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产检切入母婴医疗服务,蚂蚁如何绊倒大象?
导读 : 随着二孩的全面开放,对母婴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全面二孩”的开放,被母婴领域的创业者视为利好,有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近1600万名孕妇,2015年我国母婴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但孕妇所面对的身心、工作压力却并未减轻。
与此同时, 现在的妈妈们大多为80后、90后,消费观念更加时尚,对于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更大的接受度,而且也有迫切的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刚性需求。以往在公众认知中属于隐形行业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也希望通过“互联网 +”的形式,从B2B 的市场,逐步扩展到B2C的市场。
目前来看,这一领域的模式矩阵包括孕期私人医生服务的提供、医生与孕妇社群的对接、远程无线胎监系统, 整体来看,除了重度垂直,这些项目方向在用户积累上走的是小而精致的路线,但是,对于24到39岁的孕期中产女性来说,还有一个特殊的场景需求未被覆盖——“上门产检”。
“上门产检”发挥了互联网调配资源和有效连接用户的优势,其基本模式是:用户通过平台预约检验项目可等待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护士上门进行检查服务,随后用户可在应用软件上查看检验报告、专家建议,并可进行在线咨询。
之所以要把“产检”这件事单独拿出来,在移动医疗具体的细分场景上进行突破,是因为其切口够小,且痛点很多。
这种服务形式将同时给产科医生、孕妇、护士和医院创造价值。
1.从医生的角度:对数据以及获取数据的便捷性有更高要求
在临床产科医生的心里,面对孕妇这一特殊群体,一直有临床方面的需求:孕期有高危因素而又达不到住院指针的孕妇回到家庭之后的后续管理?在医院产检时胎监评估勉强过关孕妇的家庭后续观察?保胎安胎出院后的孕妇后续跟踪?同时,医生也需要灵活的工具来辅助诊疗,“上门孕检”的推行可以减少门诊的无效时间,提升医生出诊效率。
2.从用户的角度:中产孕期女性对这一服务形式均有较强的需求
临床角度来看,如果12孕周内确诊早孕并继续妊娠者以后按期复诊,一般应在4个月开始,每4周检查一次至28周;28~36周每两周一次;36周后每周一次至分娩。孕期检查一般需10~12次。现有的就医环境下,准妈妈们每次在医院里面对的是排得长长产检和胎监队伍及并不是那么理想的就诊体验,看几分钟医生,交几百甚至上千的检查费,不但医生没好脸色,有时连自己想知道的基本信息都拿不到。加上孕妇行动不便,去医院检查可能还需要陪诊,小县城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大城市报告的权威性而专程去做检查,但如果能有产品和服务能对孕期孕妇及胎儿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又能得到产科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或许就不需要如此费心力。孕妇之间体验良好带来的传播效应则往往是最有效的平台背书。
3.从护士的角度: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护士群体在中国出于稀缺又不被重视的地位。一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每千人拥有的护士数量略超过2人,属于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是护理患者的重要一环。但现状是护士在中国的工资水平较低且不受尊重。“上门产检”的服务方是利用空余时间接单的护士,为这一群体带来了更多创造价值的可能。
4.从医院的角度:口碑推广和孕妈导流的有效渠道
上门孕检平台同时也是产科医生专属的平台工具,医生可以分组管理自己的患者,及时了解患者动态,利用碎片时间增加医患互动,有助于为用户搭建一个体验优良、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以医院科室专家身份入驻在线问诊平台,不但可以增加医生自己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而且对专家医生所在的医院也是一种很好的品牌口碑推广,这无疑也为医院增加了一个导流孕妈的重要窗口。此外, 医院方也将是上门孕检平台最重要的用户来源之一,如可以通过与医院合作开展“孕妇课堂”等活动对用户进行线上平台的教育和推广,或者由产科医生直接建议。
细分市场的玩法应“孕”而生
(一)根据不同时期设计侧重不同的产品及配套服务
怀孕可分为三个阶段:孕前、孕中、孕后。孕妇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套餐。怀孕初期的产前检查主要涉及测量血压、化验血尿、全面体格检查以及遗传咨询,这一部分可以由资质齐全的护理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身体指标测评,以承受住妊娠的全过程,查看有无不利于妊娠的危险因素。
怀孕中期则重点关注孕妇的身心变化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重点是胎心监测,产检时医院所使用的多普勒胎心监测仪,在美国属于处方级的专业操作,在上门产检这一家庭场景中中,则需要具有灵敏听力、精准算法与医用级品质做工的仪器,目前已经有团队将医用胎心监测设备进行改造,使之应用于家庭,让孕妇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就可以轻松的监测胎心率。在采集胎音的同时,还可以绘制实时胎心率曲线,通过心率判断胎儿是否存在缺氧、脐带绕颈等危险,让产妇可以很轻松的通过胎音实时监护胎儿,也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借助于建议推送、实时跟踪、同步检查数据,然后推导出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如建议孕妇进行合理的补充叶酸、维生素,适量运动,降低孕妇患孕高症的概率等。
(二)知识库板块:孕育期间的跟踪、提醒、计划等管理
移动应用上可以开辟知识库板块,孕妈可以免费获取从备孕、怀孕、生产、育儿一系列环节知识专家解读,并可以不定期地听到来自产科专家的孕育知识讲座,例如针对孕期食物能不能吃、孕期生活、产检、运动、胎教、疾病与用药的讨论。 这一功能的设置类似于垂直领域的丁香园,在实地操作上,有关于知识科普方面的内容可以由医学编辑团队和医生投稿完成,比如与儿研所合作喂养和辅食专题文章。
(三)后期医疗服务和周边产品可定制化
从社会效益来看,上门产检有助于实现医疗器械的人性化和智能化。通过产品设计,平台可以采集胎心数据,让胎音保存至智能手机,甚至制作成胎语音乐、摇篮曲 ,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年轻的孕妈们也大多爱晒,爱分享,向家人朋友传递怀孕的喜悦,具有良好的传播性,让胎音像传统的B超照片、脚印、胎毛笔一般,成为宝宝未来认识“未知的自己”的珍贵资料。在医用功能之外,平台还可以集记录、工具、社交为一体,如增加宫缩记录器、胎动计数器、图片管理、宝宝起名、在线商城、备孕论坛等特色功能, 更为完善地满足孕妈的情感需求 。
长期看来,还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可选的服务,帮助打通移动医疗全产业链的上下游。未来“互联网+健康”生态圈将会涵盖预约挂号服务、金融保险、医药企业、健康设备、健康服务、医院系统、硬件服务、运营商等各类医疗健康行业的服务机构与企业。
互联网+医疗的1.0时代解决了信息沟通的问题,出现了平台类网站;2.0时代加入了一部分服务如挂号、轻问诊等;3.0时代则是O2O,实现线上线下的全面打通和融合。而 在中国,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政策层面不允许在线的医疗诊断。因此,作为孕妇诊疗当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通过便捷的“上门产检”形式,是完成online到offline的可能通道。 其变现模式可以分别从B端和C端进行考量:
1. 从服务形态到流量入口:广告/服务收入
在上门产检的预约平台上,通过各种打包套餐检查完毕后,除了可以得到医师客服的指导之外,还可以和网络问诊平台、线下医院合作,把合适的用户导流到其他平台上。 除了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佣金是,模式成熟之后,延伸的盈利重点还将渗透到母婴用品、保险等领域,比如联合保险企业进行在线保险的销售,在孕妇生育后提供选择月嫂、定制月子餐等服务。
在为用户导入各种医疗服务组合之外,还可以利用“精准定位”广告投放,邀请孕妇摄影、产后瘦身、奶粉等商家入驻,然后从商家取得入驻费用、广告费用、商业分成等服务收入。此外,还可以向孕妇快速推荐知名母婴健康服务机构和专家工作室,以及由他们提供的健康服务、课程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育儿、儿童保健和产后恢复等。
2. 操作门槛低且技术安全的孕期类硬件设备
对孕妇而言,移动端、PC端是无法提供除知识性内容外的个性化服务的,她们还需了解孕期中的体重变化、宝宝发育情况,这些精确的数据只有穿戴式设备才可实时获取、长期监测。
在临床上,胎心与胎动是反映胎儿健康的重要数据。孕妇在孕期13次产检中会做胎心监测,医生也会交代孕妇做好日常胎动计数。
从C端来看,身心敏感的孕妇、以及高龄产妇会随时担忧胎儿健康状况;外加工作忙碌,专心记录胎动也成了难实现的“孕期必行任务”。 因此,在相对低频产检外,她们需要能随时了解胎儿当下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孕妇借助硬件设备对胎儿数据进行连续性采集,在睡觉、静坐、或工作时,依然可以知晓胎儿的长期动态情况;出现异常时,也会得到App提醒。
这里所期待的智能硬件,应该具有消费级外观设计、医疗级专业水准和现象级应用,且自成一套解决方案。未来具有怀孕周数计算,孕期事件提醒,健康、胎儿监测,记录分享等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将逐渐接入医疗服务平台。
目前孕产期女性的痛点在于,到医院去却享受不到该有的服务。孕产妇人群不是病人,她们也不把孕期看做是一个病,更希望得到舒心的服务和体验,母婴无疑是最需要呵护的市场之一,目前已经有一批母婴社区、医疗问诊的应用,线上服务的布局已经有一定的行业基础,但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诊疗和付费的核心还在线下,资质齐全的孕婴线下服务可能成为新的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