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人,募资30亿
来源:投资界(ID:pedaily2012) 作者:王露
没有员工,只有五位合伙人。
一封写给LP的信流出——
硅谷知名风投 Benchmark 旗下第十一只基金筹集 4.25 亿美元(约人民币30亿元),全力押注AI领域。说起来,这只基金与其他机构动辄百亿募资相比,似乎相形见绌。不过这正是Benchmark的一贯风格。
Benchmark成立于1995年,公司始终保持独有投资打法:5个合伙人、收益均分、克制规模、只投早期;却陆续投出了eBay、Twitter、Snapchat、Instagram、Uber、Yelp……它的投资史几乎就是硅谷伟大公司崛起史。
这个被LP视为理想GP的模范生,走过了20多年风风雨雨。回到国内来看,一级市场正正经历剧烈重塑,于小机构而言还有机会吗?
募资30亿,全面投向AI
尽管这是Benchmark的第十一只基金,但将被命名为“Benchmark1”,意为迎接属于AI的崭新时代。
正如他们给LP的信中写道:“此刻正处于技术时代的黎明,之前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前奏。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并且平等的合伙人,怀揣着渴望和抱负,想要创造伟大的事业。”
那么,Benchmark是谁?
官网仅有寥寥的一页纸,简单陈列了机构logo、总部地址和固定电话,仅此而已。
这样底气来自过往优秀业绩,投资组合从eBay、Twitter、Instagram到Uber,涵盖了硅谷20年来大部分伟大企业。同时也给出资人带来高额回报——2015年前在管的8只基金,现金回报高达226亿美元。
Benchmark计划,此次新基金将投资约30 个早期项目,包括合伙人关注的消费技术、云计算等人工智能领域。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出手了。
最新一幕是上个月,AI视频公司HeyGen宣布获得由Benchmark领投的6000万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5亿美元。而Benchmark合伙人Victor Lazarte也将加入HeyGen董事会。
HeyGen乍听陌生,但不少人熟悉——2020年成立,两位创始人徐卓和梁望均来自中国。去年底,HeyGen曾凭借郭德纲用英文说相声、Taylor Swift说中文的视频火遍全网。口型、卡点、音色堪称完美,一度被网友视为“目前效果最好的AI视频工具”。如今,HeyGen被Benchmark寄予了厚望。
其实自 2013 年第八只基金以来,Benchmark的基金募集规模均在5亿美元左右,并在三到四年的周期内完成投资。新基金也不例外,目前尚未结束募资,最终基金规模预计超5亿美元。
Benchmark 表示仍然保持现有基金规模,投资纪律和问责机制都将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给被投创始人和LP“提供最高水平的服务”。
一家特立独行的VC
Benchmark的故事始于20多年前。
1995年,来自硅谷顶尖VC机构的四位年轻人,创立Benchmark,意为树立硅谷投资界的新标杆,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最好的VC。
成立第一天,他们就风格鲜明:没有CEO、没有中后台员工、只有五到六名合伙人且收益均分——包括30%的Carry和2.5%的管理费。初出茅庐就敢在募资时向LP要求拿走30%的收益,众多LP对此不屑一顾,为此斯坦福大学基金会拒绝了他们。
然而第一次出手,就是传奇的eBay。
那是1997 年,Benchmark向eBay投资670万美元,持有22.1%的股份,并加入董事会。彼时eBay估值仅为 2000 万美元。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eBay迅速崛起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Benchmark一战成名。最终,第一支 8500万美元的基金为LP带来92倍的回报。
“eBay的成功只是一种侥幸。”联合创始人Bob Kagle称像中了彩票。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案例证明自己。
投资圈流传着不少这家VC的传说,他们总能抢先一步找到好公司;只要接触到Benchmark员工都是决策者;快到能够30分钟内签合同,17天打款到账。
对项目负责、讲究决策权和利益的绝对平分意味着所有合伙人冲在第一线,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实战上——做出投资决策、帮助被投公司,而不像大机构的投资人需要考虑如何升职以及花时间在管理上。
至少90%以上的项目来自熟人推荐或者投过的连续创业者。不止一个合伙人表示,几乎每周都与董事会成员交流,甚至与一些创始人每天都会通电话。
为创始人服务,更是Benchmark 的座右铭。早在成立没多久,Benchmark就发起企业家计划,向有前途的未来CEO提供资金和工作场所,任由他们发挥创意。日后从这里走出来的公司包括 Ariba和 Scient,分别给 Benchmark 带来了12亿美元和6.25亿美元的收益。
如今,Benchmark已顺利完成代际交替。四位创始合伙人功成名就,任职时间最长的合伙人Bill Gurley于几年前离开。有意思的是,一些退休的合伙人又成为Benchmark的LP。
“这才是我们最大的秘密。前辈们达到权力顶峰的时候,他们把钥匙递给了我们。”二十多年来,保持底色的Benchmark 还在吸引更多年轻的优秀合伙人。
带来一缕启示小而赚钱,不追求做大
虽然将小而美的合伙人平权制度做到了极致,但Benchmark也有过失落。
那是2000年,Benchmark试图全球化,在英国伦敦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开设办公室。想要维持跨国机构正常运转,CEO的角色必不可少,这与Benchmark的初心相悖。原本纯粹的团队关系变得紧张,甚至错过了独角兽skype。
没过几年,Benchmark决定停止扩张。
Benchmark曾募过一支10亿美元基金,却成为业绩唯一没有回本的基金。此后,Benchmark募资额均保持在5亿美元左右。小规模的好处显而易见,合伙人的工作强度没那么大,有充分时间做更多研究与思考。
种种因素让Benchmark的投资法则极其特殊。比如不会像许多基金那样连续在后期加注,几乎只关注早期投资轮。他们要的是先发制人,寻找那些从来没有进行过融资的公司。
此外,每年只支持一两家公司,合伙人通常会持有初创公司20%或更多的股权,同时在董事会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可以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对初创公司的运营方向进行主动管理,换掉创始人也在所不惜。
“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看到未来,而是为了清楚地看到现在。我们专注于那些适应性强、长期专注、创新性强、拥有长期成长性,以及最大化非零和结果的公司。”实际上,连Benchmark自己都说,不相信会出现和他们类似的基金。
目睹Benchmark的崛起,中国的创投同行们也曾有一番讨论和反思。
曾几何时,投资圈强调“命中率”,盛行小而美的精英文化。但后来,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以黑石等大资管平台为代表的规模化的兴起。甚至,规模开始成为核心的竞争壁垒。创投圈应该还记得,过去几年里几乎所有的头部创业项目里,中小机构已经很难挤进去了,除非你能给更多更多的钱。
于是,创投圈开始流行规模称王。尤其在2021前后几年里,一家投资机构的规模体量成为争抢项目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彼时,无论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募资百亿已经屡见不鲜。
然而现实证明,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从1998年进入这个行业至今20多年,目睹了一家家投资机构逐渐壮大,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优秀的投资机构往往是规模跟业绩相匹配。一味追求做大基金规模,最后有可能沦为一地鸡毛。”一位资深投资人曾感慨。
保持克制,保持边界感。也许所有机构都要问自己,优势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对三分之二的VC来说,他们的第一支基金也将是他们的最后一支基金。”某位创投大佬多年前的一句预言,依然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