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PO后首份财报披露,雷军口中的“互联网企业”还得靠硬件支撑
尤其是在高性价比的硬件、智能软件服务与新零售“铁人三项”策略性进一步受到市场的检验与认可。
2018年,对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仿佛同一时间开启了“赴港上市”的模式。纷至沓来的企业,甚至一度让港交所面临“上市企业太多,锣不够用”的尴尬局面。其中,小米公司更是这些企业中的“明星”。
作为港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同时也是2014年以来最大的IPO,小米的一举一动都得到了行业的热切关注。 8月22日下午收盘时分,小米公司正式披露2018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财务报告,同时也是小米上市之后披露的首份财报。
小米Q2营收同比增七成
财报显示,小米2018年第二季度收入452.36亿元,同比大涨68.3%,环比增长31.5%,经调整利润21.17亿元,同比增长25.1%,环比增长24.6%。整个上半年,小米收入796.48亿元,同比增长75.4%;经调整利润38.16亿元,同比增长62.2%。
按项目划分:其中手机业务收入305.01亿元,同比增长58.7%;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03.79亿元,同比增长104.3%;互联网服务收入39.58亿元,同比增长63.6%。
可见,得益于小米8周年旗舰手机领衔的多款新品发布,小米在第二季度表现仍然强劲,手机销量达3200万部,同时大陆地区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超25%。 结合手机与小米其他业务线的大幅增长,上市后首个季度财报华丽的数据,想必无论对于股市还是投资方都是极为有力的一剂强心剂。
互联网营收“一成不变”,短期仍需硬件支撑
不过,虽然曾在招股书中重点强调“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然而从小米第二季度整体表现来看,小米在软件与服务方面仍然“一成不变”:2018年第二季度来自互联网服务营收39.58亿,仍然不足总营收十分之一,硬件仍为主要营收与毛利率来源。可见在未来几年中,小米在营收与利润方面恐怕仍需要依赖硬件支撑。
但与传统硬件公司不尽相同之处在于,手机以及IoT硬件并非“孤岛式”存在,而是作为小米提供互联网业务的终端,通过互联网服务相互连接。所以,强劲的硬件销售增长拉动了软件服务方面营收,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又由于硬件本身具备盈利能力,小米在软件方面具备“负成本”的获客优势。
但在享受负获客成本的优势同时,小米在互联网服务增长与硬件销售相关性更强,更为依赖硬件终端数量的增长。而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率从一季度的62.3%增涨至62.8%,营收能力虽然略微提高,仍然与纯互联网业务的公司存在差距。
AI+IoT:小米重要的“护城河”
出了主要营收的手机之外,小米近年来在IoT和AI上的布局最为亮眼。财报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该分部收入达103.79亿元,同比增长104.3%。
如今小米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最大的消费IoT平台,目前连接有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约1.15亿台,环比增长15%。截止7月底,“小爱同学”月活跃设备更是突破3000万台,单月唤醒次数突破10亿。今年四月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小米电视线上线下总出货量已跃居中国第一。
雷军曾公开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是小米的核心战略,要为小米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全面赋能,并且帮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与许多移动互联网公司或者纯粹的AI技术公司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AI技术,在小米都有大量的落地场景,包括搜索与推荐、电商、金融等。去年开始,以深度学习为主线的最新AI技术开始在手机、相机、云服务、小爱同学和IoT等领域大面积落地。
虽然AI技术的加持并不能为小米带来直接营收,但AI技术在各领域赋能不仅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随着硬件产品销量的上升,小米用户数量也稳步提高。截止2018年第二季季度,小米MIUI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07亿人。
综上所述,从上市后披露的首份财报看来,小米整体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高性价比的硬件、智能软件服务与新零售“铁人三项”策略性进一步受到市场的检验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