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市场已红海?第四代技术在前 打破上游壁垒是关键(1)
谁先突破上游技术,谁就有机会挑战垄断者的地位,甚至缩短产业链条,重构中下游产业链。
在购买了 128 台 Illumina 测序仪后,华大基因成为了 2010 年全世界最大的测序服务商,但它并没有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反而因为这样的身份陷入窘境。
交易结束后,华大基因成为了 Illumina 最大的客户,占其业务量的 40%。对于卖方 Illumina 来说,现金奶牛诞生了,它立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 4%,测序系统直接成为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 2 倍。
甚至,设备制造商拒绝向华大基因提供基本资料,阻挠其向国家监管部门申请基因测序设备注册审批;同时,与华大基因合作的仪器商,还以各种借口拖延并终止已购设备的维修,并将价格本就偏高的临床使用试剂耗材提价近一倍,让华大基因近 1 亿美元的设备险些陷入瘫痪。
这一切的背后,是基因测序产业链条的不平衡。基因检测产业链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上游是测序仪、试剂、耗材,被 Illumina、Thermo Fisher 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中游提供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的测序服务,下游临床、科研等终端用户。市场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已是红海,而真正的行业命脉是上游市场,这块市场被少数几家垄断。
中下游之所以成为红海,是因为上游技术壁垒太高,中游下游公司主要买 Illumina 的仪器,然后给医院提供服务。基因检测技术是由上游驱动的。上游产品对下游服务类企业成本制约和限制很大。「不把握上游的话,上游公司推出一个新的概念可能颠覆整个市场。」田晖博士说。田博士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也是安序源的创始人。
也正因为如此,上游享有强势的议价权,甚至让中国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华大基因处于劣势地位。在遭受上游仪器商「坐地起价」后,华大基因 2013 年 3 月 18 日宣布以 1.176 亿美元收购上游公司 Complete Genomics。这次收购却并没有让华大基因完全补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短板。
事实上,CG 的技术并不能立即应用于华大基因的检测中。2013 年,业界对 CG 的技术能力就有争议。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认为,CG 不能替代 Illumina,「至少没有看到这样的数据」。广泛流传的比喻则指「CG 与 Illumina 的差距类似于小灵通与 iPhone」。
此外,每年华大基因还要为之付出大笔费用——在被收购前,CG 亏损约 5000 万美元。媒体援引,直到 2015 年初,CG 的测序仪还起不了太大作用,「华大基因在考虑重新买回 Illumina 测序仪」。这些也造成了 2014 年华大基因利润的下降。
几年过去,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局面并没有被颠覆。中国中下游基因测序公司已成红海。以肿瘤检测为例,根据基因检测龙头公司 Illumina 的测算,在基因检测所有应用中,目前针对人类第一大杀手疾病——肿瘤的基因测序将会占比最高,市场需求最大, 可达百亿市场规模。其中,包括外周血的 ctDNA 检测在内的液体活检将是重要方向。
2016 年、2017 年大概有上千家公司在做这个方向,市场瞬间成为红海。然而很多公司没有自己独到的技术,只有一个概念就成立了一个公司,造成了市场过度拥挤。
这只是一小部分,据《财经》杂志报道,截至 2016 年 9 月,共有 32 家精准医疗公司完成融资,其中 A 轮 20 家、B 轮 11 家、C 轮 1 家;共有 9 家公司得到亿元以上的融资。而在 2017 年大概有上千家公司挤进这个市场,但真正挖到金矿的并不多。
即使有类似华大基因这样的龙头公司的努力,上游壁垒始终未被打破。这既是一个困境,又是一个机会——这意味着,谁先突破上游技术,谁就有机会挑战垄断者的地位,甚至缩短产业链条,重构中下游产业链。
这一切的成败在第四代技术上,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