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岁的唯品会:成于特卖、困于特卖
过去二十多年,电商行业经历了多轮大乱斗和洗牌,黯然离场的选手已然成为历史,如今还剩下的则逐渐被阿里、京东们的光环所遮盖。
唯品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不常被提起,但其实活得还算不错。
作为 " 特卖电商第一股 ",唯品会一直在 " 小而美 " 的舒适区发展,营收、用户规模等数据虽然无法与巨头们相提并论,却依然能在众多同类选手败退离场时,保持连续多个季度盈利的状态。
然而过分专注于某一细分赛道就意味着抗风险能力低,更容易受到外界竞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直播、种草等新型引流和购物方式盛行后,唯品会的舒适圈出现裂痕。
从去年开始,唯品会的经营状况便逐渐进入疲软期。
23 日公布的财报也显示,唯品会的增长不复往日的风光,订单数量、GMV 和活跃用户数的同比增幅已连续多月下滑,并在第四季度由增长转为下降。
14 岁的唯品会,需要破解一座围城。
舒适圈中的唯品会
一般来说,品牌的对外形象如何与其背后创始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相较于阿里的 马云 、京东的刘强东,唯品会的创始人沈亚就显得低调许多,鲜少接受采访或公开讲话。即便在被外界称为 " 马云最想见的电商人 " 时,也同样的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
作为浙江温州人,沈亚继承了祖辈们的经商天赋,对 商业 风口的把握十分精准,在看到法国奢侈品限时折扣网 Vente privee 的模式后,沈亚便决定为国人带来类似的大牌 " 特卖 " 服务。
2008 年,唯品会在广州成立,网站也在同年上线。
彼时正席卷全球的 金融 危机成为了证明唯品会特卖模式可行性的一大契机," 限时 + 折扣 " 的打法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在那个特殊时期,更是可以为囊中羞涩的用户提供折扣力度大的大牌商品,和帮助在危机中销售无路的品牌清理尾货和库存。
在那之后,唯品会的团队人数、规模和营收都逐渐增加,2012 年登陆美股市场时,其注册用户数达 1210 万人,国内外合作品牌超 1900 个。
就算此后天猫、京东逐渐崛起,唯品会依旧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牢牢守住 " 电商第三极 " 的称号。
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网络零售 B2C 市场季度监测报告 2021 年第 4 季度》显示,天猫、京东两大巨头占据逾九成的交易份额,唯品会排在第三,将苏宁易购、小米有品等甩在身后。
除此之外,唯品会身上还有一个显眼的光环——盈利能力强大。
登陆美股不到一年,唯品会便将 " 流血上市 + 破发 " 的情节改写为了 " 扭亏为盈 + 股价大涨 ", 成为垂直电商中第一家盈利的公司 。
特卖模式天然自带盈利性,且唯品会的主要销售品类为利润率较高的服饰穿戴类。财报显示,唯品会去年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率为 5.4%,同为自营模式的京东经营利润率则仅为 1.2%。
在发展初期,沈亚与其团队其实做出了与刘强东相同的选择——自建仓储和物流体系。品骏快递由此诞生,据悉在巅峰时期,唯品会 95% 以上的配送订单都是由品骏快递派发的。
而从京东成立十余年才实现盈利便可看出,自建物流的投入和成本之高,品骏快递的营业收入持续增加,唯品会的运营成本和履约费用也居高不下。
这时的唯品会没有再像京东那样 " 死扛 ",而是 及时止损 , 于 2019 年终止了品骏快递的快递业务 , 转身牵手顺丰 。第二年,唯品会的经营费用率便显著下降,为持续盈利提供了基础。
且与其他热衷向市场砸钱的平台不同,唯品会多年来的 营销 费用长期保持在营收的 10% 以下。
毛利率高 + 成本低 + 垂直电商的组合,让唯品会一直处于盈利的舒适圈独自美丽。
但随着电商巨头们不断将触手伸向细分市场,拉新成本走高,层出不穷的新型购物方式争夺用户,唯品会的舒适圈已然不再舒适。
唯品会的围城
" 温水煮青蛙 " 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如果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跳出来,但如果将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很难察觉到危险正接近自己,最后将惨死于沸水中。
唯品会现在的处境与这只青蛙有点像,虽然还不至于 " 惨死 ",但在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正处于走向泥潭的道路中。
其实在 2018 年之前,唯品会就已经有了一些危机意识,进行了不少创新性尝试,例如大举扩张产品品类、试水 社交 电商、加码金融布局等,曾陆续推出唯品仓、云品仓、唯品花等平台和产品。
然而最终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反而让平台定位陷入混乱,用户增长一度停滞。腾讯和京东两大巨头的入场也没能拯救唯品会的危机,后者营收增速连续多个季度下滑,股价毫无回升势头。
2018 年下半年, 10 岁的 唯品会重新开始调整打法 , 再次回到 " 专注特卖 " 的策略中 。 除了加大对线下渠道的布局,唯品会近几年在运营模式上的大动作很少,更多是在提高留存率和复购率上下功夫。
例如主推首页的 " 唯品快抢 " 和 "X 折疯抢 " 频道,减少各类满减、优惠券等复杂烧脑的玩法,帮助用户更直观、清晰的了解到商品折扣,以改善消费体验。
以上的举措是有效的,2020 年第一季度, 唯品会的用户留存率环比前一年第四季度增长 3 . 6%, 复购订单占比也有所提高 ,考虑到第四季度本就是电商销售旺季,两项数据呈增长态势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但仅从原有用户入手真的够吗?
与唯品会内部的 " 岁月静好 "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商行业的大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整个电商市场流量见顶,用户争夺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深谙这一点的唯品会去年开始就增加了营销费用,先后赞助多个大火的综艺节目或电视剧,近一年多来的季度营销费用均在 10 亿元以上,远高于前一年仅为个位数的费用。
然而投入和收获并未成正比,唯品会季度活跃用户数远没有爆发性增幅, 去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用户数 甚至 出现环比下降 , 四季度活跃用户数仍在 5000 万以内 , 低于前一年的同期水平 。
第二,电商巨头不断切入细分赛道。例如,原本主打 3C 数码、电器的京东已经与 LV、宝格丽和 DIOR 等多个大牌达成合作;并入阿里后的考拉海购近日也上线奢侈品频道,合作品牌超 200 个,前者有已经打响声量的自营模式,后者有多年来积累的自营自采资源优势,或将对唯品会平台形成分流。
第三,直播、种草等新型购物方式的兴起和盛行改变了大部分年轻人的购物方式,也为品牌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品牌来说,唯品会早期的作用是帮助清理尾货和库存,但现在不少品牌都搭建了自播间,可以 7X24 小时的销售自家商品,且省去第三方平台的介入后,品牌有了更大降价空间," 特卖 " 模式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对于消费者来说,生动、具有趣味性的直播、种草带货方式也更加吸引人,淘宝、京东在这一方面均有所布局,例如淘宝的 " 逛逛 "、" 友啥 "。
唯品会追赶这些潮流的动作却少之又少。据报道,2020 年 6 月,唯品会才开始上线直播功能,而当时,淘宝直播和抖音、快手的直播业务体系已接近成熟,姗姗来迟的唯品会已经难改掉队的命运。
据观察, 目前唯品会平台上的直播间观看人数大部分均在 5 万以内 , 部分品牌甚至只有几百人 , 与抖音 、 淘宝的 热度 差距明显 。
结语
聚美优品、尚品网、寺库 ...... 太多垂直类电商平台倒在了巨头博弈的战场上,成为陪跑角色。唯品会能保持盈利状态至今日属实不易,且已经拥有一批粘性大、复购率高的忠实用户。
但一项项不如从前的财报数据正给唯品会敲响警钟,在新的大环境下,已经需要作出一定改变,毕竟就连家大业大的阿里都转身向京东学习自营模式了。
下一个 14 年,唯品会需要挣脱 " 特卖 " 的束缚与围城。
来源:ZAKER 鲍星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