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黎万强、张良伦,三代中国企业家眼中的“新商业”
摘要: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三代同台: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荷兰人彼得·海尔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2005年7月,李开复决议辞掉微软全球副总裁,加盟谷歌去做梦寐以求的搜索业务时,做梦也想不到会被昔日对他青睐有加的比尔·盖茨告上法庭,陷入长达半年的诉讼泥潭。
所幸,李开复最终走出了诉讼阴影,赢得了自由,实现了回到中国做搜索业务的梦想。
那一年,比李开复小了整整16岁的广东小伙黎万强,正在金山软件公司埋头做产品开发。在金山公司近10年的时间里,他参与了金山毒霸、金山词霸、WPS Office等多个知名软件项目,是国内最早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专家及领军人物。
2005年的IT男黎万强一定想不到,5年后会和一个叫雷军的人一起创办一家叫小米的公司,并做成中国 手机 制造业的领军公司。
同样是2005年,出生于四川年仅19岁的张良伦正在读大学。他外表看起来与其他工科学生没什么差别,但内心深处却暗暗种下了一定要 创业 的梦想。在校园里,他倒腾各种数码电子产品卖给同学,赚取差价。
张良伦一定想不到,2014年他创办的母婴平台贝贝网上线后,短短几个月后,月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并获得IDG资本、高榕资本、今日资本、新天域资本、北极光等数亿美金的风险 投资 ,他还被投资人徐新称为“在他身上,放佛看到了刘强东的影子”。
李开复,黎万强,张良伦,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70和80年代,是三代企业家精神的代表人物。
12月12日,寒冬中的北京,在36氪举办的“WISE2017新 商业 大会”现场,三代企业家站在了同一个舞台,畅谈对“新商业”的看法。
这次交集让看似并不相干的三个人走到了一起,成为观察中国商业变迁和时代精神的窗口。
新商业:从OMO到品牌人格化、重塑边界
大病初愈的李开复仍然是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导师级人物,他在微软、谷歌和创新工场的工作与投资经历,他横跨中美的宽阔视野,都让他的思想和洞见被中国创业者们所期待。
李开复这一次将他对新商业的阐释放在了OMO上,也就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在他看来,新商业的未来将因OMO而改变。
“电商之前的时代,整个 互联网 只占 经济 的百分之几,到了电商时代可能占了十几甚至二十,在O2O时代线上的生意影响整体经济达到30%。”李开复说,“还有70%是纯线下的生意,创新工场的观点就是在未来的10年剩下来的70%会完全线上化,线上线下会打成一体。”
支撑李开复这个判断的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二是线上+线下的流量获取成为新趋势,三是真实世界的数据化,四是AI最终将带来全自动化。在他看来,这四点将最终导致OMO时代的来临。
曾出版过关于小米的商业畅销书《参与感》的黎万强,2015年年底在小米遭遇被看衰的低谷期重新归回小米,掌舵小米的品牌 营销 。在36氪的大会上,黎万强对新商业的理解紧紧围绕着小米来谈。
黎万强说,如今大家都在提人工智能,会给人一个错觉:未来的世界越来越冰冷、数据化。而他会从反面来看这个事情,因为大数据,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企业做产品,做公司的时候,会越来越了解用户想要什么,跟用户越来越近。
黎万强对未来的判断是,“一个公司要成功,应该要让他的品牌越来越人格化,越来越有温度化,要跟用户越来越近,不要冷冰冰的,应该有相应的颜色,这样的公司才能够很好的存在。”
被看做下一个刘强东的80后创业家张良伦最年轻,却展现出了年轻一代雄心勃勃的行动力和颠覆性。
在母婴圈摸爬滚打3年之后,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大浪潮下,张良伦带领贝贝网开始升级,重塑边界。
张良伦提出贝贝要做“新母婴”。简而言之,就是要以贝贝在大数据、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实力,整合整个母婴上下游产业链,从购物、育儿、亲子、早教等多个方面入手,给母婴人群一套完整的育儿解决方案。核心仍然是母婴,但产品和服务的边界在拓宽。
共识:进托邦+消费和产业升级+线上线下融合+人格化与心智之争
美国 科技 思想家凯文·凯利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进托邦。
进托邦中的“进”(pro-)来自于“进程”(process)和“进步”(progress)。凯文·凯利认为,反乌托邦和乌托邦都不是我们的归宿,“进托邦”才是,也就是说我们将永远处在进步和进程之中。
李开复、黎万强、张良伦分属三个不同的年代,年龄依次相差十岁左右,他们所处的行业和角色也不尽相同,人生阅历更是有很大差异,但从他们对新商业的理解上看,依然可以找到明显的共识。
首先是对进托邦的共识。从他们的发言中,不难感受到对时代变迁、商业变化的强烈敏感,这种能力也是一个企业家必须锤炼的基本功。
李开复反复提到中美创新力的强弱转换。他说,刚从美国回来,美国人认为今天6亿中国人能够无摩擦的移动支付这件事情,是一个不可相信的巨大的提升。这方面走在了美国的前面,这将为中国新商业带来巨大的改变和机会;黎万强提到了小米在商业环境巨变中的浮沉;张良伦认为贝贝网的升级重塑也是因应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改变。
消费和产业升级,在三个企业家的演讲中都能听到。张良伦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生产什么都有人买;之后物资越来越充沛,开始进入到渠道流量之争的时代,这个时候更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大的平台级的流量公司,线下像沃尔玛、苏宁,线上像淘宝;今天,不是物资匮乏或者信息不对称,整个的竞争升级开始回归到了人群心智之争,进入了“我”的时代,所以产品和服务必须随之升级。
线上线下融合也是三代企业家的共识。李开复提出OMO是新商业的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将是未来十年的主基调;
黎万强同样强调了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性。他说,小米在2014、2015年碰到了很大的危机,2014年的时候手机做到了中国第一,突然就往下掉,跌到全国第5了。“小米给大家的印象是生于互联网,但这几年我们定了一个目标,未来会在三年内开一千家线下店。”
张良伦也重视全渠道打通。“我们要织一张全渠道的网,不管是APP、小程序、M站,还是其他所有的地方,要织一张无孔不入的网全方位的渗透你的人群,织成你的网,之后再往上就是消费场景。有购物需求的时候可以满足购物需求,有早教需求的时候可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第四点共识就是品牌的人格化和对用户心智的占领。在李开复畅想的新商业未来,每个人都是行走的ID,通过人工智能对人脸的识别,商家可以捕捉到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与用户建立关联。
黎万强说,一个品牌的崛起,在未来,关键词在于哪里?是人格化。品牌拆开就两个字:品和牌,二十年前做企业,企业所谈的品牌都是牌。牌子只是告诉你我是做马桶的,我是做饭馆的,这是牌子。但是在今天品越来越重要,品是一个企业内在的价值观,文化,品性。
张良伦同样谈到了这一点。他说,用户越来越相信好友的推荐,这个好友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亲朋好友,另外一个是各种 社交 媒体 上关注的好友,比如KOL、意见领袖,你会发现处于这样人群心智之争时代的时候,个体变得很重要,如何影响这个人群变得非常重要。
三代企业家三个符号:思想家,行动派,颠覆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时间是最大的革新家”。
李开复、黎万强和张良伦的身上虽有强烈的共性,但依然展现出了不同时代企业家的不同特质。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60后的李开复更像一个思想家,或者预言者。在经历了微软和谷歌的打工生涯后,他创办创新工场,成为了帮助创业者成功的创业导师。他积极地为自己投资的企业站台,对接资源,演讲,分享所思所想。
70后的黎万强经历过金山公司近十年洗礼,以及小米公司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重新站起的过程,他显得低调,扎实,有情怀。在台上,他多次强调回归初心,做时间的朋友,用一个词概括他可以是“行动派”。
而张良伦,作为80后创业家中的翘楚,可以说一出手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做事果敢,有魄力,有头脑,擅于打破常规,让不可能变得可能。从阿里巴巴红人,到创办米折网,贝贝网,再到如今拓展边界做母婴人群完整解决方案,他身上展现出了年青一代的爆发力和颠覆精神,我愿意称他为“颠覆者”。
虽然三个人的符号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德鲁克定义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在推动着中国商业的不断迭代与进步。
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在他的巨著《他们创造了美国》中说,从蒸汽机到搜索引擎,美国两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创新者缔造了美国精神,推动了美国进步。
今天的中国同样需要创新者。
最后送给怀揣梦想的人一段乔布斯参与撰写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广告词: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