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旺季,100offer 为何要拒绝90%的公司?
对于一个工作3年以上的资深 互联网 人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求职体验?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做了一些在外人看来不太理解的事,比如:拒绝90%的企业提交的签约申请。
「一个找工作的平台,难道不是入驻的企业越多,帮我找到工作的几率越高吗?」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我们根据2年以来的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的后台数据发现:对于一个工作3年以上的资深互联网人来说,机会在质不在量。不缺工作机会的人,只需要被10个以内自己感兴趣的机会”选中"就行。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要从互联网人使用不同招聘渠道找工作的求职体验说起。
过去,工作3年以上的互联网人是如何找工作的?
跳槽是一件低频事件。过去,互联网人换工作基本1.5年一跳,随着工作年限和资历的增长,他们跳槽的频率呈递减趋势。
通过过去和用户的频繁接触,我们发现优秀互联网人换工作的渠道优先级是:内推>猎头>招聘网站。
如果你是一个在 BAT 工作三年以上的工程师,且自身的人脉够广,跳槽时,相比招聘网站,一定会首选私密性更高的朋友内推。因为内推可以通过朋友了解到该职位的具体要求和匹配度。然而局限在于,内推的机会数量,完全取决于你的人脉广度。
就像正在运营技术公众号的安卓工程师鸿洋所说:「内推比较精准,可精确到部门和职位。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圈子的话,就需要一个渠道去帮他做这些事情。毕竟大部分技术人在圈子里还是不活跃的。」
此外,有着 BAT 背景的候选人向来是企业争抢的对象,被猎头围绕在所难免。虽然猎头往往能推荐一些更高端的职位,但相比于「不想换工作时被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位打扰」,他们更希望「想换工作时能收到猎头推荐的靠谱职位」。
常见的情况却是:每个猎头手上就那么几个职位,当你对猎头推荐的职位并不感冒时,他们还是会孜孜不倦地试图说服你接受。这是因为每个猎头都为固定的企业服务,他们在推荐职位时难免会偏向企业方。
正是因为通过内推和猎头找工作有一定局限性,过去,我们接触过的那些工作3年以上的候选人才会在前两种方式都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尝试招聘网站。
然而,「传统的招聘网站上广告太多,大部分职位比较低端,给人一种乱糟糟的集市感。」某位在腾讯工作的产品候选人告诉我们,相比之下她更倾向于使用垂直类招聘网站和 社交 类招聘网站。
这些网站有更加垂直化的职位信息和明确的薪资范围,在上面可以搜索到更多机会。但近年来,随着这些平台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也越发难以管控,在上面找到合适机会的效率正在不断降低。
例如「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公司和职位,最后却由于职位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或企业根本没有招聘需求而白费功夫。」
领英在去年发布的《2016中国人才趋势报告》中指出,求职者跳槽时最大的拦路石是「不清楚职位的实际要求(例如:职位描述含糊不清)」。
关于这一点,一位近期正在使用 100offer 找工作的移动端工程师表示赞同。在传统招聘网站找工作时,经常会出现投递了一家公司的高端开发岗位,去面试后才发现对方需要的是中端开发人员的尴尬情况。「这一点从公司发布的岗位描述里根本看不出来,去参加面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这位求职者说。
所以,成立之初,我们曾问自己:换工作时,候选人真的需要那么多公司吗?
100offer 为何要帮你筛选优质公司?
为了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曾向1000名 100offer 的注册用户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在问题「你认为一款找工作的产品什么最重要」中,超过一半的用户选择了「高效,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好工作」这一选项。
这句话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关键词:「短」和「好」。对于优秀的候选人来说,多短的时间可以称之为「短」?多好的工作才叫「好」呢?
为此我们曾做过市场调研,发现优秀的候选人一般在两周左右的时间内可以拿到满意的offer,而处理面试邀请、参加面试一般会在第一周内发生,剩下一周左右的时间基本用于等待反馈和 offer 选择。
( 100offer 上的用户从接受面邀到参加面试的时间差在不断缩短)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薪资和平台是不缺工作机会的候选人换工作时常挑剔的两大因素,因此大厂、大平台和知名、成长型 创业 公司的工作机会往往更受他们青睐。
因此,我们决定采取一种"反传统"的方式帮助互联网人找到好工作:
一方面,通过对平台上的企业进行审核,严选出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以满足「机会好」;
另一方面,将求职者的简历在一周的时间内集中展示给企业,让企业主动对中意的候选人发送面邀,以满足「时间短」。
这样求职者只需填写一份简历就能收到符合预期的优质面邀,节省了前期筛选企业的时间成本,从而提升找工作的整体效率。
过去,候选人找工作的过程之所以低效,是因为最优秀的互联网人和最好的企业常常淹没在鱼龙混杂的招聘市场中,找不到彼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混乱的招聘市场中创建一个圈子,将最优秀的企业和人才吸引进来,为他们创造相遇的机会。
而有了圈子,才会有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100offer 如何帮你筛选优质公司?
前面提到了严选优质公司,但每个人对优秀公司的定义不尽相同。那么我们究竟是以怎样的标准筛选公司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市场上不同规模的互联网公司的构成情况。
可以看出,互联网公司如今的市场构成是:A 轮以下的创业公司占主流,已经超过了整体数量的80%。C 轮以后的创业公司数量却十分稀少。
同理,在 100offer 提交申请的企业也依照此结构组成。
但这种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极度不均衡的现象其实并不正常。
目前市场上 A 轮和天使轮创业公司之所以如此泛滥,是前几年「全民创业」热潮褪去后留下的「时代泡沫」。随着近几年资本回归理性,不少「泡沫」纷纷破碎,大批靠 投资 人烧钱存活的创业公司接连倒闭,那些在泡沫破裂前在创业公司领着丰厚薪资的候选人瞬间又跌回了起点。
这种现象其实是极其不健康的。对于一个优秀的互联网人来说,一次错误的职业选择可能会使你几年后的职业发展都偏离方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我们平台发生,我们为申请注册使用 100offer 的公司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审核标准。
(100offer 的企业审核标准)
每周,平均有200家企业在我们平台提交注册申请,而我们的审核通过率仅为10%。其中最常见的两大拒绝理由是:招聘需求量过小和公司属于非互联网行业。这两条标准帮求职者筛选掉了大部分非互联网行业和没有实际招聘需求的公司。
目前,平台上的面邀接受率已经能够维持在稳定状态,平均在40%~50%之间,这保证了用户在我们平台收到的每一封面试邀请,都有质量保证。
企业审核,100offer 走过哪些弯路?
虽然我们已有一套明确的审核标准,但企业审核并非一帆风顺。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候选人真正需要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曾走过几段弯路。
创立之初,任何企业都可以注册使用 100offer ,因此每个候选人收到的面试邀请平均能达到20-30封左右,其中最多的甚至可以收到近百封。
后来我们注意到,这种无审核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候选人并没有时间逐一查看每家公司的面试邀请,因此很多面邀都处于已读未处理或未读状态。且大多数面邀,由于职位或公司不匹配,被他们选择了拒绝。
(2014年,某位2年经验的 Java 工程师在 100offer 上的面邀处理情况)
因此我们意识到:找工作的人在短期内可以处理的面试邀请量是极其有限的。大部分人在简历上架展示的前2-3天内收到的面邀量,就足以让他那一周的面试安排变得饱和。这时如果还在源源不断地收到面试邀请,对求职者来说,反而是一种打扰。
所以2015年中旬,我们开始对申请使用 100offer 的企业进行初审:只有已经拿到融资的 A 轮以上互联网创业公司才能在平台上给求职者发送面试邀请。
这次改进,成功将平台上求职者的面试邀请量控制在了人均10-15封左右,面试邀请的已读率也有了质的提升。但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发现了另一现象:虽然面邀处理率变高了,面邀接受率却不高。
(2015年,某位3年工作经验的安卓工程师在 100offer 上的面邀情况)
我们再次意识到:「现在通过审核的企业里,仍有很多企业对我们的候选人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因此去年年底,我们将审核标准调整为:1.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大平台 2.知名的明星创业公司。
在此后不断摸索、测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清晰了什么样的机会对资深互联网人来说才是更好的,并总结出了以下几条规律:
1.面试邀请并不是越多越好,每个候选人可处理的面试邀请量一般在15—30封以内。
2.对于不缺工作机会的人来说,有效面邀通常是一种类型:大公司/大平台或有一定知名度的,成长型创业公司
3.对于工作2年以上的互联网人来说,10个他不感兴趣的烂机会,不如1个适合他的好机会。
以上这些,就是两年以来,我们通过不断试错总结出的经验。当然企业审核不是万能的,这些标准,也许能满足大部分优秀候选人的需求,却不适合所有人。
比如,如果你想加入一家 A 轮以下的初创公司,可能在我们平台会难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关于这些,我们正在想办法克服,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企业审核。如果你有任何建议,欢迎随时留言告诉我们,助力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未来,100offer 还想为你提供更好的体验
从第一位候选人通过我们成功入职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相信,优秀的互联网人值得享受更好的求职体验。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款找工作的产品,不仅能帮你提前筛选好世界上的所有优质机会,还能让这些机会主动向你抛出橄榄枝,让你在其中任意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前往面谈,并在短时间内收获结果。将是怎样一番体验?
这也许是你理想中的求职场景,同时也是我们的愿景。
虽然听上去过于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为了让更多最好的人才遇见更好的机会,我们已经在过去帮2000+候选人过滤掉了15916家公司,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