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线的新功能,有什么玄机?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作者:石灿 编辑:园长
能自我演化才是最重要的。
产品经理应该像上 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
国庆节前夕,微信迎来最新一次产品版本更新,对一些细节功能做了迭代,其中有两个重点:用户可开启“关怀模式”和群折叠功能上线。据了解,本次更新首先出现在苹果手机端,安卓手机端相对滞后。
这两个功能诞生各有背景。“关怀模式”开启后,微信字体变得更大,色彩更浓,功能按钮更大,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设置。
关怀模式开启前后(左右)对比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平行物理世界,但由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阶段,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改造了现实世界,包括金融支付、社交聊天、内容浏览等渠道和行为。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需要社会、政府和企业多方关照,微信的“关怀模式”便是其一。
同时,微信上线该项功能与“适老化”改造项目有关。
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多年前,国家相关部门便发力线下居家养老住宅适老化改造方案,经过多年尝试与探索,成绩显著。
到了2021年上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助力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受益群体平等便捷地获取、使用互联网应用信息。
现在,这项工作逐渐从住宅、公共建筑等领域的适老化改造向互联网演进。这意味着适老化工程从物理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关照与转变。
这半年间,互联网应用深度参与到适老化改造项目中,一键点击听新闻、关怀模式放大字体、出门打车有老年人一键叫车服务……要完成这些工作,产品经理要具备老年人视角,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惑;同时,也需要互联网公司配备相应的服务团队,比如,微信有一个帮助老年人解决困惑的客服团队,以此补充整个运营服务链路的完整性。
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只是手机App,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智能手机终端、相关政府网站等主体也加快适老化改造,一批适老化产品和服务率先落地,覆盖资讯、购物、出行等多个领域,在全行业形成适老化改造的合力。
目前,国内互联网应用主要在老年人群体和未成年人群体中做产品化改造,后者主要对应青少年模式,抖音、微信、快手等等互联网产品均力推该功能,特别是短视频App,由于将该功能频繁提醒用户,甚至被某些用户吐糟被打扰。
在App的青少年模式中,产品经理也用文字注明:“该模式下部分功能将受限使用,请监护人主动设置。”从社会关怀角度来看,这是教育家长的一种方式,培养他们与社会企业一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识。
此次更新的另一个重点功能是群折叠,进入某个群,点开群设置,找到消息免打扰,打开此项功能后便能选择是否“折叠该群聊”。“关注的群成员”与此项功能并列,群成员设为关注后,该成员在群内发消息会提醒你关注,不受到免打扰的影响。最多可关注4个群成员。
折叠群聊功能
两个功能均是在用户微信群过多、群信息与个人聊天信息过载的环境下诞生的。如果用户不想退出某个群,但是却又不想总是让该群信息弹跳置顶到聊天界面,可选择折叠该群。被折叠的群会被统一划分到一块儿,在消息界面,类似于订阅号对公众号的管理一样。
群是微信非常重要的产品功能之一,它也是中国圈子文化的线上投射。
圈子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现象,群是微信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信息集散地之一,二者结合,产生了区别于线下的社交资本和社交场景。
论文《微信群聊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的作者认为,群聊用户通过关系维持、自我揭露、请求户主等方式获取社会资本,微信群逐渐超越聊天功能,成长为用户产生联系的大环境。
微信对群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产品和内容审核上,不定期迭代群功能,长期对涉及敏感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
群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也在逐步扩大,群主不仅有权踢走群成员,如果群内出现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讨论,还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国普法网曾在2021年8月报道,广州互联网法院通报两起典型案例,如果微信群里出现骂人的行为,群主“慢作为”或“不作为”可能要担责。
对于群成员来说,折叠群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可选项。比如,厌烦某些群消息频繁打扰,但因为人情或者工作原因不得不留在这个群,群折叠可以在不退出群聊、不设置免打扰(免打扰同样会挤占聊天位置)的情况下,“眼不见心不烦”。
被折叠在消息框中的群
而对于那些主打私域流量的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击。微信大规模开放各类链接、小程序在即,在社群基础上的私域流量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用户群的价值也将被重新发现。
就在此时,微信群强化了普通群成员的“抗干扰”机制。“暴力拉群的玩法可能就此失效”,一些从事私域运营的从业者表示,用户如果开启了群折叠,群内的运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社群从此失去了意义,只能通过更为精准的微信群运营,才能盘活用好私域流量。
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微信的社会化影响力越加强大,它自身也还在继续进化,特别是在产品功能的细节方面,磨合,上线,迭代,循环往复。
但是经过这么多轮变化,微信的基础框架和美学基础从未发生过巨大改变。这与早期确立下来的价值观理念息息相关。先做产品结构、再做功能细节的逻辑早在微信推出之时便确立下来了,微信从推出到现在,4个tab栏目(微信、通讯录、发现、我)从未变过,在张小龙的产品哲学中,4个tab按钮最简单,一旦超过4个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张小龙早期曾与马化腾立下过一个“君子之约”便与微信的tap有关。那时,马化腾时不时向张小龙提出需求,增加微信tab,张小龙一再阻止,一旦变成5个,产品就复杂了,会造成破坏性的打击。
他们立下一个协议说,两年内,微信只有4个tab,不允许再有第5个。这个约定的力量延伸到整个产品形态。马化腾也曾认为朋友圈入口太深,想让张小龙放到更直接的地方。张小龙回复说,我们已经约定过君子协议,不能破坏这个协议。
这也是张小龙产品哲学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熟悉微信的人应该有一种感觉:用户能主动关闭掉很多功能,比如发现页,如果你乐意,甚至把“发现”的所有插件功能全部关闭。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并赋予用户的组织选择权在其他产品上鲜有存在。
张小龙在书籍《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他对人、对用户的理解。他形象地比喻说,上 帝是创造一个世界的人,而产品经理是创造一个虚拟世界的人,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他说,产品经理应该像上 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他强调,能自我演化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微信自身。
人会对环境做出反应,在微信哲学中,产品时进化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群折叠功能源自用户对群消息的困扰,关怀模式源自老年人对微信产品的体验需求。张小龙上线新功能时,不会主动力推,他更强调“润物细无声”;他也很执拗,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宁愿不做。
为了保证微信的简单,除了核心功能,大部分功能都做成了插件模式,这些插件都是可以关闭或者卸载的。这是保证用户可选择权的一大前提,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机制直接影响用户习惯和思维习惯。
此次微信更新功能后,关于微信“QQ化”的声音再次出现,持论者认为,微信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朋友圈的广告也很多。
但如果针对对二者进行研究和分析,它们本质上除了社交关系链作为产品基础框架,在产品形态、产品里面、商业化策略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用户体验与感知上的反馈很重要,但等同化比较的结果欢迎大家到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