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霸君看“教育+AI”和工具变现
未来教育中老师只占两成,但老师并不会被AI取代。
作者✎ 张乘辅
学霸君从工具类产品“拍照搜题”起步,目前手握“学霸君1对1”和“AI学智慧教育平台”两手好牌。
“工具+服务”是学霸君的变现之道。通过工具类产品带来流量,1对1辅导进一步服务C端用户,收获殷实的现金流。另一产品AI学智慧教育平台则另辟蹊径,切入B端学校为老师赋能,未来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投资人最喜欢的项目类型应该就是这样:当下很殷实,未来很美好。
此外,“AI将取代真人教师”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但学霸君认为: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真人教师,只会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当下“AI+教育”概念过热,技术还未完善,AI的能量远远没有爆发出来。
学霸君合伙人&首席科学家陈锐锋
以下内容为学霸君合伙人&首席科学家陈锐锋口述,经火柴盒(创业黑马旗下教育产业号)整理编辑:
AI不会取代真人教师
现在大家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但我认为,AI并不会使老师的数量减少,而是代替老师解决低效的重复性的劳动,老师则可以提供更精品化的教学,比如从五十人的大班变成二、三十人的小班。
作为一位父亲, 我非常认可真人老师对孩子情感上的引导,这是AI不能替代的。 所以,当我们推广AI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时候,我们会反复强调老师角色的重要性,老师应该用好这个工具,更好地服务学生。
目前AI学智慧教育平台主要实现课前备课、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三大场景。老师可以通过教师端跟教室大屏以及学生端的平板互动。学生在专属作业本上答题,也会通过智能数码笔同步到系统中。在学生课后作业场景中,AI学智慧教育平台可以实现自动批改,还能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智能推送个性化题目,同时记录学生在完成期间的全量的行为数据,比如,看了哪些题,什么时候停顿犹豫,以及做题涂改过程……
AI不会弱化老师的角色,相反,会让老师抽出时间完成机器做不到的事情。当AI技术成熟以后, 老师就能从批改作业、组合试卷、做数据表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扮演战略层面的角色。 比如,设计教学结构,跟学生交流互动、个性化教学等等。
未来老师 需要具备更高的能力,要有预测判断的技能 ,比如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传授给学生。 在未来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占到八成 ,余下的两成再由老师来精炼地讲解。
“教育+AI”的现在和未来
“AI+教育”这个词被炒得很热,但我觉得变成“教育+AI”更好,教育在前,AI在后。 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学霸君定位是一家教育公司,AI作为一种工具或者底层技术而存在。
去年6月,学霸君研发的智能教育机器人与数名高考状元同台PK,解答高考数学试题。其实, 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以深度学习、图文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一系列复杂技术为核心的自动解题系统 ,这里面涉及多种技术:
第一,自然语言处理,也就是把自然语言转化成机器语言。第二,逻辑推理引擎,机器需要从条件一直推理到结论,并把所有的信息穿起来,找出最佳解题路径。第三,符号转换的标准格式,数学题目中有大量的符号需要转化跟外化。
最终Aidam考了134分,丢分的主要原因是系统知识库还没有十分完善,以及系统的识别精确度还需要提高。
这里面提到了知识库,它属于数据库的一类。知识库中最典型的便是题目知识库,学霸君目前已经累积了100亿次搜题数据。 但知识库如果不跟行为关联起来,就比较孤立,所以还需要建立行为库。 学霸君的行为库最开始依靠国内首款拍照搜题软件学霸君APP,每次拍照搜题就是一个行为。之后,我们研发了智能数码笔,进一步收集学生做题的行为数据。同时,我们还通过学霸君1对1系统,来收集老师讲题的行为数据。
前面主要介绍了智能教育机器人和数据库,但现在提到“教育+AI”就不得不提“自适应学习”。通俗来说,自适应学习的逻辑就是学生做错了一道题,机器为他推送相关知识点的题目。
学霸君也在研究自适应学习,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条件反应理论 ,就是让多个人做多道题,从而对题目进行难度画像,对学生进行人物画像。 第二个环节是回归神经网络 ,根据学生的做题历史来预测未来做题的对错情况。 第三个环节是知识图谱 ,就是把知识点前后、上下的关联关系穿成图谱状的结构。 我认为这三个环节中最核心的是条件反应理论 ,因为条件反应理论不仅需要海量的题目数据,还需要海量的行为数据,行为甚至比题目更重要,只有通过行为对题目打标签,才更加精准。
目前来看, “教育+AI”主要有两个问题,主观上的AI过于热,客观上的AI不够热。 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注重AI技术而忽略教育本质,这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另一方面,现阶段AI技术并不完善。目前的AI都是比较狭义的,比如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等等,还没有出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功能的通用型AI。
工具类产品如何变现?
2013年10月,我们发布了国内首款拍照搜题APP——学霸君,然后用户开始翻量增长。2015年,我们推出1对1答疑,用户增长也很迅速。 一次是工具类产品带来了巨大流量,一次是老师介入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用户的突然暴增,对业务的稳定性以及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倒逼着我们通过数据和算法不断调优。此外,用户的需求也促使我们开发了新的业务。截至目前,学霸君的业务线分两条,一条to B,一条to C。B端产品是AI学智慧教育平台,C端产品是学霸君APP和学霸君1对1。
大家会发现学霸君、作业帮、猿题库都是工具类产品起家,但到后面,各自都有了更细分的路径、场景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来完成商业变现。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场景,单纯的工具很难立足。 工具类产品的企业应该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地延伸,衍生出合适的服务,并让工具完成导流或者转化。 如果不延伸的话,这个工具迟早会被另一个工具所替代。
火柴盒注:陈锐锋,学霸君合伙人&首席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具有自动化和运筹学的理论基础,以及金融IT解决方案的实践经验。2013年入职学霸君,担任技术研究负责人职务,组建智能计算团队,主攻文字识别、图像算法和数据挖掘方向。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创同时适应自然场景、复杂版式图像拍照识别引擎,为搜题及1V1实时答疑业务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将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挖掘技术引入产品,实现高效而智能化的知识导航。
*本文由火柴盒原创,作者张乘辅(微信:18710037601),审核韦龑。如需转载或寻求报道,可联系作者及火柴盒(ID:huochaihejiaoyu)。
关注“火柴盒”与我们发生连接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火柴盒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