影诞生?在文创资讯看来,其实这与体育水平的高低并无关系,关系在于电影水平的高低。
那么,国产体育电影究竟有哪些欠缺呢?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讲, 体育电影需要记录运动过程,体现运动美感,对设备有一定要求。比如在记录高速运动和难度动作时,会使用运动辅助设备、专业动态摄影器材等。而中国电影产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没法让场面“燃”起来。但就目前来说,但目前来说,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想拍一部像样的体育电影对中国来说已经不是难事。
其次,从创作动机来说, 其实中国并不缺好的体育故事,但问题是体育还不是一种主流化的生活方式,在电影人的概念里,体育并不重要,也就缺少了那颗用心去挖掘体育故事的动力。因为电影从业者不关心体育故事,也因为体育从业者,没能力去驾驭电影这样的艺术或者商业手段,久而久之,体育电影就在中国没落甚至销声匿迹了。
再者,从专业度上来说, 除了技术层面的东西之外,作品在个人实现和国家荣誉两个主题之间的平衡性上很难把握,或重或轻都难以抓住观众心灵,这是一大难点,需要不断摸索。
最后,从创作环境来说, 中国电影是一个商业成功时代,也是一个烂片横行时代。抛开体育话题不谈,有几部国产票房大片,能像《摔跤吧!爸爸》那样花心思和精力慢慢地打磨?说到底,是电影人的专业精神不够。资本、制片人、明星,哪一个不是利益至上?能说好一个故事,就很不错了!
事实上,不仅是体育电影,当今影视圈可能最缺的就是“工匠精神”!
文创资讯有话说:
眼下,《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已经让不少电影人在蠢蠢欲动了。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中国银幕将会有一大波体育类题材涌现!不信,走着瞧!
在文创资讯看来,国产体育电影要想出现世界级作品,不能简单地照样学样,跟着《摔跤吧!爸爸》后面就大拍体育片,而是要从整个电影产业的角度思考,学习宝莱坞的运作经验和创作态度,尤其是要沉得住气。
体育片投资大,周期长,对演员要求高,51岁的阿米尔汗为了拍摄此片增重再减肥,女演员桑亚•玛荷塔在片中的摔跤镜头不足1分钟,但是参与训练长达9个月。而在当下的中国电影行业中,投资人是不允许这种冒险的,演员也是吃不了这种苦的。
所以,什么时候国产电影在有钱的基础上有了技术,在有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态度,我们离佳作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