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PO:雷军的九年之约和七年之痒
IPO已不再是成功的唯一目标。
来源 | 二说(ID:chongershuo)
作者 | 虫二
2016年3月,雷军誓言小米5年内不会上市,7月更在一次活动上为这个表态增加了一个期限,虽然他当时只是暗示小米获得成功需要15年时间,但其时距小米成立已有6年,所以明眼人都推断雷军的IPO时间表是2025年,但时下的小米却传出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上市,把原来的九年之约变成了七年之痒。
IPO已不再是成功的唯一目标。
中国创业公司的融资频率和节奏明显提速,像小米、美团和滴滴这样的公司牢牢把持着在全球独角兽中的特殊地位,更不用说华为了。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具备稳定的现金流(虽然商业模式本身还有待证明),高成长性,所以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股权融资的成本很低,有足够时间实现长远目标,因此创始人愿意等。
投资人也不着急,因为以往价值投资的理念早已过时,从天使到A轮、B轮等等再到上市已不是退出的唯一手段,持续而不间断的融资使得高估值企业的资本运作有了击鼓传花式的做局办法,不上市一样可以赚到大钱,成功退出。比如某位教父级投资人就成功将手中某共享单车的股份高价转让给了互联网首富的公司。
员工同样不吃亏,以往期权如废纸的创业公司不少,但对于像小米这样的高期望值公司,有大把人拿着真实白银诱惑你提前套现,对一般员工来说,不失为规避期权授予以及竞业禁止、任满年限等行权限制的最佳办法。
从经营角度来说,那些野心大又不差钱还有大仗要打的企业,上市既没有迫切性,反而变相自缚手足,当然不是最佳选择,在这点上,雷军起初大概与华为任正非为相同的认知。
华为手里有一票稳定的长线基础业务,如5G、IoT等等,在2C业务上也有声有色,任正非对华为的激励机制很有信心,对制造千万富翁没有兴趣,用他的话说,“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都没了”。任正非更不愿意华为成为一家成天围着股东转的“成功公司”,华为还有太多的事要做,何况孟晚舟说过,华为手里为33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足够用了。
小米也有稳定的现金流,今年营收突破1000亿没什么问题,传说的2000亿美元IPO估值虽然吓人,但客观的说,一般互联网公司估值做到营收的5-10倍是常事,并不为奇。
但雷军逃不过七年之痒,正说明小米与华为,他与任正非的区别:
1、雷军真的不想再等了。
这倒不是说雷军急着要当雷首富,尽管他手里握有小米科技77.8%的股份,黎万强、洪峰、刘德等人手里也有20%左右,小米仍是一家掌握在创始团队手里的公司,但小米的VIE架构下有一系列离岸子公司,股权如何运作外界并不知晓,即使按现在估值,雷军有多大把握与马云和马化腾争夺首富宝座还有很多变数。
但这并不是雷军关注的重点,1999年27岁的雷军已经当上了金山的总经理,而当时马化腾和周鸿祎还只是码农,马云还在杭州翻译社当老师,对于这些年来没日没夜苦干的雷军,IPO是他拿回本该属于自己尊敬的最快办法。
2、小米大战略已无秘密可言。
任正非手里能打的牌还有很多,但小米的大战略早已路人皆知,无非是米家+新零售,这套战略对小米的品牌溢价有很高要求,在华为即将亮相美国的情况下,IPO是海外拓展最好的公众背书,因此此时上市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小米与华为消费者业务以及坚持不上市的老对手Ov的最大区别。
美团和滴滴早晚也会走上这条路,他们虽然体量也相当庞大,但未来的战略布局上并没有小米这样清晰直观,所以保留想象空间要比上市后与公众裸裎相见要好得多。
3、一误不可再误。
2014年的小米其实有一次IPO窗口期,那一年拿到多家机构11亿美元融资的小米估值飙到450亿美元,雷军顺势在一个月后公布了后来颇具争议的数据,2014的的含税收入是743亿。作为非上市公司,小米并没有义务公开业务数据,雷军这么做,说明小米当时确实有上市的考虑,这可能使小米在2015年滑落谷底前,把握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
小米的业务相对单一,完全依靠现金流与华为这种体量的公司搏奕是非常危险的,华为2014年的营收就有460亿美元,双方实力悬殊。
任正非坚持认为“年轻人不能太有钱”,但想来小米和其他正在创业公司中奋斗的年轻人会更认同雷军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