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U12+ 深度体验:是 HTC 不明白,还是这世界变太快?
U12+ 的发布为 HTC 并不算顺利的 2018 年上半年作了收尾。在 2018 年已经过去的半年时间内,HTC 只发布了 5 款 手机 产品,除了 U11+ 的低配版本 U11 Eyes 和几乎不为人所知的低端机型 Desire 10 / Desire 10+,可能就只剩下 U12+ 这一款机型可以拿上台面来体验。然而,在今年 2 月,HTC 已经宣布将智能手机部门和 VR 部门合并,再联想到去年 9 月 HTC 将 Pixel 部门和部分工程团队出售给 Google,今后我们是否还会有 HTC 旗舰智能手机的体验文可能都是个疑问。
好了,感慨完毕,让我们开动吧!
这台 2018 年的年度旗舰,屏幕上下边框依旧显眼
难不成 Pixel 3 也会有更厚的额头和下巴了?
这是 2 月份 Google 收购 HTC 的 Pixel 部门时一条新闻下的辛辣评论。然而就目前的爆料信息来看,Google 将于今年秋季推出的两款 Pixel 机型中,至少 Pixel 3 Plus 会用上刘海屏,可是先于 6 月份发布的 HTC U12+ 上,上下屏幕边框依然让人侧目。
没错,即使是已经到了 2018 年中,即使是异形屏和非异形屏的「最强全面屏」争论看起来已经盖棺定论,然而 HTC 的年度旗舰依然保留了相对较厚的上下屏幕边框。之所以保留如此宽的额头下巴,除了为了容纳前置双摄像头和听筒 / 麦克风 / 传感器,BoomSound 也是 HTC 绕不开的最大的一个坎。
HTC 有保留「额头」「下巴」的硬件层面的理由,但是对于已经不满足于 18:5 的屏幕比例的用户来说,全面屏显然意味着更多 —— 比如更沉浸的屏幕体验和更大的单手触控区域。而在 U12+ 上,显然这两点都难以实现。因为使用热区主要集中在屏幕中下段,U12+ 的下边框对屏幕体验的干扰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在其他机型的普及下已经习惯了「窄下巴」之后,我在视区触及屏幕下边框时,很容易下意识地对如此厚的边框产生排斥感。
怎么吐槽额头下巴都不为过,毕竟,U12+ 搭载的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块 LCD 屏幕
其实,如果不考虑海宽的屏幕上下边框,U12+ 的这块屏幕的槽点并不多 —— 它的左右边框压缩得极窄,而且,这块 6 英寸的 LCD 屏幕支持 HDR10 和 DCI-P3 宽色域显示。
在色彩显示方面,HTC 调教出来的 6 代 Super LCD 屏幕在色彩方面几乎是完全超越了 iPhone 8,U12+ 的色彩更讨眼球,色彩过渡自然,相比之下 iPhone 8 整体画面显得比较「素」。而即使是对比以色彩见长的 Super AMOLED 材质屏幕,U12+ 在色彩显示方面也完全不落下风,甚至色彩反倒更艳,和 iPhone X 和其他 Super AMOLED 屏幕材质的旗舰机型对比,在亮色场景下 U12+ 的饱和度更高(对比下 iPhone X 色彩偏灰),复杂的暗色场景下 U12+ 能够完全把色彩拉开和展现出来;U12+ 在冷色调场景下的感染力更强,在暖色调场景下 Super AMOLED 屏幕稍占优势。
▲ 左为 HTC U12+,右为 iPhone X(均为最大亮度)
如果让我评价,这是一块更 AMOLED 的 LCD 屏幕。
不过最高亮度偏低可能是 U12+ 的一个软肋,在高亮度下,Super AMOLED 材质屏幕的高对比度的特性就可以显著地展现出来,屏幕显示效果整体给人一种更通透的感觉,能够清晰地呈现画面的细节,在一些图片场景如反光的玻璃幕墙或者俯拍海浪,iPhone X 就可以清晰展示玻璃幕墙和天空的际线、海浪的层次感,而这一点是 U12+ 所力有不逮的。
▲ 左为 HTC U12+,右为 iPhone X(均为最大亮度)
HTC U12+ 的 6 英寸屏幕的分辨率为 2K 级别的 2880 × 1440,长宽比为 18:9,如果以 iPhone 8 为之前 LCD 屏幕的标杆,那么它真的可以算是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一块 LCD 屏幕了。
ChinaSense 9.0,依旧只走过场不走心
HTC 可能没意识到的是,这么一块优秀的屏幕既可以带来出众的显示效果,也可以无限放大 ChinaSense 的粗糙 —— 毫无疑问,HTC U12+ 的 UI 是让人失望的。
再见施莱克,你连我的后轮都看不到了。
这个环法经典解说镜头,用作这篇 HTC 体验文的画外音也并不为过。在以 MIUI / Smartisan / Flyme 为代表的国产 ROM 面前,U12+ 搭载的 ChinaSense 9.0 看起来就像是辆满身锈迹的老爷车。即使是无法为迎合中国用户重绘 APP 图标,但是我认为至少 HTC 是可以把原生应用的图标设计得更精致一些的 —— 但是从 GSMArena 数据库查询,ChinaSense 这套原生图标至少可以追溯到搭载 Android 4.0 的 HTC One S,而今年晚些时候 U12+ 怕是可以升级到 Android P 了。
ChinaSense 9.0 基于 Android 8.0 定制,可能是疏于修缮,ChinaSense 9.0 依旧频繁出现 Sense 风格和 Android 原生风格杂糅的情况。比如,HTC U12+ 大部分原生应用使用的是 Sense 风格的设计,但是诸如设置、通知中心和少部分原生应用又同时出现了 Android 原生的设计风格。
当然,ChinaSense 最让人失望的还是配上了虚拟导航栏。在聊起虚拟导航栏之前,我们先看两张对比图:
▲ HTC 官方已经公开了 U12+ 内核源码,也许今后 U12+ 也可以完全隐藏掉导航栏
考虑到可以比拟 P20 的下边框宽度,其实 U12+ 是有足够的空间复刻 U11 的 HOME 键 + 实体键的设计,然而现实却是这款 HTC 年度旗舰机型既没有手势操作,也没有 HOME 键,只塞给了用户一套可自动隐藏的虚拟导航栏和两瓶毒药 —— 自动隐藏导航栏,增加屏幕显示区域,但也增加操作成本(隐藏导航栏之后原本一次点按可以完成的操作需要分解为先上划调出导航栏再加点按两步操作才能完成);不自动隐藏导航栏,降低操作成本,但是也降低屏幕利用率。
从屏幕空间利用、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和用户体验优化的角度来说,虚拟导航键甚至实体 HOME 键的消失是必然的,也正是如此,对于已经被普及手势操作的国内用户而言,在习惯手势操作之后再回退到点按式的虚拟导航栏会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体验倒退。这一点和刘海屏完全不同,手势操作的体验几乎是不可逆的、不存在个人喜好的争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至少在国内市场,虚拟导航栏可能会对 U12+ 的口碑造成更大的伤害。
HTC 在最近刚刚宣布公开 U12+ 的内核源码,这意味着 HTC 希望引入第三方开发者修改或者优化 ROM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HTC 内部可能对 ChinaSense 也难言满意。
作为全球首款无实体按键手机,U12+ 在创新之外还需要继续优化体验
U12+ 可以算作是首款无实体按键的智能手机。在 U12+ 上,HTC 尝试将电源键和音量键也「Edge Sense 化」,将机械按键替换为了类似 iPhone 7 的 HOME 键式的压感实体按键。和 Edge Sense 的工作原理相同,这三枚力反馈压感按键也是通过内置的压敏模块识别握压动作和力度作出相应的操作,同时通过内置的纵向线性马达模拟真实的按键反馈。
U12+ 搭载的 Edge Sense 则升级为支持三种握压手势的 2.0 版本,开始支持双击动作和长 / 短握压。Edge Sense 可以定义双击手势的通用动作,以及长 / 短握压的通用动作和应用内动作。在 U12+ 上,HTC 提供了 Edge Launcher、启动程序、开启功能、截图、返回等丰富的通用动作供用户定义。
而在程序内,Edge Sense 同时支持长握压和短握压动作的分别定义。和通用动作已经预设动作不同,Edge Sense 是通过简单的映射屏幕触摸来实现动作的个性化定义。比如,如果将短握压定义为触摸 Shazam 的识别按钮,那么在 Shazam 内短握压就会触发 Shazam 识别按钮所在屏幕区域的触屏动作,Shazam 就会开始识别音乐 —— 其实它只是把 APP 适配的工作交给了用户而已。
全球首创无实体按键、触屏 / 语音 / 按键之外新的操控方式、支持所有 APP,U12+ 的力反馈压感按键和 Edge Sense 看起来亮点十足,但是我依然认为 HTC U12+ 搭载的压感实体按键和 Edge Sense 2.0 是一个噱头大于体验的轻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体验比较差
电源 / 音量按键和 Edge Sense 需要比较大的压感才能识别按压和握压动作,但是显而易见,HTC U12+ 实打实的铝合金边框用力握压时体验并不舒适
在电源和音量键的挤压下,右边框预留的 Edge Sense 握压区域过窄。因为握压时需要发力,所以 U12+ 的右侧边框的按键和握压区域很容易出现误触的情形(实际上 Edge Sense 的识别率难以恭维,同时还存在偶尔抽风、沾汗之后无法识别的情况)。以我的手部大小和手指长度(男士,手掌尺寸适中),我更希望电源和音量键上移一个档位,而不是挤压 Edge Sense 的空间
实际效率并不高
Edge Sense 在 APP 内以触摸映射的方式操作确定了它只有在简单的 APP 内才能有明显的可用性,比如 Shadowsocks,日常使用只需要点触启动 / 断连按钮 —— 而如果是在多层逻辑的 APP 中,不说高频次短握压、长握压 Edge Sense 手会多累,单单是屏外握压 + 屏内触摸来回切换的操作方式,都有劝退你的足够的理由。
我觉得 U12+ 搭载的这套力反馈压感按键和 Edge Sense 仅有的足够打动我的两个理由是 Edge Launcher 和握持智能旋转。Edge Launcher 这种侧边 Dock 栏很适合单手操控,在某些场景下它的交互体验更好。
握持智能旋转则是 Edge Sense 会在识别握持姿势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停用屏幕旋转功能,这一功能对于经常会在床上或者沙发上侧躺看文章的我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功能。
DxOMark 最强双摄,镜头排列的设计其实可以更用心一些
HTC U12+ 采用的是前后双摄的配置,这一对双摄组合的拍照效果非常惊艳,不过本文并不会涉及拍照体验方面的内容,之后尾巴会单独准备一篇关于这款 DxOMark 迄今为止评分最高的后置双摄智能手机的拍照体验文章。
尽管拍照效果惊艳,不过单从外观看让人略感失望的是,U12+ 这一对前后双摄镜头的违和感比较强。HTC U12+ 纯黑的前面板有着很足的一体感,而两颗并排的、硕大的前置摄像头瞬间就能破坏整体观感。在亮屏状态下,这一对前置摄像头很容易干扰到屏幕,而熄屏状态下,不开玩笑的讲,我都是靠着这两颗硕大的摄像头辨认出没有 HOME 键的 HTC U12+ 的屏幕上下的。
其实,如果内部设计允许的话,对前置镜头稍作隐藏处理并采用类似 Sony Xperia XA2 Ultra 的对称设计对 U12+ 而言可能是更恰当的选择。
在背面,HTC U12+ 的后置双摄也是不常见的居中水平排列,这一对摄像头和下方的双色闪光灯、指纹识别器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虽然水平排列的摄像头可以和指纹识别模块拉开距离,避免识别指纹的时候摄像头被沾染,但是 U12+ 的面部解锁效率本身已经非常高,所以背部指纹的使用频次相对较低,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如果 U12+ 采用居中竖排的设计可能会是更完美的选择。
▲ 居中竖排和居中横排的对比草图
整体偏厚,但背部玻璃面板手感不错
HTC U12+ 的后置双摄模块下方,是它的指纹识别模块。在 6 英寸级别的指纹识别后置的智能手机中,U12+ 的指纹识别模块的位置可能是最适合我的手指长度的(指长适中),在正常的单手握持姿势下,不用向上够食指就可以轻松触到指纹识别,而其他机型可能需要向上握持食指才能够到指纹识别模块。
其实不只是指纹识别模块高度合理,HTC U12+ 整体的握持感也比较出色。由于采用了四边曲面的弧形背面设计,这部 6 英寸的非全面屏手机很贴合手掌和手指,长时间单手握持不会太硌手。对于一部厚度仅次于 Find X 的旗舰手机而言,在如此臃肿的机身上实现还算不错的握持感,还是非常考验 HTC 的硬件设计功底的。
U12+ 应该是为 BoomSound 预留出组件空间和共鸣腔导致机身整体偏厚,上一代搭载 BoomSound 的 U11+ 厚度也达到了 8.5mm
在 U12+ 上,HTC 继续尝试使用透视玻璃后壳。不过相比于前代 U11+,U12+ 的透视效果比较内敛,只是将摄像头和指纹识别模块附近的区域渐变透视出来,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透视效果的。就我个人感觉来说,U12+ 的透视背部玻璃面板有一定的可玩性,但是并没有过于酷炫的效果。不过因为透视蓝和另外两款配色陶瓷黑、烈焰红的售价相同,所以如果购买的话我会更倾向于透视版蓝色 HTC U12+ 。
虽然背部面板采用的是玻璃材质,但是 U12+ 并不支持无线充电,这是硬件功能方面最大的遗憾。它的背部玻璃面板也存在其他机型中易发的玻璃面板刮花的情况,不过以我粗放使用、轻微刮花的情况来看,应该不会有太严重的刮花风险。
对标主流旗舰的硬件配置,足够令人满意
UI 界面和系统的槽点很多,但是如果说回硬件配置,作为老牌豪门的最新旗舰,不管是硬性参数(骁龙 845 处理器、6GB + 128GB 存储配置)抑或是细节功能(语音助手、NFC、双卡双待、熄屏显示、防水防尘,国行版还支持 CDMA 3G 网络)HTC U12+ 都无可指摘。
在看齐主流的配置的加持下,HTC U12+ 有着很不错的性能表现,应用加载、任务处理的速度非常快,对比同为骁龙 845 平台的 vivo NEX 旗舰版(8GB),U12+ 的应用处理流畅度可不只是肉眼可见的领先(几乎可以用完爆来形容)。在 游戏 体验方面,以《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刺激战场》为例,即使 HTC 官方没有和腾讯合作针对这两款游戏进行优化,但是两款游戏的体验依然非常优秀,《绝地求生》运行很流畅,几乎从未遇到可感知的卡帧情况,而《王者荣耀》在高帧率模式下可以保持至少 54FPS 以上的帧率输出(vivo NEX 与腾讯之间合作优化,帧率稍高,体验有可感知的差距),不过偶尔会出现瞬时闪屏随后操作失控的 BUG,原因未知。
HTC U12+ 支持应用锁屏休眠的云端省电模式,能够设置单个应用熄屏之后的是否休眠。在开启智能休眠之后,U12+ 可以有效控制应用的电量消耗。HTC U12+ 的电池容量为 3500mAh,属于 Android 旗舰的主流电池容量区间,在大量日常应用 + 重度游戏(《王者荣耀》+《绝地求生》日均游戏时间一小时左右)的使用强度下,HTC U12+ 基本上可以满足 24 小时的使用。
谈谈 BoomSound:为音效牺牲了机身整体厚度和窄边框
在对标主流的配置和全面的细节功能外,支持杜比音效的 BoomSound 可能会是 HTC U12+ 的一个差异化的吸引点。和上代产品 U11+ 一样,搭载 BoomSound 的 U12+ 也是将机身整体作为放音腔体实现更好的外放音效,所以和其他手机外放音乐几乎不震动不同,HTC U12+ 在调到最大音量时,整体机身尤其是手机中段的震颤很明显。
显而易见的是,U12+ 和其他旗舰手机对比音效有明显的提升,低音下沉深度足够,即使调到最大音量也可以和中高音区分开,而其他机型在调到最大音量之后低中高音基本上已经混在一起了。不过,搭载 BoomSound 显然并不意味着 U12+ 的外放效果可以达到和蓝牙音箱一战的程度,即使是和不以音效和音质见长的 Philips Shoqbox Mini 相比,手机和音箱之间音效的鸿沟依然显而易见。
BoomSound 之外,U12+ 还附送了支持主动降噪的 USonic 智能声纳耳机。在初次使用时,USonic 会对耳道进行声纳扫描,HTC 的官方称是针对用户的耳蜗构造调整音效,为用户量身设计音效的输出。就实际体验而言,这对 USonic 入耳式耳机的音效很不错,不过主动降噪的强度比较弱,更多的感觉是用音效 / 音量层面的变化来掩盖噪音。
为了实现更好的音效,在 BoomSound 和 USonic 上 HTC 不可谓不用心。BoomSound 系统并非只是软件集成,而是一整套庞大的组件。U12+ 的机身整体偏厚应该是和为 BoomSound 预留组件和共鸣腔空间有关,不仅如此,按照多年前 iFixit 拆解 HTC M9(自 M9 之后 iFixit 再未拆解 HTC 手机产品)时给出的 BoomSound 结构图,U12+ 的额头和下巴偏长同样应该归罪于 BoomSound。
▲ ifixit 拆解 M9 的 BoomSound 组件
HTC 在 BoomSound 上的坚持是否得当?这个争论在 2014 年 M8 发布时就几乎已经有了一边倒的定论。2014 年时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才刚发布,而如今 iPhone 已经进化到 iPhone X,HTC 却依然是原来的那个 HTC。
智能手机?其实 U12+ 瞄准的是未来的 VR 世界
在我看来,HTC U12+ 是一部不错的硬件产品。糟糕的 ChinaSense 确实是减分项,但体现一家「上古」豪门的底蕴的是,出色的硬件做工、强大的拍摄能力、对标主流的硬件配置,虽然细节依然谈不上完美,不过除了 ChinaSense 这个大槽点,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几近出局的 HTC 交出的年度旗舰依然不掉面儿。
然而,在我们以审视智能手机的眼光审视 U12+ 的同时,在 HTC 的整体定位中,这部 HTC 年度旗舰智能手机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角色 —— 它不仅仅是一部智能手机,更是 HTC 从智能手机全面转向 VR 的问路石。
其实从 HTC 的国内发布会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在今年 2 月份,HTC 已经合并 VR 部门和智能手机部门,在 HTC 为 U12+ 举办的发布会上,Vive Focus 完全取代了 U12+ 成为发布会的主角。而近日 HTC 官网内容更新之后,在 HTC U12+ 产品介绍的最醒目的区域已经增加了 U12+ 和 Vive Focus 联动功能的介绍。
在与 U12+ 配对之后,Vive Focus 目前可以实现以下三种联动:
接听电话 / 接收短信,同步第三方应用通知
将 U12+ 投屏至 Vive Focus
将 U12+ 作为感应配件用作 VR 娱乐配件
在 All in VR 之后,U12+ 可能是 HTC 对待智能手机业务态度转变的分水岭 —— 在 U12+ 之前,HTC 依然视智能手机业务为主要业务;而在 U12+ 之后,智能手机业务可能将成为 HTC 主营 VR 业务之外的辅助业务。这一转变如果从两方面来解读,HTC 可能既不会将智能手机业务快速「安乐死」,但是也没有太大的可能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智能手机研发。
HTC 内部对 U12+ 的定位在手机本身的矛盾中能够得到印证。U12+ 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不思进取的 UI 交互、不合时宜的屏幕上下边框搭配的却是对标主流的硬件配置、无出其右的屏幕显示和惊艳无比的拍照效果,Edge Sense 则可以反映 HTC 在底蕴之外依稀还有创新能力。然而,HTC 已经无所谓了。
可能对于见证 HTC 从巅峰滑落的用户而言,相比于「凉透透」,「不甘心」才是最残酷结局。
【来源:数字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