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袭,金融行业迎来下岗潮,4个职业受到冲击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人工智能来袭,金融行业迎来下岗潮,4个职业受到冲击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哪些人?

来源 | 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作者 |  零和

201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

不管是创投圈,还是BATJ,给的答案都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遇上金融,在3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风控、投顾和监管。

目前,这些领域的运用还比较稚嫩和早期,但未来的爆发力惊人,不可小觑。

它们会带来颠覆海啸,还是缓慢渗透,开始一场温柔革命?

01 点亮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一条曲折的发展曲线,经历过几次高峰低谷。

人工智能相伴计算机而生,其实诞生比互联网还早。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浪潮,跌宕起伏地热过几次。

在舆论界,更是探讨不止。

在人工智能的高峰期,“人类将被机器取代或统治”的悲观言论,就会甚嚣尘上;而一旦人工智能跌入谷底,又被鞭笞为“创新泡沫”。

“前几次爆发浪潮,都是政府驱动,是至上而下的;而这一次,却是商业驱动,至下而上”,云脑科技的CEO张本宇对一本财经称。

2016年3月,AlphaGo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这个划时代的“信号弹”炸响之后,一个关于“智能觉醒”的美丽传说,就此席卷全球。

而火热的背后,依然有其必然的逻辑。

首先是技术的飞跃,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日臻成熟,让这台智能机器逐渐成型。

其次是大数据的成熟。

“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硕果,在大数据的沃土上,人工智能才能成长”,张本宇比喻,人工智能是一台机器,需要大量的数据“喂养”,才可运转。

此外,政府也对这个即将觉醒的时代,保持了敏锐的嗅觉。

2016年5月,国务院颁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人工智能提出了产业纲领。

某种意义上,这次智能浪潮的到来,才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也是为何,李彦宏在多个场合,激情澎湃地宣布:“智能革命已经到来。”

02 智能风控

人工智能遇上金融,会产生怎样化学反应?

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智能风控、监管科技和智能投顾。

人工智能来袭,金融行业迎来下岗潮,4个职业受到冲击

人工智能+风控,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也被业内认为,这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最有想象力的环节。

在美国的信贷崛起时代,量化和大数据风控曾经备受推崇,其代表有美国发现金融、美国运通和Capital One。

在中国,早期银行曾沿用这套风控体系。

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后,经过几年风控缺失、放量狂奔的阶段之后,中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回归金融的核心:风控。

“而这次风控回归,刚好与人工智能崛起的浪潮重叠,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融合”,氪信CEO朱明杰认为,中国有机会,直接升级到人工智能风控时代。

传统金融体系搭建稳固的美国,就像一张已画上图画的画纸,而中国,就如一张白纸,更有纵情挥洒的空间。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支付行业能超越美国的原因。

尽管前路光明,但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风控还尚在萌芽阶段,专注这个领域的第三方企业不多,一些公司内部,也正在试图自行搭建人工智能风控体系。

“目前,最有效的运用,就是小额、分散、纯线上操作的现金贷”,朱明杰称。

传统的量化、大数据风控,流程是先由建模师从众多维度的变量中,找到一些有效的变量,组合成一个模型,再运用到实际中,不停地验证模型,迭代模型—— 朱明杰开玩笑地,将其称为人肉智能(HI)。

“而人工智能运行的方式,是给机器喂养大量数据,让它自行构建模型,最终输出一个结果”,朱明杰称。

与美国相比,中国征信体系缺失,信贷数据不足,让人工智能更有发挥的空间。

“很多数据,与借贷都不是强关联性,而人工智能却能捕捉这种弱信号的数据”,朱明杰称,比如一个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行为数据,在人工智能眼里,都可以找到某种相关性。

但这种神奇的融合,会受到某些桎梏。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道,人工智能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就像一个黑箱,虽然从理论上,它们的运算命步骤是可以追踪的,但是由于计算量巨大,使得这个追踪,实际上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于是,我们真的感觉他们有智能了”。

金融一直在追求公开阳光透明,以达成某种信任感,金融对于所谓的“黑箱理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监管层要求试点的征信机构,定期要去汇报,主要的汇报的内容,就是要告诉监管层:这些信用分,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背后计算逻辑是什么?

不论是征信,还是风控,都要保持“可溯源性”,才能建立起信任。

“在金融圈和用户教育上,对人工智能还未完全信任之前,我们只能采取人肉智能(HI)和人工智能(AI)相结合的方式”,朱明杰称,他们会机器先出一些模型,在专业的风控从业者的合作下,同步运营。

不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人工智能的落地融合,都需要如此一个磨合期。

在金融从业者看来,这个磨合期是绝对必要的,在早期,人类的经验和思考方式,都需要教给机器——用人来训练机器,用数据来喂养机器。

除了“黑箱理论”和“可溯源性”这两个相悖立场的碰撞,人工智能还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举个例子,在美国,如果所有的风控决策,都让机器来决策,如果来一个黑人,机器从理性来判断,会得出一个结论:黑人相对于白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会弱一些。

而美国的法律中规定,不能让对方的“肤色”来决定是否放款,不得搞种族歧视。

“所以,不可所有的规则,都由机器全权判断和制定,需要人类给机器输入一些规则,甚至要树立起机器的价值观”,张本宇称。

此外,效率和公平的角度上来说,机器必将取代所有枯燥、重复、机械,缺乏创造力的职业,而从人类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会有一些“弱者保护”机制。

与其说,是效率和公平,不如说是理性和感性——但是让冰冷的机器,具有像人类一样的价值观和道德感,这还需要多遥远的距离?

03 监管和投顾

人工智能在风控上的初次试水,让从业者充满期待,而另外两个领域的的运用,却要艰难许多。

监管科技,在美国等金融强监管的国家,运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中国,只能说刚刚睁开了惺忪双眼。

人工智能来袭,金融行业迎来下岗潮,4个职业受到冲击

监管科技主要是两个模式:2B和2G。

“在美国,金融监管太过严苛,监管机构丝毫不敢懈怠”,点石资本创始人蔡凯龙称,在美国实在不缺这样的故事:客户不满将公司告上法庭,直接将公司赔到破产。

但美国的法规太复杂,且每个州的法规还不一样,“金融机构就像进入地雷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踩到地雷”,蔡凯龙称,因此美国出现一些监管科技公司,保证金融公司合规,“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

而在中国,2B的监管科技领域几乎是空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才刚刚起步,远不到需要人工智能机器介入的地步。

“但中国慢慢进入金融强监管的时代,这片市场,前景可期,也值得布局”,张本宇称。

而2G领域的运用,就是给政府部门提供监管技术,帮助他们管理和监控。

在中国,2G布局的公司也不多,尚在起步阶段。

“我们主要是帮监管层,提供一些追踪溯源的服务”,某监管科技公司的CEO称,比如,某次舆论爆发,或股票大涨,用人工智能去探寻,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起作用。

监管科技刚刚起步,而智能投顾,已搭上了人工智能的快车一年多了。

所谓智能投顾,就是用机器人当“投资顾问”。

国外美国智能投顾代表Wealthfront,目前已获得了12.9亿美元融资;国内,弥财、财鲸、理财魔方、蓝海智投等早期智能投顾项目,都获得了千万级融资。

据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预测,到 2020 年,智能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 2.2 万亿。

看起来前景无限,但智能投顾在中国发展却举步维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投资环境,过于浮躁。

“智能投顾的优势,在于长期稳健的分散投资,是一个控制风险波动的产品”,璇玑CEO郑毓栋称,短期投资,智能投顾的优势并不能展现,“以璇玑为例,去年来看它的收益不能算高,短期还有些小幅的亏损”。

中国的理财者,主要分类两类:一类是股票散户,他们投机心理较重,对于这种长期的稳健的投资,根本不屑一顾。

而另一类是被余额宝和P2P教育出来的理财用户,对于智能投顾年化率3-6%的表现,他们也看不上。

最终,智能投顾成了一个“夹层产品”,不上不下,导致获客难上加难。

如果智能投顾有一个“形象”,它应该是一个稳健、温和的机器人,它没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它倡导健康理性,也无法做到永胜不败。

而这个温和的革命者,恐怕暂时还无法掀起惊涛骇浪。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哪些人?

大家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信审、建模、底层数据员、分析员等等,这些机械、重复、创造性较低的工种。

有些人已开始彷徨、开始恐慌——但我们总是高估了眼前的事情,低估了5年以后的事情。

时代确实不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适时而动——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随意打赏

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金融领域 人工智能消费金融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金融应用人工智能 金融行业人工智能金融领域人工智能 金融金融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金融人工智能 农业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