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视频UP主,我用“内容”打破阶层固化
来源:钛媒体(ID:taimeiti) 作者:李程程
不是每个人的创业故事,以及迈入新的领域,是以光鲜亮丽的方式开场。
阿扶对我说,他曾经是职场里的“卷王”,周末在公司加班,恨不得在公司直接铺张床。从小镇走向一线城市,他一心只想努力奋斗,依靠自己的时间积累,完成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之路。
但身在大的体系内,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阿扶没有自己的生活。后来他发现,有一天突然“卷”不动了,大公司反馈低效,创意成为数据的附庸,这让在媒体相关行业的他,感到无比害怕。
他决定停下来,他看到了内容视频化的风口,抖音、快手、B站逐渐走向了大众视野。而这恰恰是前辈们难以看懂,也碍于各种原因很少冒险尝试的领域。
那就试试吧。裸辞之后,拿出了之前留下的十万不到的储蓄,阿扶一心做视频UP主。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做出了播放百万的爆款视频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阿扶此前在职场中,拼命卷而积累来的关于营销的方法论。
B站UP主阿扶个人首页
随着中国互联网视频化的浪潮迭起,阿扶乘着这股浪花,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类似阿扶这样的UP主,数量已经达到了240万。
B站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B站月均活跃UP主数量达240万,同比增长25%;月均视频投稿量达840万,同比增长41%。B站万粉以上的UP主数量,同比增长了47%。截至第二季度末,创作激励计划已覆盖超40万名内容创作者。
作为中小UP主的一员,阿扶并不着急商业化上的事情。他更在意的是,从长期来看,能够愿意做的这些东西,它延续了你的表达欲,你的创作激情,以及你作为一个创造者的生命力。以下为UP主阿扶的自述内容,经钛媒体编辑:
从“双微一抖”到 ALL IN B站
我不是那种很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创业者。
对我来说,成为一名UP主,有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个是没有全职,第二是全职。
其实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拍视频和发视频的人,在手机还是诺基亚时代,我就非常喜欢拍了,一个纯粹的手机摄影爱好者。
我打算全职做UP主的时间是在2019年6月,我还给自己设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
2019年开始有一股全民Vlog的风潮,大家都去做这个东西。等到我正准备全职的时候,我做的也是Vlog。但是,我做了三个月之后,从9月做到12月之后,B站的知识区的风口突然起来了,我就转到知识区去了,就一直做到现在,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我创作的内容,基本都是知识类的视频。
我之前是广告公司的内容营销策划,当时主要负责“双微一抖”,那个时候还没有B站。主要是帮一些企业策划社交媒体的方案,所以,本身我就一直是业内相关的一些工作。
之后就去了广告公司,我们要去分配预算,例如,一个方案要分配几百万给自媒体的预算,你会发现,整一个流程下来,从自己负责一个点到负责了整个面。但是,广告公司一个案子就从策划,到比稿到落地,可能需要三个月到半年。
这对于我这种自媒体的原住民来说太慢了,所以我那时候就想出来做自媒体。但是公众号和抖音的红利期我基本都错过了。
等到我真正想出来的时候,必须去选定一个可能有风口的平台。其实我在其他平台也都会做分发,但B站我感觉它有是门槛的,自己有一种氛围,外面的人进不去。
我在广告公司的时候,需要做策略,以及市场的分析之类。当时综合判断之下,就觉得只有两个平台可以去,一个是YouTube,一个是B站。但是,油管我怕政策风险太大了,所以,最后就是孤注一掷去做了B站。
作为一个素人,你不是靠脸或者是靠个人的魅力,以及观众缘之类的话,其实条件不是特别好。在精力有限,条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你要专攻一个,因为你并不是那种能够随随便便小火一下,然后全网分发的人。所以我一定要集中找一个平台,那就是B站了。
而且那个时候B站还没有凭借跨年夜晚会之类的节目出圈。其次,B站它是有自己的那种味道的,有一个小范围内的调性,而这种东西对于我们研究创作方法论和创作规律的这样来说是好事。
而且,很多人进不去,我感觉很多古典自媒体人是进不来的,如果我能进来了,我就有胜算。
全职UP主能不能养活自己?
我当时心中第一个担忧是,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
我当时的决定是这样的,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是可以自由尝试的。我其实也没有专门准备钱,而是把我以前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了。我需要在我这笔钱消耗光之前,找到一条生路,找到一条活下去的路。实际上,我的钱也没有很多,连10万都没有。
我当时在深圳,生活压力也很大。实际上那笔钱只能支撑9个月。你必须精打细算,算好了吃住行,然后额外准备一两千,应付突发状况,例如下个月朋友结婚,这种额外的支出,你永远想不到的。
那段时间,也属于我人际交往的低峰,除非特别熟的朋友,不会出去跟人交际,因为人家问你在干嘛,然后你跟人家说,你要做视频你没有钱,而且还在一个不知名的网站,名字听起来还是很奇怪的。
但其实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杠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内容可能是一个有机会让自己翻身的一个杠杆。
如果说你按正常的路径的话,在企业里去升职加薪,你需要去跟那些人内斗,内卷。它一来会损耗人的心性,我没办法在一个内耗的状态下还不断的沉浸了。
我就会觉得说,不如就是自己试一试,这对我来说其实是非常划算的一个事情。这一年即便是失败了,ok,我就把积蓄全部消耗光了。但我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有丰富的视频博主或者了解B站生态的UP主。作为一个求职者,也是可以的。
B站是一个趋势,我只要相信这一点,我就去做就好了,因为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有很好的未来。
真正能够有收入之后,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我过去二十几年里面从来没想到的状态。我发现,接下来的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已经不是在我以前的判断里面。
我也会焦虑,大环境变动太大了,但更努力应该是提升自我价值,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东西最后都是,你有价值才会有人找你。我的价值体系是,我把事情做好了,钱就会来找我。
做前辈们不屑讲的内容
我做UP主的逻辑,是把我自己之前能够赚钱的技能免费给你,我就不信没人看。
我之前早期做的内容,是关于内容营销方法论,将其本土化。这些内容,是企业里面一些总监能讲出来的东西,但是他们能成为总监,是不屑于从头开始成为一个UP主的。
比如说,我不确定罗翔老师在法律界是怎样的,他有可能在法律界不是最强的法律老师,但是他可能是在他那个位置愿意放下身段来,然后跟自媒体行业接触的,所以他是会有空间的。
我讲的这些东西,其实很多大佬都懂,但是他们不屑于出来讲,这种不屑于的内容,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
我自己也蛮享受这个过程。自身做内容营销这么多年,在技能方面,我对行业的理解,对内容的理解,对技能的运用,它更像是我的一个自己能打磨出来的一个产品。有点像新媒体追热点的那种兴奋。我到现在还有媒体人的这种病,它的确也能让我感觉挺满足的。
这可不仅仅是来自于短期利益层面上的。从长期来说的话,你能够愿意做这些东西,它延续了你的表达欲,它延续了你的创作激情,它延续了你作为一个创造者的生命力。
“我何德何能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我之前比较宅,在职场里面我是“卷王”。我是周末都偷偷到办公室加班的那一种,甚至想买一张床睡到公司。我也不是很关注生活。
那个时候,我一心努力奋斗,一心赚钱,我疯狂地“卷”,但我现在回头去看的话,我会觉得挺低效的,有点活在系统里的感觉。
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你需要对生活有感触,你才能做好内容,做好创意。但是,我以前做新媒体运营相关的时候,我是感受不到生活,我的眼里只有流量和点赞和转发,各种数据图。
但是做视频,我需要拍很多素材,它驱动我必须走出家门,所以我第一次去看展,去音乐节……很多第一次,都是因为我想要拍视频有素材。我本身的卷的属性,让我更我丰富我的生活,拓展我生命边界。
我整个人的人生模式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驱动器,而这个驱动器就是视频创作。我开始做知识类的东西的时候,第一个知识类的视频就接近百万播放了,马上就有2万多粉丝了,然后之后就一路涨到二十几万,就几个视频连着爆款,都是百万播放。
还在职场的时候,我大概可以估计我明年后年都在干嘛,以及我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但是,当我在做UP主这件事情上,获得了收入,并且可以持续做下去的时候,我就开始完全没办法预判我接下来的人生,我未来我会遇到怎样的人,我会做什么样的事,这种感觉是非常震撼我。
去年我在复盘的时候,有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超出我的认知了。我真的只能走一步学一步,然后不懂就去请教别人,没办法在自己在家里运筹帷幄了。
有一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圈内的UP主,包括一些有百万粉丝的UP主,他们既有粉丝量,又有社会地位,你去跟他们相处的时候,你会觉得,我的天,我以前从来没想过,我能跟这些人相处。
他或许是一家公司的领导者,或许是每年能够带来几千万营收的,非常厉害的商业人才,但是他居然是我的朋友。然后,那一刻你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何德何能能与这样优秀的人做朋友。而且对方更多时候,也是看你内容能力的,而不是看你商业能力的,觉得你某些方面让他们觉得有意思,就会非常平等地把你看待。
甚至很多剑桥、耶鲁毕业的人,以前我眼中大神级别的存在,最后都变成了你的朋友,而我只是一个边缘三本院校的毕业生。这一种瞬间,对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其实是挺震撼的。
这些东西,一方面让我感觉到了一种荣幸,另外一方面,也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你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没什么配得上交际圈的实力,但其实人家心里不会这么想。
包括说钱的方面,关于未来的前景,你可以把流量变现,把你的合约变现,包括可以卖版权,也可以把商业代理权给B站,我现在卖的是内容作品权。
当你真正做了好的内容之后,源源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商业合作利益合作找到你,包括会有人找你来要不要出书。这些东西就是我被撑开的世界,包括这次媒体采访,都是我以前觉得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