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中的中产阶层:如自由落体般坠落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大萧条中的中产阶层:如自由落体般坠落

唯一让我们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

◎作者 | 摩登中产

◎来源 | 摩登中产(modernstory) 已获授权

那颗子弹呼啸着,穿越尘埃。

01

1902年,河北唐山开平县160丈深地下,一群中国壮汉中,有一位28岁的美国人。

他是那家煤矿技术顾问,那天是他最后一次巡视坑道。

很快,他带着合同欺诈骗来的百万财富,匆匆离开中国。26年后,他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

他叫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自以为是一个盛世的开创者。

他有充分底气骄傲。整个20年代,被西方称为“咆哮时代”。

从阿尔卑斯山到美国西海岸,到处是繁花盛景。科技巨浪冲刷着欧洲,半个世界的财富都聚集在美国。

活在世纪开端的人们,总会对这个世纪有着莫名其妙的自信。

人人都在幻想科技无限发达的未来,到处都在热议消费升级。

全美发电量翻了7倍,电话线横贯北美大陆,咆哮时代开始前,汽车还是奢侈品,而到1927年,福特已卖出1500万辆轿车。

1920年,商业广播在美国匹兹堡诞生,1200多万个家庭拥有了收音机,海量资讯在移动中传递,众多商业模式诞生。

入夜,爵士乐从晶体管中流淌而出,反复倾诉着盛世的优雅和浮华。

美国城镇居民人数超过了农村,摩天大厦中出现了白领。男士提起公文包,女性则追崇齐膝直筒裙。

他们人手数张信用卡,分期付款举国流行。都市霓虹灯如无尽丛林,巨幅海报上,女郎鼓动每个家庭最好买两辆车。

整个国家的主题就是撒币。虽然国内债务繁杂,但1925年至1928年,美国海外投资年均11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千亿美元。

胡佛的前任说,做生意才是硬道理,而1928年胡佛上台时则说: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咆哮声越来越高亢。1927年,美国人驾驶飞机首度横跨大西洋,第二年,当时世界第一高楼克莱斯勒大厦在纽约动工。

同年新书《华尔街的故事》中写道:

“这些巨人正从本书的字里行间阔步走来,就像中世纪的冒险家一样”。

美国财长对公众说:繁华高潮将永不停歇。而经济学家则说,美国的股价已经立足于永恒高地之上。

1929年10月21日,胡佛参加白炽灯发明50周年庆典,时代仿佛演进到最光明处。

然而,那一天还是突兀到来。

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暴跌,一天骤降12.8%。

大量股票的价格从顶峰跌入深渊,下跌速度之快,连行情自动显示牌都跟不上。

这仅仅是个开始。

此后三个交易日,股市疯狂下行,10月29日,股指一天下跌了40%,大厦已倾。

那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二,大萧条时代的起点。

冥冥之中的重锤,击碎了如水晶般精致的生活。无数裂痕遍布美国。

两周内,300亿美元财富蒸发,相当于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开支。

此后不到一年间,13万家企业倒闭,1/4人口失业。钢铁工业下降80%,汽车工业下降95%,咆哮停歇。

即便如此,胡佛仍拒绝承认问题严重性。

股灾之初,他宣称“危机在60天内就会结束”,此后则称“国家基本事务依旧建立在良好和繁荣的基础上”。

大批中产开始在城市中流浪,他们把要饭袋称为“胡佛袋”,御寒毯称为“胡佛毯”,那些纸壳窝棚聚集地称为“胡佛村”。

有些人连胡佛村都没法住,只能睡在波士顿广场。清晨起来,广场一地报纸,如同下了一场夜雪。

广场边的街巷内,小童们奔跑,唱着童谣:

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Hoover rang the bell,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02

大萧条仿佛一夜间降临,但警示在数年前便已浮现。

胡佛上台初,美国活跃着大量“信托投资公司”,很多公司投资去向不明,暴雷频繁。

政府出手监管时,已有超过450万美国中产,家庭资产损失近1/3。

这只是当时乱象一个缩影。

过度迷恋纸面上的数字,常会忽视真实的规则;一味追求繁华的表象,就会丢失繁华的根基。

大萧条,就是根基丢失的代价。只是这代价过于沉重,沉重到用几代人陪葬。

整个3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减少70%,国内近1/3人口没收入。这一时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被称为“萧条的一代”。

一战结束后的畅销品,如电烤炉、洗衣机、缝纫机、自行车之类,销量断崖式下跌。昔日美好生活如同遥远的旧梦。

报纸上常见新闻是妈妈打开煤气,带孩子一起自杀,因为想不出第二天食物来源。

压抑的现实催生了影视繁荣。好莱坞诞生于1929年,和大萧条的起点重合。

卓别林成为大萧条时代偶像,他最著名两部喜剧《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都诞生于萧条时代。

当人民渴望喜剧时,常常意味着时代已板起面孔。

不光是喜剧,整个大萧条时代,美国拍出《金刚》、《乱世佳人》和《蝴蝶梦》。迪士尼诞生米老鼠和唐老鸭,米高梅创造了汤姆和杰瑞。

人们宁愿看巨猿在大厦顶咆哮,看猫和老鼠无休止追逃,也不愿看真实的世界。

那个时代没有综艺,歌舞片顶替了位置。观众沉迷奢华的布景,俊男美女的歌唱,片刻的麻醉,也能暂忘社会的真实。

他们无法接受生活的垮塌。

那时的美国,大量邮件标着地址不详,每个人都失去了应有位置。大学毕业生、公务员、教师和企业家混杂在一起,奔波流浪,成为大时代的流民。

中产阶层如自由落体般坠落,《纽约时报》撰文称:

“那些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几个月或一年前在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曾在你所谈的报纸上写过社论。”

比生活落魄更可怕的是信心破碎。

学者李普曼写道: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也不信任了。

美国铜王的女儿陶乐珊,曾经过着公主一样的生活。

大萧条后,她在窝棚中给人做饭,每天要做50份饭菜,即便如此,生活仍持续下滑。

她曾经想写本书,名叫《从三千万到三十分》。

她小时候生日,父亲曾送她一对黄金打造的左轮手枪。

枪上刻着“送给陶乐珊,爸爸,1913年”。那个浮华、傲慢、燥热的年代。

最后,她把枪抵押赌场,换了100美元。

黄金手枪一枪未开,但已谋杀了一个时代。

03

没人料到大萧条会持续十余年。

那些浑浑噩噩被卷入大时代的人们,想不通那些杞人忧天,为何会忽然成真?

最终,漫长又残忍的生活成为最好老师。无数家庭开始了寒冬蛰伏,学习如何度过萧条时代。

男人们的剃须刀片要自己打磨,抽烟改成手卷烟,家里灯泡换成25瓦以省电。孩子们从小就学会捡汽水瓶卖钱,稍大点就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夜面包。

新奇电器无人问津,但冰箱却销量上升,因为可以在商品减价时大量储备食物。

同时期,美国人发明了午餐肉和《读者文摘》。原理相同,买不起肉,就吃混装肉,订不起杂志,就订混合型文摘。

在萧条时代,人们更热爱学习,知识能给他们更多安全感。

最初,人们涌入图书馆是因免费且温暖。后来,人们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力量。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借书人约200万到300万,图书流通增长了近50%。

借书人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人们飞速翻阅,希望找到让时代终结的办法,希望能翻到希望。

在至暗时刻,最珍贵和最稀缺的永远是希望。

1933年3月,接替胡佛的新任总统罗斯福,开始了一场特殊广播。

美国人将其称为炉边谈话。罗斯福在任12年间,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

他声音温和低沉,常以“我的朋友们”开篇,听众们第一次感觉“华盛顿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每次炉边谈话后,白宫总能收到数十万封听众来信。有听众将他的照片贴在收音机上,仿佛总统即家人,陪他们共渡难关。

大萧条在戾气和傲慢中降临,又在谦和和反思中退散。

很多年后,美国人仍念念不忘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得那句话:

唯一让我们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  

大萧条中的中产阶层:如自由落体般坠落 智谷趋势
分享到:
文章评价
大萧条中的中产阶层:如自由落体般坠落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自由落体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