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4):Facebook出大招!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为哪般?
巨头面对新锐的后来创新者,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竞合策略?新锐的创新者,又当如何应对?
来源 | 一个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文丨钱致远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1):我们之前理解的阅后即焚可能是假的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2):为什么Facebook注定了抓不住阅后即焚的机会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3):巨头Facebook的抄袭为何以失败而告终?
题记
Facebook终于被逼放大招了,花了非常大的代价购买了WhatsApp,为什么?如果不收购的话,Facebook将会怎么样?
当年QQ出售要价100万,为什么没人要?
当年微软出价20亿美元,为什么Google没有卖?
当年雅虎出价10亿美元,为什么Facebook没有卖?
如果真的卖掉了,历史又将会怎样?
巨头面对新锐的后来创新者,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竞合策略?
新锐的创新者,面对巨头的重金收购诱惑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双赢的迂回式创新的基本竞合策略是什么?
正文
面对Snapchat这些后来创新者咄咄逼人的挑战,Facebook有些坐不住了。尤其在前面放了两个小招都失效的情况下,一个就是准备30亿美元现金收购Snapchat,被直接拒绝了。另外一个就是,几年之内成立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开发了几款产品试图能够模仿,挑战Snapchat公司,但都功败垂成。
所以Facebook最终放了两个大招。一个就是,花了19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一款应用叫Whatsapp。另外一个就是,全力以赴来支持自己早年收购的一家公司的一款应用叫Instagram,全力支持Instagram发展,来挑战和阻止Snapchat。
这两个大招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首先看收购Whatsapp。收购Whatsup在2015年2月份花了190亿美元,其中160亿是现金,30亿是股票。这个收购案非常大了,因为首先160亿美元占了Facebook的那个时候整个公司现金总量的差不多1/3。Facebook发展这么多年,包括上市收的钱,总共也就四百多亿美元,花了1/3来收购。
另外一个,Whatsapp那个时候已经有十几亿的用户量,Facebook收购它,一下子把公司往前大发展了一步,Facebook为什么要花这么大代价做这么大一个收购呢?因为如果Facebook再不做的话,就要被挡在移动互联网门外了。
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三款最主要的移动互联网IM,就是即时通讯软件,一个就是我们国内的WeChat微信,还有一个是欧美比较主流的Whatsapp,另一个在东亚、东南亚这一带叫Line。
如果Facebook这三家都没有参与的话,那么Facebook就基本上被挡在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应用之外了,Facebook毕竟是从PC时代起家的,PC时代的社交网络霸主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下子被抛到后面,所以有点着急了。
我们看一下这个收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者启示。第一个就是,看一下Whatsappp为什么值这个价格,为什么Facebook会如此青睐它?这个就要从早年的历史说起,就跟我们之前分析Snapchat的早期历史一样。
一个成功的创新,像Whatsapp也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也是短短几年之内从零开始。一两个工程师从车库开始,突然有一天脑洞大开,突发奇想说要做个应用,这个应用几年之内在Facebook和谷歌等巨头的眼皮底下成长起来,成长为大家花重金购买的一个对象。
很多人说我知道啊,Whatsapp不就是移动互联网IM即时通讯软件嘛,网上大家进行聊天社交,这是现在的一个总结,往往也是事后的。刚开始做的时候,大家还没有想这么远。
那个时候创始人有一天发现了一个机会,当然之前,他已经尝试过几个创业方向,都无疾而终了。然后他发现很多在美国留学的或者工作的东欧人,他们经常要与自己老家的亲朋好友联系,老家的亲朋好友联系一般经过这么几个方式。
第一个方式就是发邮件,发邮件大家都用过,一来一往,时间延迟比较大。另外一个就是打电话,但打电话有个问题,就是都是国际长途。老家有个亲朋好友打电话给你,有可能你正好不在,有可能你不方便接电话就说了一两句,说不好意思我要忙了,那我们什么时候约了再打,这个电话就白打了。那我们大家可以发个短信预约下,问你什么时候有空,有空我们打电话聊一下。但考虑到国际短信费也是比较贵的,一条短信比方说1欧元的话,那发两三个短信也是比较贵的。
所以有这么一个用户群,他们在这么一种场景下,他们有一个越洋电话的需求。就是有一个痛点,这个痛点长期以来存在,之前的解决方案,要么就太昂贵,要么太麻烦。比方说你也可以发邮件提前预约打国际长途。所以当时没法解决,大家只能忍气吞声了,只能容忍着,直到有一天,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发现这个需求有一家公司能解决了。
Whatsapp这个应用很简单,你装上了之后,这个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操作一下,改变自己的状态。比方说我上课了,我把它设置一下我在上课,我在游泳或者我马上要睡觉了,就是最简单的一个状态提醒。你更改了你的状态提醒,你的亲朋好友在越洋的那一边看到了,看到了就可以择机酌情,跟你进行国际长途联系。
这样的话,这个早期的一个应用,一下子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所以安装量一下子就铺开了,但是这个安装量毕竟是从0到1的第一步。它解决的是特定人群特定场景下一个特定需求,这个需求用特定的方式往往是比较简单,比较冷门的方式解决的。一般人想不到,你也看不见,也符合看不见想不到的规律。
但是当移动互联网继续往前发展iPhone3Gs、4、4s,安装量越来越多了之后,这个应用就可以直接发短信,大家可以直接聊天,就成了我们现在慢慢看到的雏形。
所以这就是Whatsapp从0到1的创新历史,我们也是回到它早期的历史迷雾当中去,挖掘它成功的逻辑。它必须在从0到1的过程中寻求突破,形成爆款,才会有后来的发展。如果你只是等到移动互联网,等到智能手机功能比较完善比较普及的时候,我开发一个IM给大家聊天。
除了像国内的腾讯相对特殊一点,它是后来者,它来的比较晚。但是微信推出之后,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取得覆盖,反而把前面一些这已经走了一段路的IM给挤出去了。
但是在欧美市场上Whatsapp是走的最早的,就是一步一步迂回发展起来的,最终做大了。大到Facebook横在前面,把Facebook给拦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门外。所以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花重金去买它,不花重金可以想象,如果Facebook现在还只是PC时代的社交网络,那Whats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可以想象如果Whatsup发展到跟微信一样的话,那Facebook麻烦就大了。
第二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Facebook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价钱去买。 如果你不花这么大的价钱别人不卖,不卖后果非常严重。因为有一句话说的就是,假如你是一个中老年人,你已经很成功了,但是你知道一个年轻人可能是你未来的终结者,或者是你未来全部的希望所在,或者是拯救者,那么你今天以什么价格把它买下来都是值得的。
但是悲剧往往发生在,花钱少的时候我们没有在意这个事情,或者觉得不值得花那么多钱去买。直到后来等你想买的时候,不得不买的时候高攀不起。所谓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所以Facebook为什么不在三年五年之前把Whatsapp给买下来,这就又符合我们前面说的迂回式创新在早期的时候,你要么看不见,一两个工程师从车库开始。
或者说你看见了,但你看不起,不就是一些东欧的人在欧美在美国生活工作,跟他们以前的亲朋好友联系的一个状态提示器嘛,方便大家打国际长途的时候来提前查看一下。你说这个应用有什么前途?
等到后来更多的人装了之后,发一些短消息,不就是感觉是一个互联网的短信系统,哪怕你短信发的也是跨洋的,就省点费用,这个也没什么特别价值。直到后来发展用户数越来越多,更多的用户甚至本土的美国用户也用的时候,大家就相互之间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发这么多短信,不可想象的。这时候等你再去参与的时候,你发现来晚了,这时候价格更大,想要买车票,花更多的钱吧。
这个其实就有点像早年我们听说过的例子——腾讯,马化腾有一段时间比较困难,QQ到处去兜售。100万马化腾特别想卖掉,但没人要,有人愿意只出六十万。马化腾拜见了一个互联网大佬,那个互联网大佬说,100万买你的这个东西,不是我出不起这个钱,如果我要觉得你有价值,我50万自己做就做出来了,我为什么给你100万?
之所以不做,是因为我觉得你这个QQ没前途,因为那个时候门户网站邮箱才是正途,你给你的非主流用户的一些边缘的小零星用户一天到晚挂在网上,做个网上寻呼机,聊聊天,鬼知道有什么用呢。而且美国互联网圣地就没有成功的参照物,所以直接pass,当然后来腾讯让大家高攀不上了。
所以迂回式创新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的对标的竞争对手就是巨头,领先者,其实是有机会在早期跟你进行深度合作或者购买的,但是以各种理由就没有成功,直到后来,要么大家还是各自为战,但是被颠覆被挑战的滋味很难受,要么就是花重金去购买。
比方说,我们知道微软当年试图购买过Google的,但微软出价20亿,觉得20亿已经到顶了,不能更多了。但Google两兄弟的意思,你要再高一点就好了。
如果当时微软出100亿,我相信Google俩兄弟就心动了。你要拿一笔钱去砸,震撼一下,两个穷学生一辈子就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想象不出自己一辈子还能赚这么多钱,他就动心了。
20亿你给几拨投资人分完了,创始人自己分就没几个亿了。几个亿大家觉得这一辈子,也不是说见钱眼开对吧,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为这个钱不会把它卖掉,除非你特别震撼。
但对微软来讲,我可以20亿已经是不能再高了,为什么?我都不知道你怎么赚钱,不像微软我卖一份拷贝赚一份钱,卖一份拷贝赚一份钱。我的商业模式很清晰,你Google看起来是互联网大家比较喜欢的应用,不就是搜索嘛,但是你怎么赚钱呢?不知道。
或者你能赚到大钱嘛,也不知道,给你20亿,那真是已经网开一面。否则就按照正常的投资决策流程,根本不可能买你,谈不下来。那谈不下来之后,爱理不理,总有一天高攀不起。
其实当年雅虎也是试图购买过Facebook,出价10亿美元,Facebook也不卖,如果能够出个三十亿五十亿甚至一百亿的话,Facebook要是卖给雅虎了就好了,雅虎今天走到这么一个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
但如果Facebook现在属于雅虎的,那完全就不一样了。包括前面说的Facebook和Google各自都以30亿美元40亿美元购买Snapchat,Snapchat明白,仅仅是Snapchat上市当天达到了三百多亿美元的市值,如果出价高一点也许就卖了。
所以历史就是这样,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了。因为为什么那时那刻出的价格一方出的很高了,另一方面还不动心,那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成功,已经成功的价值评估不一样。
你可能觉得这个年轻人将来会有比较大的前途,年轻有为。但是你没有想过他的成绩会那么大,他会那么的成功,成为未来的巨头,甚至成为你的killer,或者是你的拯救者。
因为你按照传统的价值分析方式和逻辑来出价的,但这个传统的就是你自己成功的历史过程中你总结出来,你再套在一个新的年轻的项目身上的时候,怎么算都不划算,不值那么多钱,这也是不对称认知的一种方式,大家谈不拢。
如果你能跳出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固有逻辑与价值评价方式,你真的能够看到它未来不可限量的成长空间,出大价钱,相对来讲,大价钱都是值得的,当然这个大价钱比起你后面付出的代价,其实还是小很多。
那下面一个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巨头把成长过程中年轻有为的公司买下来了,那么是不是历史就很顺利的往前发展呢?我们讲这个不一定了,因为什么?一旦嫁入豪门,那么你受到商业规范,规矩比较多,受到了束缚,反而这个项目可能就变成中规中矩了。
就像我们知道的QQ,QQ其实也是有个对标对象的,就当年以色列的叫ICQ。ICQ后来被卖掉了,卖给了美国的AOL美国在线。但是卖给AOL干什么用呢?它成为庞大体系里面的一个小角色,它成了一个工具,成为服务AOL主力用户群的一个聊天工具。
一旦成为聊天工具,就固化同化工具化和矮化了。创始团队走了,然后再整个大的体系内部把这个工具做好就行了,至于这个工具有什么其它的发展,有没有新的用户群,甚至其它的商业变现方式,就不重要了,就没人理了。
反而腾讯的QQ卖不掉之后,只能硬着头皮,然后过程中找到了变现的方式,也得到了很多发展。比方说,曾经有一段时间跟中国移动如胶似漆。大家想象它跟中国移动有段时间如胶似漆的时候,通过SP扣费赚取了一桶金。
后来通过游戏,大量的游戏爱好者,其实本人也是QQ的玩家,游戏是腾讯的主营业务,腾讯也成了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
所以这种灵活而又野蛮的生存法则,逼迫也好或者驱使也好,一个成长中的创新公司不断的去探索一切可能的生存空间。反而被一家大公司花钱买了之后,嫁入豪门反而被各种束缚,同化工具化和矮化,反而没了大未来。
比方说有一个例子是Skype,视频聊天的,被微软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这是微软历史上花的最大的一笔钱。因为微软错过了好多公司,错过了早年的Google,甚至也错过了雅虎,当然试图有一段时间以四五百亿美元收购雅虎的,但雅虎坚决不卖。当然,现在来看雅虎当时应该卖的,因为雅虎已经过了它的高峰期,后面Google上来了。
所以当微软再决定进入互联网领域的时候,Skype就收入囊中。它把Skype收入囊中之后,嵌入到它的Office系统里面,它的设想就是我的用户群,每天可能是数亿人用office。比方说大家都在编辑Word Excel,这时候大家有一个远程视频通讯的需求,那正好一点我们就进行视频聊天了,就进行办公协同了。
看,又是一次典型的同化工具化矮化固化僵化。Skype再也不会去想着其它的方式去多元化发展,野蛮灵活的生存,然后创造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变成永远是工具了。这样的话,这个项目就是卖掉了,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它就死掉了。
所以我们得感谢历史上那些年轻有为的产品和项目,没有被巨头给霸占掉,对我们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包括Google、Facebook都是这样的。
但这个逻辑大家就感觉很微妙,那你究竟说是巨头该不该把它买了呢?他们该不该卖给巨头呢?卖了之后,又改变了它的结局,就有点像蝴蝶蝴蝶效应的感觉。
其实背后的核心逻辑也很简单,从巨头角度来讲,其实应该收购,它有钱,而且是未来的大机会。但是收购之后,我们应当做什么?
不能简单的一体化,应当让它还是相对独立,最好是完全独立发展,给予独立的发展空间。但是母体,母公司必须注入资源,这样的话资源给它,它独立发展,给它添砖加瓦加把力。这样的话,这个项目可能就发展的更顺利,否则的话,那这个项目可能就扼杀掉了。
早年大家吃的亏多了,所以现在很多收购案之后,大家也慢慢明白了。比方说国内的微信其实也是独立发展,并没有被QQ给同化,工具化矮化。它就是相对独立发展,反而腾讯QQ的母体的资源给注入到微信里面。
支付宝也是这样,很快就独立出去变成了蚂蚁金服,独立发展。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像国外的PayPal,作为一个支付工具被eBay收了之后,就主要为eBay服务了。那PayPal的成长相当程度上就是受制于eBay的发展。包括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后期也得到了非常大的独立发展空间,Facebook也注入了很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