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用分成为社交的门槛,我们离黑镜里的世界还有多远?
当大家的购物记录、消费记录、租房信息、水电煤账单、信用卡账单、职业信息乃至整个社交关系都沉淀在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的云端里,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是巨头获取不了的。
本文系线性资本授权 i黑马 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前阵子热播的神剧《黑镜》有一集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未来有一个超级实名社交网络,每个人在这个网络上都有自己的评分。社会生活的等级都按照评分来进行:小到社交,租房,登机,打出租车,大到买房租房,婚姻……这个分数关乎一切。我们每一个人时刻被别人打分,也给别人打分,我们带着面具时刻准备好展现出自己最光鲜的一面。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更新后的支付宝低调推出了“生活圈”功能,包括白领日记、校园日记、生活在海外等圈子,并向用户进行了精准邀请推送。
虽然我们很不愿意承认,但科幻作品却总能屡屡言中现实。
在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当然, 更精确的说法是数据巨头 ——中,阿里毫无疑问掌握了最多的交易数据,而腾讯则是社交数据当之无愧的老大。然而就如腾讯从未放弃电商一样,阿里也在社交的领域一直一直keep trying(虽然也经常and error)。
4亿的用户实名身份信息和消费数据是支付宝之前作为钱包10年积累下来的宝藏,但是没有社交属性的支付宝似乎一直不甘心做一个安安静静躺在手机里的钱包。而对手微信支付用了4年赶上了支付宝10年的走的路,蚕食了大片的市场份额:在月支付次数上几乎5倍于支付宝。
数据来源:高瓴资本
而在用户使用时长上,虽然BAT三家一共占据了高达71%的时间,但仅仅是微信和手机QQ两个航母级应用,就超过了B和A两个全家桶的总和。
数据来源:高瓴资本
永不言弃的马云粑粑当然不会就此放弃,由此便有了周末刷屏了的支付宝新功能“生活圈”,包括最受争议的“白领日记”、“校园日记”两个圈子,以及“生(wang)活(hong)在(dai )海(gou )外(quan)”、“上海女(nen)人(mo)”等圈子,并向用户进行了精准邀请推送。
圈子功能一出,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红界的战斗机思聪校长直接炮轰支付宝变身“支付鸨”,说出了广大男性网友的心声;也有人引用舒淇的名言评论说,“支付宝今天脱掉的衣服,真的还能再穿回来吗?”;当然新媒体圈里也永远不乏“你一脸正义的骂支付宝,还不是因为你患不均”这样咪蒙派的键盘骂手;还有互联网从业者默默地为陌陌捏了一把汗……
当然,最犀利的还是央视麻麻的训话:
作为一家不仅有底线且底线很高的VC机构,我们并不想站在道德角度讨论这个新功能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规范,也不想从产品角度去臆测这是否是一次成功的灰度测试, 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 。我们注意到的是,此新功能的一个新特点, 是为所有用户进行了分类 ,首先是最大的两个圈子里只有女性用户能发图片、求打赏,其次是只有芝麻信用分数高于750分的用户才能在下面评论。
男女平等问题?滋生特殊服务?这都不是我们关心的。但是从这个功能设置来看,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也许 黑镜中的那个社会正在慢慢接近现实 。
在那个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为了社交网络上的一个评分而活着,因为 吃穿住行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脱离这个分数 。于是所有人都成了千人一面的分奴,他们每天挤出机器一般的笑容,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工作和生活,跟活在机器中的代码没什么区别。而坚持自我、本我的人,则会如同那个开卡车的老奶奶一样,被打出2分以下的低分,被主流社会所抛弃。
最终,我们可怜而倒霉的女主因为种种运气不佳,终于实在忍受不下去这种永远在伪装的生活,而在她本来应该作为伴娘的朋友的婚礼上彻底爆发。
这让我想起早在微博流行的年代,就曾经有个著名的社会新闻:一对青年男女驾车出行惨遭车祸,驾驶位置上的男子情况危急,而其侥幸无恙的女友,焦急地下车给血泊中的男友拍了几张照,然后发微博说“ 遭遇车祸了,亲爱的好可怜啊,你还好吗? ”末了还配上一个【可怜】的emoji……
时间又过去了五六年,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已经进一步无孔不入了。当大家的 购物记录、消费记录、租房信息、水电煤账单、信用卡账单、职业信息乃至整个社交关系 都沉淀在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的云端里,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是巨头获取不了的。
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数据时代,最大的权力应该就是对数据的掌控。也许未来会有那么一天,大数据会比你更懂你自己。那个时代的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 避免成为基于大数据计算出的“信用分”的分奴 ,而依然保有自己真实的、人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