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患上“流量焦虑症”
来源: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黎明 编辑:魏佳
学习对手,打击对手,成为对手。
今年以来,几大电商平台都在拼服务——想方设法对用户好。低价、仅退款,都是这一策略的产物。网购的人们,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电商平台捧在手心上,生怕你“跑”了。
夸张到什么程度?618期间,一位用户的经历是,在京东看中一款防晒霜,下单的间隙去刷了会抖音,商家就发来了红包,领取红包下单未付款,打开淘宝比价,这时京东又用短信发来一个大促红包,最终这笔订单在京东成交。
一个微不足道的流量因子,一笔不到200元的订单,暴露了电商平台的流量焦虑。 对用户好,不是平台良心发现了,是流量更值钱了。
流量这个词,是互联网行业的高频词汇,每一个触网的人,都可以被抽象为流量。 你在微信聊天,就成了腾讯的社交流量,去抖音刷短视频,成了字节的娱乐流量。 这些流量被平台拿到手里,最后一定会被“榨干”,变现形态最优的是游戏,其次是广告,然后就是电商。
电商是流量黑洞。
过去,电商平台喜欢从内容平台给自己导流,阿里、京东、拼多多购买流量的费用都在百亿级别。在抖音自己下场做电商之前,淘宝一年要花费六七十亿元从抖音购买流量。京东、拼多多也在快手上大量投放广告。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新增流量急剧减少,抖音、快手做了自有电商,微信视频号发力直播带货,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大力做内容。图文种草、直播、短视频、短剧,各种能产生流量的内容形式都被装进了购物APP里。
去哪里获取流量,如何“榨干”既有流量,成了摆在电商巨头眼前的一道难题。
01
人从哪里来,钱往何处去
电商平台对流量的不安全感,从平台诞生那一刻就存在了。
以淘宝为例,它不像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从一开始就自带流量。它需要去站外(淘宝外)找流量,所谓“全网营销,淘宝成交”。
很多公司都曾当过淘宝的流量入口。十多年前甚至有一批专职给淘宝导流的平台,如返利网、蘑菇街、美丽说、折800、楚楚街等,它们先用内容资讯、优惠券返利、特卖导购的形式吸引用户,然后把订单引向淘宝。
但这些导购平台后来基本都没落了,一旦它们占据淘宝外部流量来源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淘宝不想受制于某个单一平台。
这种不安全感,用马云的话说:淘宝的流量来源应该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如果某些大树出问题,可能威胁淘宝整体。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阿里此前切断了很多外部链接,杜绝扶持单一流量入口,还投资了微博、小红书等自带流量的内容公司。
但互联网有个特征,流量总是会向头部平台集中。PC时代的百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短视频时代的抖音,这三大超级流量平台,任何一个电商平台都绕不过。电商平台花钱从它们那里采买流量,流量平台也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种流量采买关系一直存续至今。今年618期间,有人还在微信订阅号的信息流里,刷到了淘宝的广告。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巨头的导流有利有弊。
当年淘宝从百度采买大量流量,导致用户都在百度进行购物搜索,流量入口和用户数据都落在了百度手里,没多久百度就自己下场搞了电商C2C平台“有啊”。
后来淘宝卖家用各种方式从微信进行流量转移,数百万淘宝客像工蜂一样,从微信给阿里导流获利。警惕的淘宝屏蔽了微信,要求所有跳转淘宝的链接都直接提示用户下载手淘APP。
阿里一直不希望流量巨头具备电商能力,转身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电商这事,百度失败了,腾讯也没做成。腾讯用微信的巨大流量池,扶持了两个代理人——京东、拼多多。
京东和拼多多的崛起,证明了流量巨头的助攻威力巨大。京东在微信九宫格获得了一级流量入口,有很长一段时间,京东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用户来自微信。腾讯在2016年领投拼多多1.1亿美元融资,拼多多用户量当年突破1亿。
短视频时代,流量被快速转移到抖音和快手这两个超级APP里,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向它们采购流量。2018年底抖音开放购物车功能,接入第三方电商平台,淘宝跟抖音签订导流年框,金额数十亿元级别。
字节跳动跟腾讯不同,腾讯没做成的事,它做成了。2020年,抖音摸清电商门道后,一脚踢开淘宝,切断淘宝外链,自己下场做了抖音电商,此后不断蚕食淘系电商的市场份额。另一大流量平台快手,也做了快手电商。
有一位业内人士将抖音电商崛起的核心原因,归结为逍遥子做了一个误判,认为抖音跟微信一样只是一个流量入口,但是没想到抖音做得这么好。
时间拉回到今天,中国电商江湖形成了两大阵营、五大玩家:古典派的“猫狗拼”,由交易驱动;新兴派的“抖快”,由内容驱动。其中“抖快”既产生流量也掌握交易,在电商这场仗里,它们既是参战方,也是军火商。
唯一的变量是视频号。腾讯一直想做自己的电商业务,如今随着视频号步入正轨,成为“全村的希望”,腾讯重燃电商野望,或许会改变行业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淘系、京东、拼多多面临流量焦虑是必然的。
在既有的流量池子里,流量平台的格局已经固化,只剩几个大平台,即马云所谓的“流量森林”,曾经百花齐放的“流量草原”——各种中小站、博客、微博、导购网站,要么被大平台收至麾下,要么被巨头消灭了,流量中心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个池子也不再扩大了,抖音、快手、小红书之后,互联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超级流量平台。这让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变成了赤裸裸的存量博弈,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用户手机里同时安装了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在哪里下单成交,这是个问题。
过去电商竞争激烈,大家还可以去找增量,拼多多的错位竞争、抖音的换道超车,都是在找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现在,锅里的肉已被瓜分完毕,再要增长就只能从他人碗里抢了。
02
要转化还是要时长
拼多多、京东在两年前就已不再公布用户数据,当时有8.8亿人在一年中至少会在拼多多购物一次,现在这个数据只会更大。
对于淘宝、拼多多而言,当绝大多数网民都已注册成为用户,拉新意义不大了。即便是男性用户居多的京东,年度活跃用户也到了6亿级别,快触及天花板了。
时不时唤醒这些用户,延长他们的停留时长,让他们多下单,就成了更重要的事情。电商巨头们想到的办法是做内容。
图文种草、短视频直播、短剧,这些看起来跟卖货没直接关联的内容形式,都被加进了电商APP里。
过去几年,直播和逛逛一直是淘宝APP里最核心的两大内容场,去年合并后,直播和短视频、图文在淘宝打通。淘宝短剧也在发力,定制了很多品牌合作剧。
京东今年全力做直播,标志性的事件是,京东把老板刘强东做成了数字人,放到直播间里在线营业。
京东是典型的货架电商。过去用户在京东的购物轨迹是:用户带着明确的购物需求进入京东商城,只需去货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货即可,买完即走。
这跟内容电商的逻辑完全相反。比如抖音,用户进来是想刷短视频,刷着刷着看到一款不错的商品,就下单了。基于兴趣,被内容吸引,再到成交转化。
货架是冰冷的,而内容是有趣的,用户天然愿意留在内容平台上,所以京东也要做直播,留住用户。
拼多多同样需要内容。虽然拼多多一直说自己是“货找人”而不是“人找货”,平台通过算法和社交关系链,把商品分发给需要的人,但它同样需要用内容加强用户粘性。去年,“多多视频”成为拼多多APP首页一级入口,今年多多视频上架大量免费微短剧,以增加用户停留时长。
有业内人士说,拼多多用很低的价格,从外面买了一堆“过气”短剧,虽然内容不是独家也不新,但也够用户看了。
从单纯卖货到主动做内容,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变了。从图文到视频,从看中成交效率到看中注意力停留,平台表面上不那么功利了,实则是拉长了变现周期,为后续变现埋下了伏笔。
电商平台要产生跟抖音快手一样的原生流量并不容易。就像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大战,最后微信大获全胜,因为用户把微信当成支付工具是顺手的事,社交流量可以瞬间转换成交易流量,而支付宝是反过来,它就是一个工具,缺的就是流量。
所以支付宝还在拼命做内容生态,甚至进军直播带货,近期宣布要投入10亿现金补贴,拿出1亿广告资源在短视频、直播带货方面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变现机会。
说回电商平台,自从淘宝、拼多多、京东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之后,中国电商一直处于商品过载、有效流量不足的状态。
现在平台疯狂卷内容,一方面是要缓解流量焦虑,同时也给商家指了另一条路——如果买不起广告位、投流太贵,做短视频、直播,也许还有机会。毕竟,抖音电商证明了,以短视频、直播为核心的内容场能聚集电商流量,商家做好内容会有流量,有了流量就有生意。
03
与敌人越来越像
今年以来,几大电商平台无论在形态还是打法上,都越来越像。
短视频、直播栏目如今也成了淘宝、京东、拼多多的标配,淘宝和拼多多能看短剧,京东甚至能看欧洲杯的各种赛事集锦。
原本你可能是在小红书种草,抖音刷视频,淘宝看直播带货,拼多多买东西,现在所有的步骤都可以在一个平台内完成,即巨头们挂在嘴边的“闭环”。
虽然各平台的资源禀赋不同,但大家都在向对手学习。就连抖音也开始学小红书,在首页推图文消息,各种服饰穿搭、旅游见闻,对用户潜移默化种草。
抖音也在将生意导向传统货架电商。一些抖音视频下出现了“向左滑逛抖音商城”的引流标签,商城、搜索、店铺等传统电商平台展示页,被加入进抖音小店,成为直接的流量入口。这意味着,抖音以后不仅能收割内容流量,还能直接承接电商流量,像淘宝京东一样变成一个线上大货架。
抖音同样有流量焦虑。内容电商最大的弊端,是当广告在内容中的占比超过一定阈值之后,用户端体验变差——我是来看视频的,怎么看完全是广告?想着法赚我钱?
抖音在2022年将商城列为战略方向,把更多力量分发给货架电商,仅用时一年,货架电商占整体GMV的比例就超过了30%。这个成绩不错,但同时也说明,抖音推荐页的变现压力很大,需要更多变现手段。
有观点认为,在直播电商和短视频电商到达瓶颈或者天花板之前,抖音不会轻易把流量给到货架电商。
发展货架电商,让抖音正式站到了淘宝拼多多的对立面,这是另一个战场。
而在抖音擅长的直播电商领域,焦虑的淘宝、京东在跟抖音疯狂抢流量。过去两年,淘宝一直在加大力度挖站外主播,包括原属抖音系的罗永浩、李诞。
小红书也是淘宝学习的对象。淘宝在首页“直播”按钮的二级菜单里,内置了一个“小红书”, 增加对用户“逛”的吸引力。
在产品之外,现在所有电商平台都将用户体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京东全力推进低价策略,淘宝跟进“仅退款”,这一方面是被拼多多卷的,另一方面也是高增长时代结束之后,平台的必经之路。毕竟,在电商这门生意里,无论平台最终把流量导向何处,用什么方式变现,C端用户都是最终的买单人。谁对用户好,流量就站在哪一边。
放眼未来,除非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出现,国内的电商格局很难再有大的变动了,即便有,也只是流量的内部迁移和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几大平台越来越接近各自的天花板。
电商巨头的“流量焦虑症”何解?答案或许在海外。
拼多多、阿里、字节跳动,近两年都在大力拓展海外电商市场,以缓解国内增长压力。字节跳动的TikTok自带流量,可以直接变现,拼多多的Temu、阿里的速卖通,只能从外部花钱买流量。
Temu堪比流量“吸金兽”,每进入一个国家,标准动作就是大量投放广告,让APP在应用商店下载榜中冲到第一。Temu连续两年在美国最贵的广告位“超级碗”上投放视频广告,第一次接近1亿元,第二次约1.5亿元。今年,阿里速卖通首次出手赞助了欧洲杯。
国内的增长有多乏力,出海的动力就有多强劲。
但在海外,中国电商巨头依然难逃焦虑。复杂的多边关系、不断加高的贸易壁垒,都是电商出海的不确定因素,TikTok Shop便是前车之鉴。
或许商业就是如此,从来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电商巨头们,总会有它们的应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