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搞了个实验室,中科院带着一帮投资人都去了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阿布,编辑:吾人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
今天,位于东莞的松山湖畔,迎来了一批投资人到来。这些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投新材料的。
五年前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一句“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道出了设立思想,也道出了新材未来料的巨大潜力。
刚刚过去的2022年,新材料领域的投资热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高点,新材料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10起,涉及投资金额超460亿元。进入2023年以来新材料领域投融资持续火热,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已有10个新材料项目宣布完成融资,涉及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电池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应用领域。
“不投新材料的,不算硬科技投资人!”新材料领域的火爆,让投资行业调侃,“出去参会,碰见10个人,7个都是投新材料的。”
就在今天,东莞政府做东,中科院牵头,成立五年的松山湖实验室,迎来了一批投资人。中科创星、国家开发投资集团、险峰长青、中关村发展前沿基金在内的投资人纷纷前往,为的,就在更早的阶段,挖掘到更多材料项目,“先和博士们做个朋友嘛!”
01 材料投资人太多,博士生都不够用了
松山湖畔,材料领域的投资人正在集结。
这场闭门会议,汇集了一批材料领域的资深投资人。过去几年时间,一级市场赛道转换, 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新材料赛道,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去年开始,新材料的投资热度不断递增,一些细分赛道的热门项目已经被“抢破头”。一家北京的美元机构,新设了新材料小组并从人民币机构高薪挖人,人还没到位,官网的描述已经改好上线——与科技同行。
新材料的热度可见一斑。为了挖项目,投资人可谓是天南海北的跑。
为了拓展新材料方向的研究能力,不少地方都开展了材料实验室。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方面,东莞与宁波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依靠引进中科院科研资源,增强产业策源力。中科院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早在2004年便已成立,打造材料应用链、科研技术链、人才培养引进链相辅相成、“三链融合”的科学布局,成为引领和支撑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走着相同路径的东莞,也因对新材料的多年布局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东莞“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这座岭南千年古邑,如今也在焕发新的活力,引着投资人们纷纷前去。
早几年,很多人对其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人口流动大、深圳接盘侠等一些刻板印象上。由于夹在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中间,东莞的存在感不强。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工厂”的问题暴露无遗,缺乏核心技术的制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当时亚洲最大玩具代工厂之一的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被视为中国制造企业被金融风暴刮倒的第一例。
在这一场经济大考之中,东莞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起“制造业立市”的真正内涵,决心要带领辖区内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撕掉“代工”“低端”等不合时宜的标签,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转型升级。
《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随后正式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我市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从此“先进制造”成为东莞制造规划里的重要一环。
5年前,东莞就开始着力培养、扶持新材料产业。
2017年左右,东莞决定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项目,当时,松山湖实验室的定位是成为有国际想象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为此实验室设立的布局了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板块。
实验室在科学布局上注重前瞻性,针对我国在信息、能源、生命健康、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研究,实现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突破。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汪卫华院士团队研究成功——“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了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经过五年发展,新材料实验室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收获了一批硬核科研成果。
“很多时候,博士、院士的成果刚发布,就有投资机构跟进了,我们对早期项目的来源也非常焦虑。”张华是一家人民币基金区域合伙人,他坦言,这几年,为了在早期抓住更多机会,他们非常关注院校、实验室的成果发布,“我们在招聘时,基本只看博士了。在日常会要求这些博士投资人积极跟进自己母校的成果转化,师兄弟的近况。”
“如果自己家母校的项目都跟不上,就说不过去了。”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然备受关注。“我们希望在博士发成果的时候就与他们保持沟通,即便这个阶段不投,也要时刻保持关注和联系。”
据融资中国独家获悉,为了更好的推进成果转化,实验室推出了“松山湖模式”。在项目开源上,从中科院体系、高校、链长企业等渠道,开源挖掘基础研究扎实、技术应用场景清晰的成果进行孵化;概念验证上多维度评估项目的风险与潜力,从投资规模看,已是全国最大的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
融通资本上,联合国投、粤科成立新材料基金,积极融入金融朋友圈,协同资本投早投小投新。
此外,在奖励机制方面,提前约定分配机制,成果转化时财政投入转为股权,调动团队和资本的积极性,接力棒式转化。并推行项目经理制,提供全生命周期、高品质的成果转化模式路径培训和专业服务。
02 东莞要搞新材料,手上还有什么
早在5年前,东莞就已经有计划的对材料领域进行深耕。
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例,融资中国获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和中科院物理所和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东莞分部)共建。
据了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4家省级实验室之一。该项目计划用地1200亩,首期约400亩,初步经费预算超50亿元。
在5年前的设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直言,“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
彼时,王恩哥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依托散裂中子源、新建设南方光源、材料制备与加工极限环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集群,打造创新样板工厂和支撑技术平台,建设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部署材料前沿基础研究,打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前期的完整创新链,推动重大成果转移转化。
在实验室设立一年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Nature(《自然》)上发表了四篇文章。比如,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双聘研究员柳延辉和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外大学组成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材料基因工程方法开发高温非晶合金”的研究论文,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的理念实现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筛选,研制出高温高强非晶合金材料新体系。“接下来,实验室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早日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王恩哥说。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探索“创新样板工厂”的新模式,通过将实验室科技成果在样板工厂内进行小、中试孵化,并适机与社会资本结合,持续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带动粤港澳材料科技相关产业聚集。
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看东莞,已经实现了产业蜕变。
在基础研究方面,东莞拥有全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组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验室的新材料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东莞引进北京大学第三代半导体研究团队,组建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方面,东莞建设了国家工程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6个,形成了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梯队。
2011年10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奠基。从此,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12月,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迎来重大进展,其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成后,装置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支撑能力。
如今,新材料已经成为东莞第三大产业。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总规模要超过2000亿元。今年,东莞在松山湖东部工业园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新型半导体材料和电子新材料集聚区,吹响了进军2000亿的发展号角。
为此,东莞松山湖已基本形成“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松山湖20.46万就业人口中,92%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本科学历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比54%。
随着一大批科学大装置、大平台落地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正以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沃土。
03 新材料争夺战
材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描绘了一种被称为“飞刃”的新材料,相当于头发丝1/10的纳米材料飞刃但强度却足以吊起一辆大卡车。
实际上《三体》中的“飞刃”纳米丝正在逐步走进现实,就以风筝线为例,如今它已经从早期的亚麻线、棉线进化到了尼龙线,专业级别的则是凯夫拉线和大力马线,头发丝一样粗细的大力马线就可提起10斤重物。
而在国防军工和民用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的是并称为三大高性能纤维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和碳纤维。其中,碳纤维更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和“黑黄金”。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是国内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企业。它细如发丝,强度是钢的7至9倍,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小到球拍、钓鱼竿等产品大到飞机、卫星、导弹等高精尖设备都是它大展身手的领域。而另一种纤维也不甘示弱,由中国石化仪征化制造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细小,但强度是钢的18倍。这样的一根细丝的承重力能达到 35公斤,相当于可以吊起一个小孩的重量。港珠澳大桥上的吊索也用到了这种材料。
除了照进现实的科幻情节,材料作为上游产业,可以应用到各个市场的各个环节。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直言,“材料作为物理学的基础要素组成,是物质的源头,正在朝着‘原子化’‘轻量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对材料物理特性的深入探索和材料学与各学科的融合,我们能看到很多材料的‘力学’‘电学’‘光学’等物理特性产生了很大的进步,将对能源、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中科院体系的投资人,中科创星和松山湖实验室的合作很早之前就已经展开,并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已经达成了深度的合作。“未来,我们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助力科技创新。”
近几年,投资人们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投资战略,新材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的方向。根据业内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0万亿元。
在新材料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
过去,通过自主研发的一批新材料,保障了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重大装备重大工程,比如说应用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的复合材料主结构件,应用于C919大飞机的铝合金厚板,超纯净、超均匀集成电路材料取得突破,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世界首创。
中航证券指出,未来受益于航空航天下游需求增加的细分领域,比如高温合金、钛合金、碳纤维等关键新材料。
此外,能源材料中具备产业政策支持且基本面向好的自主可控细分赛道,比如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稀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金属软磁材料,还有传统能源中有望受益于油气及核电领域景气度提升的高端不锈钢管、高端装备零部件等。
生物基材料,我国正处于相关产业化规模应用的关键时期,可以关注“双碳”背景下合成生物领域的投资机遇。
新材料的争夺战,或许就是对未来产业的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