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华人AI前10大牛科学家”,如何用“AI中间件”跨越人工智能和行业应用的鸿沟?
AI(X)中间件,是AI技术、算法,连接起企业的数据和场景。
AI和产业的结合,已经渐成趋势。
作为AlphaGo的研究团队,DeepMind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似乎不及自己的产品。而就在去年乌镇击败了世界围棋第一人的柯洁后,AlphaGo宣布退役,DeepMind也更加关注AI算法在医疗、能源等产业中的落地应用。
大数据、超算力,还有机器学习,已经开始对产业格局产生影响。但是,不同于下围棋,这一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AI技术和行业应用之间,还隔着一条鸿沟。AI技术和算法需要找到AI应用的场景,而多数企业,却仍然缺乏数据处理的专业人员、训练AI所需的资源,以及高层对如何应用AI改变业务的了解。
这道鸿沟之间需要一条有效的桥梁,就如同在软件产业中,是通过中间件,连接起不同的独立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
这也是云脑科技(CloudBrain)推出行业“AI中间件”的初衷。
在业界,云脑科技创始人张本宇已经有了19年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研发经验,在微软亚研院、Google和Facebook先后就职,也曾被创新工场誉为“华人AI前10位大牛科学家”之一。
和DeepMind相类似,云脑科技也是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积累和研发成果,引入企业的智能化进程,让AI技术让行业应用场景落地。而它更想做的,是打破AI企业应用的“黑箱”。不同于以往的AI解决方案,云脑科技推出“行业AI中间件”,以产品的形式,实现AI和行业的融合。目前,云脑科技开发的AI中间件,已经覆盖了通信、金融、能源、人力等几大行业。
2017年7月,云脑科技获得了翊翎资本和中经合集团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在此之前,云脑科技还曾获得峰瑞资本的天使轮融资。
“硅谷谷歌系算法研发+国内阿里系产品服务”体系
张本宇离开Google创业时,他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浸润了16年。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再到Facebook和Google,他在AI方面已经握有150项美国专利,在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发表的45篇论文已经被引用超过了6000次。
但科学家张本宇的心中,却一直有着跃跃欲试的创业梦想。云脑科技并不是他的第一次创业尝试,在早年,张本宇曾经做过一款互联网语音聊天产品。虽然最终他结束了这一项目,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研发,但和一般人印象中埋头实验室的技术人不同,张本宇对于商业,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敏感度和理解。
在2014年,创业的念头再次在张本宇的心中升起。在当时,虽然国内的创投领域对于人工智能还了解不深,但是张本宇觉得,时机已经到了。
2014年,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图像处理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算力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模型投入使用,人工智能开始获得了实际性的商业应用成果。
在之前的工作中,张本宇更是直观地感受到了AI算法和模型的应用,给这些公司带来了多大的效益提升。“但是,无论微软、Google、Facebook,都是偏互联网行业的。而实际上,不仅于此,在互联网之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行业和场景中去。”
但是,对于国内的很多公司而言,这还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企业运营数据中包含大量的歧义和模糊性,如何处理它们和从中获得价值,以及如何让AI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是件困难的事情。
张本宇决定出来创业,做一家针对B端企业客户的公司,将前沿的AI技术,引入国内企业的业务中。“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是可以帮助AI工程师进入更多的行业,进行跨行业服务和研发的。”
2015年5月,云脑科技在硅谷成立。2016年,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点燃了全球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度,人工智能创业的时代,汹涌而来。
这一年,云脑科技也从最一开始张本宇的“单人独骑”扩充到了10多个人,云脑科技的创始团队逐渐成型。云脑科技联合创始人、COO龙志勇曾任阿里高级产品专家,和张本宇在硅谷相识后,由于对创业和商业方向的不谋而合,2016年10月,龙志勇加入云脑科技,担任联合创始人、COO。
2016年底,杭州云脑科技成立。有了国内的实体公司,云脑科技的公司架构也确定下来。云脑科技采取了美中双中心协作的方式,硅谷团队由张本宇带领,成员包括从业AI二十多年的原Google资深专家刘亚新,以及核心算法工程师樊向军、徐昊等,负责核心算法研发;国内团队由龙志勇负责,包括原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陈鹏、原微软亚洲研究院数据工程师、美丽说数据团队负责人黄颂等成员组成的核心团队,直接对接行业客户,推进公司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在“硅谷谷歌系算法研发”和“国内阿里系产品服务”的基础上,云脑科技不断探索AI落地的途径。从2016年开始,云脑科技即建立了和中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作为银联的合作伙伴,云脑科技和银联共同开发了“智惠触达Farcaster”营销触达平台,基于银联的海量消费数据,可以自动学习并动态更新用户。利用这一模型,银联可以根据已有用户,自动发现新用户,更高效地获客。
此外,云脑还开发了国家电网“台区低压负荷预测系统”,提高电网的负荷预测准确度。
但是,云脑科技给自己的任务,是搭建起AI技术和企业应用场景之间的桥梁。在2017年,云脑科技将重点放在为特定行业打造的核心产品“行业AI中间件”上。
在GMIC峰会上,张本宇和《机器学习》作者Tom Mitchell
行业AI中间件,连接数据和场景
张本宇并不想单纯做通用平台和AI解决方案。对于传统领域企业而言,AI平台的门槛较高,也很难通过短时间内,和企业的业务相结合。在张本宇看来,很多企业虽然渴望AI赋能,但它们实际的IT能力不够,直接进入AI世界是很困难的;而AI技术本身在高速发展中,一个平台的层面要把门槛降到能够简单使用的界面,算法的妥协代价太大。
针对不同行业,云脑科技推出了不同的AI(X)中间件。虽然借鉴了软件“中间件”的概念,但云脑科技的AI中间件,是针对该行业内的需求,把相应的AI技术/平台用行业应用“包”起来,去解决行业场景。传统的“中间件”连接的是软件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而云脑科技的AI(X)中间件,是AI技术、算法,连接起企业的数据和场景,为企业实现智能匹配、分类预测、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在企业的AI应用中,经常需要解决的是“数据如何选择和导入”、“模型和技术如何组合”和“输出如何集成到业务”三个核心问题,云脑科技则将软件和服务分成AI数据处理、建模策略和业务集成三大功能,直接面向企业业务。
这对客户而言,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方式。应用行业AI中间件产品,客户不需要再去关注如何训练和测试数据、如何发布最新模型,AI的应用门槛大大降低;AI中间件直接面向业务部门,提供相关接口,更容易嵌入业务应用。
比如在手机行业,云脑科技推出了包括终端数据特征挖掘、端加云协同训练、快速深度交叉学习、特征流水线工程框架等Mobile AI中间件产品和服务,为手机终端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加速引擎。而在金融监管方面,云脑科技提供了挖掘市场未知的隐含关联关系、量化市场间的影响程度、刻画市场波动传导路径和市场消息影响分析的证券AI中间件,在满足金融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解释性和高效性等要求的同时,帮助交易所提高现有监管业务效率,提升对市场风险的预研预判能力,为进一步强化监管奠定基础。
目前,云脑科技已经推出了4款行业中间件,分别是:通信AI(T)、金融AI(F)、能源AI(E)与人力AI(H),目前已与银联、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电网、金立、实习僧等公司建立了合作。
数据是根本驱动力
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应用云脑科技AI中间件?在张本宇看来,可以应用AI中间件的企业,都具备可以被量化评估、可解释性较强的场景,量化指标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它们所处的行业足够大,都是万亿级规模的市场,具有强劲的需求;在这些行业内,产生了海量数据;数据和场景切合AI技术应用;并且,这些行业我们已经发展了较好的合作伙伴,我们更加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以及什么样的客户才是我们的重点客户。”
能够和云脑科技合作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具备大量的数据分析需求的企业。在研究深度学习多年的张本宇看来,数据,也是AI技术能够在行业应用中落地最重要的一环。“它们理解数据,也拥有数据。”
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企业,对AI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对人工智能技术不够了解,有时也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AI不是金手指,它也需要对数据足够的积累和认识,充分利用企业过去积累下的电子化的数据,把这些数据,从占用它们存储空间的成本,变成真正的价值。”
在实际上,拥有数据的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数据孤岛”问题时至今日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数据出于隐私保护需求,并没有放在云端,访问性是受限的。如何达到数据的访问合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是张本宇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2017年,云脑科技研发的重点,也放在新算法的研发,以及如何提高对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上。在新的一年,深挖四个主要行业,以及拓展头部客户,仍然是云脑科技运营上的重要部分。
从一开始,张本宇就很清楚地规划了云脑科技AI中间件的产品落地策略。行业客户呈一个“金字塔”的形态,云脑科技的销售人员并不算多,从主要推动产品在标杆客户中的落地,逐渐向中型企业拓展。AI中间件基本上是效仿SaaS的收费模式,按照应用和效果付费。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和所在行业的特点,付费形式也会有所调整。
在AI中间件这个概念上,目前在市场上,还鲜少有云脑科技的同类企业存在。这是片极为广阔的市场,但同时,也是一块需要长期开辟和投入战力的战场。AI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平台不同,它对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了解度的要求更高。而熟悉行业需求、挖掘出企业数据的价值,从而推动产品和算法的研发,这对云脑科技而言,也是最有价值的“壁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