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0后发射AI卫星,要IPO了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成都80后发射AI卫星,要IPO了

来源: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  作者:黎曼

AI的应用范围再度扩大,开始“上天”了。

最近欲登陆港股IPO的企业“国星宇航”,正带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步入太空。这家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融合的创新型企业,诞生于我国西部航天工业重地成都。

创始人陆川是一位年轻的80后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互联网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将是卫星互联网,相信在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将会诞生中国版的马斯克。”陆川曾在访谈中谈及,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格局呈现美国“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具有非常好的航天技术基础,也将迎来自己的机会。

国星宇航的融资历程星光熠熠,在超过40家投资机构争抢份额下,拿下了9轮融资,估值超过65亿元。

招股书显示,等待收获一个AI卫星IPO的机构股东包括:星河产业集团、无锡国星基金、洪泰工业化、洪泰酷娛、深创投、恒坤发展基金、惠州益霖投资、欧卓企业、广东万全投资、合兴二号投资、清大红禾、海金星宇、海金聚赢、青创伯乐、台州国运集团、台州金投、浙江中警、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秀湖基金、北京星华智联投资、广鑫发展、弘宇一号企业、华仓熠星投资、通焜朗泰、嘉兴天海德胜、广东嘉昊投资、无锡天眼星、东莞投资、康健农业、新芜基金、策源优产、策源创新、圣仁投资、新疆交通建设、银丰融金、成都科服集团、东投产投、青岛聚德融财务、振烨航天、林芝正源、海口综保基金、内江高新科技投资等。

01

80后博士要做中国版马斯克,民营发射量排第一

作为一位在商业航天领域崭露头角的80后创业者,陆川却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他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在广东工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随着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AI技术的飞速发展,陆川看到了将AI与卫星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他意识到,AI卫星不仅可以提升卫星的智能化水平,还能为多个行业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过去,卫星是个专业化工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给专业人士用的,用户数量最多不超过100万人。现在,国星宇航要做的就是让大众更便捷、更低成本地获取卫星产品和服务。”陆川曾说。

2018年5月,国星宇航成立,12月便成功发射首颗AI应用卫星。

一大关键进展是公司于2022年11月正式推出的灵境引擎,其将卫星遥感数据从二维提升至三维,极大地拓展了星基解决方案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同时,公司加快向AI智算卫星领域迈进,进一步提升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2024年,公司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2024年11月,国星宇航发布了“星算计划”,计划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构建未来算力网络。目前,该计划下的卫星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

在国星宇航的规划中,公司的发展将分三步走:

2018年到2022年是第一阶段,专注于AI有效载荷的自主研发,验证星上AI技术在复杂太空环境下的应用能力,积累了大量卫星遥感数据,并将其应用于不同行业。这一阶段为公司奠定基础。

2023年到2027年为第二阶段,国星宇航基于AI应用卫星和市场验证,推广以灵境引擎为代表的遥感数据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

从2028年起为第三步,计划完成并运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提供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公司的技术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国星宇航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亦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总共成功完成13项太空任务。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排名第一。

02

连续两年收入增长率超100%

近两年,国星宇航的星基解决方案业务呈现爆发性增长,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星基业务的具体内容是基于项目的集成解决方案包括一整套活动,如项目设计、软件部署、软件嵌入式硬件及硬件基础设施、实施、安装、集成解决方案的试运行及验收以及标准保修服务。

该业务分别占据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占比的58%、90.7%和81.5%。这也从侧面说明公司在卫星技术和服务水平高。

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收入为2.37亿元,较2023年前三季度增长124%。2023年,国星宇航的年收入约5.08亿元,同比增长186%。2022年公司收入约为1.8亿元。

战略性亏损对于一些高科技、长投入的企业来说很常见。国星宇航也是一例,近年来的亏损在持续加大。

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3年前三季、2024年前三季,国星宇航分别录得亏损净额为9090.7万元、1.39亿元、1.11亿元、2.14亿元。同期,公司的研发开支也在加码,其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8%、10.5%、29.1%及44.2%。

国星宇航的毛利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25.4%和14.0%,2024年前九个月回升至25.9%。毛利率的波动主要受到成本压力的影响。

由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成本较高,需要使用航天级元件和支付高额发射成本,同时早期采用单卫星销售模式,导致生产成本较高。此外,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需要大量投资用于研发和市场拓展,这也是亏损扩大的原因之一。

国星宇航面临的市场和技术挑战也不容忽视。尽管公司在AI卫星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如2024年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但太空环境对AI芯片的考验极为严酷,对故障的容错率极低。

市场竞争同样激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计,国星宇航在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

03

超40家机构争抢份额,投后估值超65亿元

国星宇航的融资史也足以说明其在一级市场的吸引力。公司密集完成9轮融资,包括深创投、洪泰基金等超40家机构资本争相注入资金。据悉,不少轮次实现超募。这些投资机构不仅为国星宇航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战略指导。

公司早期融资起步始于2018年9月,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深创投、星河产业集团和电子科技大学旗下基金。

国星宇航在快速成长期相继完成多轮融资。在2019年6月完成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由万科领投,合兴基金、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成都弘宇等跟投,投后估值达到5亿元。

2020年7月,公司又完成了1.5亿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元。投资方包括星河集团、新世界策略投资、新疆交建、深创投、洪泰基金、广鑫发展等。数月后,2020年12月,正源策略、东方富海通过股权转让也加入投资队伍。

A++轮发生在2021年3月,通焜朗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奥烨实业及华仓熠星投资注资8千万元。

2021年10月,国星宇航完成3.55亿元B轮融资,由恒健控股公司领投,东方富海、东莞金控、青创伯乐等多家机构跟投。

2023年是公司再度突破之年,期间完成的超5亿元的C轮融资实现超募。争抢份额的玩家包括洪泰基金、泰山城建集团、青岛海发集团等机构。

洪泰基金作为该轮融资的领投方,与2023年10月洪泰基金在重庆成功募资30亿元,落地了渝北洪泰基金密切相关。当时,国星宇航则是其渝北“基金+招商”模式首个落地成果,计划投资10亿元,引入国星宇航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等核心技术及团队,打造空天智能网联研发基地。

洪泰基金创始人之一的盛希泰博士,ipo前通过无锡国星基金、洪泰工业化、洪泰酷娱合计持有国星宇航约11.84%的股份,是前五大机构股东之一,目前他也在国星宇航任职董事。

2024年12月,国星宇航完成了最新一轮5.375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通焜朗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奥烨实业、华仓熠星投资、内江高新科技投资、无锡国星基金、青创伯乐风清、台州国运集团、台州金投、东投产投、浙江中警、海口综保基金等,投后估值达到65.375亿元。

国星宇航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不止国星宇航。实际上,随着近年来政府的积极助推下,万亿级的卫星行业正在跑出一个个IPO。

最近的,2025年1月2日,专注于商业航天测控服务的企业“星图测控”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

2024年10月,专注于商业火箭研发和发射服务的“星际荣耀”传出正在推进科创板IPO。其过往也拥有闪耀的融资历程,从早期的Pre-A轮到最新的D轮融资,公司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25亿元人民币,投资方涵盖了中信聚信、经纬中国、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鼎晖投资、中信证券、复星集团、中金甲子、上海科创基金、红杉资本、顺为资本等知名机构,投后估值已达到85亿元。

这些关于人类征服太空的故事,也正一步步征服资本市场。

文章评价
成都80后发射AI卫星,要IPO了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