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码头曾碧波:我们是一家“奇葩”的上海互联网公司
导读 : 看洋码头这个“奇葩”的上海互联网公司如何养成。
日前,跨境电商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来到黑马全球路演中心,参与《 创业家 》视频对话节目的录制,与创业黑马集团副总裁罗小渠对谈。在节目中,他讲述了洋码头的成长史以及特殊的企业文化,并分享了自己对跨境电商行业的见解。 看洋码头这个“奇葩”的上海互联网公司如何养成。
对话 | 曾碧波、罗小渠
整理 | 《创业家》视频节目组
1、 创业不讲timing,只讲new vision
我2001年就开始做电商,当时京东还没开始,后来我们(易趣,2004年被eBay收购)打淘宝,没打过,不爽。去美国念书时心灰意冷。但去美国后发现,美国零售产业跟中国市场差得蛮大。作为一个电商人,我会习惯性地去思考互联网能否带来改变。那时年纪还小,二十七八岁,在美国待得也挺无聊,没做什么事。我不希望看到自己四十七八岁时还这个样子,感觉在等死。所以还是回来一试。
刚回来的时候,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做洋码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经常讲创业要right timing(好的时点),这话是伪命题。创业不会讲timing的,只会讲new vision。timing不重要,只是一个点。你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创业那天起,选择了做什么,就去适应、去改变。
创业这么多年,从外面看,2012年是我们最艰难的时刻。当时中国海关打击走私,停运。公司在裁员,入不敷出。账里剩的钱不多,资本又不认可,听上去就很悲凉。我们在邮件里说那是黎明前的黑暗。我理解资本,他们在找right timing,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2012年(做跨境)太早了,(他希望)你冲出来后再投你。
但从内在看,最艰难的是2010年。2009年我回来,身边三个人,一帮屌丝,代码都不会写。说实话,打击非常大。我从硅谷回来,多少也是高大上的海归,多年工作经验,我的(前)同事们都是某某电商公司老总、副总,办公室都三四十平米。
我说将来我们要构建一个全球化的电商平台、交易系统。在中国是中文版,在国外是国际版,高效对接国内外各大零售商ERP,让交易流、资金流都很顺畅,物流一键待发,消费者下单后5天货就到手……这个梦想很好,但看看手里的东西,又觉得不可能。
那天有个记者问我,创业是什么?现在我们坐在镁光灯下夸夸其谈,但创业就是来来去去的纠结,做还是不做?哪有那么多性感的东西可讲。第一年最艰难,一般都是自我否定。你不知道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你还没那么多负担,团队也只五六个人,你说不干就不干,很轻松事情。为什么不干?因为你不相信,你很难相信。所以,你要自己先相信这个事,你自己不相信,就别试图让别人相信。
我们坚持了下来,很艰难,中间也忍受了很多诱惑。2010年中国电商有过一阵很疯狂的资本热潮,很多电商诞生了,到今天也被淘汰了。那时我完全可以改变模式。唯品会的模式我也研究过。资本问我,你相信吗?我说我相信。他说你做吧,我说我不做!因为我已经相信另外一个。
比较幸运的是,2010年我们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他给的不仅是钱,更是确定了我想象中的未来场景。他跟我有共鸣,当这个世界还有人跟你选择一样相信的时候,信心就来了,你可能是对的。如果是对的,也输得起,那就坚持下去。所以,当时拿钱不多,但很疯狂,2011年初就跑到硅谷、旧金山、纽约建仓库去了。
2、 模式不问轻重,只问瓶颈
我一直比较自豪的是,从创业到今天,我都坚持着一个大逻辑。回国之前参加斯坦福一个活动时,就讲到中国和全球经济之间要通过一个比较高效的市场来联系,需要加强信息流、物流的沟通和效率,这样才能改变中国消费和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格局。
所以我们坚持的不是C2C,而是未来的方向。我们看到了国际商品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信息流的不对称;二:物流的低效及高成本。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有两条路可以快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移动社交;另一种比较高效则是市场。
这么多年,我见过资本、媒体、分析师等很多人,大家在关注交易效率时有一个比较大的局限:讲交易效率就是讲规模经济,就是成本的奖励。包括小米也是这样思考的,给消费者更低的价钱和更好的服务。这是对的,这是一种交易效率,解决了规模问题。今天中国的很多零售产业,甚至全球零售产业也是需要的。
但不能忽略交易效率的另一面,就是多元性。这点在个性化的、多元性的产业里,还没有得到很好满足。所以,当我们讲供应链效率的时候,一定要横纵向共同考虑。纵向讲规模经济、横向讲多元化。今天中国电商里比较成功的两家,淘宝和京东恰恰就是各自解决这两种问题。只是淘宝上不讲规模经济,京东也肯定没法讲多元化。
那么追求多元化是不是就要牺牲服务?不一定。怎样既能保证(C2C的)多元化,同时又保证(B2C的)标准化体验及售后服务?那我们坚决做物流。当年我在eby工作的时候就说你们必须得做物流,它没做,说要做轻模式。创业者不要谈轻模式和重模式,你的瓶颈在哪,就得做什么。所以我们强制卖家入仓,强制使用标准化物流。
我给团队提了一个很疯狂的目标:在美国大概要20万买手,遍布50个州。中国的消费者付完款以后,美国卖家不管在哪里,3天之内,订单必须进入我的物流中心。怎么做我不管,要多少钱你说。
洋码头创始人 曾碧波
3、 C2C假货太多,洋码头怎么办?
产品品质问题,在中国无论B2C还是C2C都是难点,品质把控,要从两个地方下手:
第一:卖家质控。 现在中国做假门槛太低,这是一个机制性问题。在国外卖家违法成本极高。所以我们上游对接的是守法意识比较强的卖家,必须能承担当地法律责任,而不是中国法律责任,提高卖家违法成本。
第二:流量分发。 鼓励更好的卖家拿到更多流量,让不好的卖家拿不到流量,自然淘汰。
现在也有很多人抄我们的C2C,他们的上游门槛基本为零。
在我们这,就是买放心。目前为止,洋码头还没有一起核实是假货。可能消费者看到产品有一点点差异,就会怀疑是假货,其实大都不是假货。我们收到的所有假货投诉,核实后都是质量性问题。质量性问题是什么?比如太阳眼镜有一点小刮痕、包走线有一点歪。用户肯定有情绪,那取消交易、退钱,这没商量。
4、 中国很多移动社交在往电商化走,全部走火入魔
现在整个移动互联网里,都在跨界,而像我们这种跨界就更大了。社区电商、电商社区唠了十几年了,我说不管是电商还是社区,你最根本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消费问题还是内容问题?哪个是目标,哪个是手段,你要搞很清楚。公司的DNA了决定你的商业模式,这个不能本末倒置。
从我们的角度,社交是是手段,是流量获取,电商是目标,是流量变现,它解决的是消费问题。我们的用户肯定不是冲着社交来的,而是冲着买东西来的,所以我们不会给它构建乱七八糟的预期。
“ 创业家:谈谈小红书呗,嘿嘿 ”
实际上,公开场合并不适合评价竞争对手。既然问道,就讲讲我的观点,可能对毛文超也有帮助,他也是斯坦福的。小红书是想把体验做到极致的公司,很伟大的一家公司,我其实很崇拜他们,或者说很认可他们。它也在上海,做得很精致,社交元素非常浓,内容属性非常强。它在试图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一些需求,在很多社交场景下用户是存在需求的。他够发现很好的商品卖给消费者,这也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法。
所以我理解它的语境,电商是它的工具,是它的手段。毛文超是不是赞成,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他是这样想的,这样才是伟大的。
中国很多移动社交公司都在往电商化走,全部走火入魔了。电商要做的事情,跟之前做社交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洋码头创始人 曾碧波
5、 创业家:当年没打过淘宝,现在怕不怕天猫?
曾碧波:担心和焦虑才刺激你的血性和狼性。
天猫进来我们会不会有担心?有担心。担心和焦虑才刺激你的血性和狼性。你会变得非常冷静,会思考天猫以及亚马逊、京东这帮有钱、有流量、又任性的公司们,你在战略上要藐视,在战术上要重视。
天猫的优势不用讲,弱点则在于过于依赖一些标准化的爆款来拉动销量,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弱势。但它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即爆款怎么产生。我知道他的弱势在哪,就击着他的弱势做我的优势,不能硬碰硬。
所以我们坚决做非标。平台是聚沙成塔、蚂蚁雄兵。每一个卖家和买家之间,粉丝之间的交易量都不大,哪怕一天做100万,跟京东也是没法比。它是一个典型小而美、聚沙成塔的经济。
坦率讲,我们基本不太看竞争,我只看我的目标。竞争是常态,是手段,是刺激团队战斗力的方法。但别忘了你的目标不是来竞争的。真的焦虑竞争的是天猫不是我们,因为他们是守业,他们是守势,我们是攻势。谈竞争是他思考的问题,不是我思考的问题。
“ 创业家追问:现在资本这么热,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创新,如果对这个行业瓶颈根本性的洞察,应该没机会了。这个行业里需要非常多第三方服务。你看这帮巨头们跟我们这种企业竞争,打到现在为止,大家都缺东西,缺营销服务,缺代运营服务,缺对货服务,缺客服中心服务、缺外包服务,缺海外培训等各种各样第三方产业。但是在主战场里,你真的要有很大的创新才行。
6、 曾碧波: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有一批人是求虐的
我相信未来上海应该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可能远了点,20年以后才发生的事。那我就早点耕耘,跟当地的文化、政府资源等走得深一点,这对未来有好处。从业务判断来讲,也必须在上海。整个物流通关,上海是最有效率、质量最高、成本最低的。
尽管有很多人抱怨说上海互联网的气氛、人才不像北京,那我们就狠一点,就改变它,把上海互联网的味道给改了。为什么不可以?上海当地很多人内心是有这个情怀的,只是没有很好的土壤。我们洋码头是上海一家互联网“奇葩”。
我(身上戴的)这个勋章都是和军训有关的,我们公司开始推军训,非常狠的军训,坊间传闻很多,说这家公司老板很变态,我们在外面招聘广告直接来一句话:未来靠拼,没有许诺。薪资福利没有,未来全靠自己。创业者天性有一个基础是什么?你一定要相信点东西,你要选择相信点东西。我们相信什么?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或者互联网里一定有一些人,对过去不安分、不甘心,内心有冲动,在寻求一种土壤。说难听一些,就是这世界上一定有一批人是求虐的。但求虐有个前提——Why?我们希望在招聘的过程中,能够找出一些人,告诉你为什么。通过这个方法,也自动过滤一些我认为不靠谱的人,(他们)来了以后我的培训及改变成本太高,我情愿培养自己的子弟兵往上走,宁错勿乱。
我之前的团队,也不是很自我清高的一批人。找屌丝有找屌丝的好处,大家没那么多可比。如果我手里是一大批高大上的人物,他们肯定坚持不住。那个时候我自己拿5000块,在上海养着一家人,给我的团队也只有3000块、4000块。
这两年,公司也拿了两轮钱,引进的行业里高端人才只有一两个,总监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在跨境行业里,他们都是顶呱呱的。有很多同行想投奔我们,年薪都要求上百万。我直接说你来这边就是客户经理,一个月薪水可能就1万块。他说不可能,那就没商量了。
当然,市面上也有人愿意去选择我们。比如我从新疆挖了一个人,那是一个老阿里人,两三句话聊完,就定了。根本不问你钱多少?有些人就追求这种东西。他们内心寻找这种激情和成就感,我们叫一路人。
当然,我也不想误导很多创业者。公司在不同阶段,需求度也不同。早期你反而不能讲这么多东西,来一个人好用,能达到目标,就先让公司活下来再说。今天我敢这么任性,就是因为我们过了那个阶段。拿了资本以后,你反而要坚持。
我们团队里有人说我变了,变得很多。以前我经常妥协,现在我不妥协了。
关于【创业家】
黑马哥一句话总结一下这个《创业家》这个视频节目吧,一群老腊肉做的节目,不注重形式,注重内容!每周我们将在《创业家》与嘉宾对话,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抑或针对当下创投领域热点话题发出深刻讨论。这段聊天,要足够深刻,能深刻到骨子里,要让人耳目一新,而不是客客气气的无病呻吟。
不管你是70后创业老兵还是90后创业新星;不管你想聊你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还是探讨创投行业前沿话题;只要你有经历或够犀利,我们都欢迎你,来喝喝茶,聊聊天。有意者请联系邮箱wanggenwang@chuangyej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