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刘晓欣:OpenStack“填坑”经验很重要
在日前举行的OpenInfra开源基础设施上海峰会上,浪潮动作频频,先是与英特尔联合发布了《基于500节点大规模单一集群行业云部署和性能优化白皮书》,后又围绕私有云性能提升、云计算全栈安全信任链进行了两场主题演讲,并与百度智能云、无锡地铁信息管理部共同入围OpenStack超级用户评选。这些动作背后,浪潮有什么规划?在峰会现场,浪潮云计算与大数据产品部副总经理刘晓欣接受了多家 媒体 采访,分享了他对开源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以及浪潮的应对之策。
浪潮云计算与大数据产品部副总经理 刘晓欣
问:浪潮推进的500节点单一集群测试,是否意味着社区OpenStack在规模上的限制已经被突破?
刘晓欣: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在本次浪潮进行的Rocky版本大规模测试中,发现和优化了不少问题,最终实现2000并发操作,成功率100%。比如其中一个涉及到虚拟机的IP地址分配机制,小规模的时候分配机制运行很正常,但当并发度上来后,分配冲突就会增加、成功率就会降低,我们通过优化IP的分配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也已经把修改提交到社区。我们大规模测试过程中重点是去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将优化办法反馈给社区——有些问题不经过大规模实践是比较难发现的。
问:如果把单一集群500节点的优化成果无私贡献给社区,那又该如何保持浪潮的这种领先性?
刘晓欣:其实OpenStack实力养成靠的是经验。作为开源项目,也许代码都在那儿,但你使用的场景,或者针对具体场景的一些配置和调优,是非常考验经验积累的。一个大规模的环境,里面可能有很多坑,这种填坑的经验有时候很难描述和传递,浪潮在过去大规模云建设这块累积的经验还是很宝贵的,这也是专业厂商的价值所在。
问:现在业界对OpenStack平台存在一些质疑,认为容器代表未来方向,中国用户反馈如何?
刘晓欣:对OpenStack的应用或落地情况,国内外还是有一些差别。国外用户对于公有云接受度比较高,而在国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公有云发展的同时,私有云和混合云仍会不断增长。从用户侧,采用某种技术需要和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小型客户可能觉得OpenStack复杂度有点高,比较倾向于使用虚拟化或者超融合;但中大型客户他们考虑的更加全面一些,会考虑未来云平台如何升级到更大规模,支撑更大的业务,所以在架构选择时需要具备好的可扩展性,他们一般会考虑OpenStack。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客户,还是非常认可OpenStack的。
问:OpenStack做底层的纳管,应用层用容器,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么?
刘晓欣:今天的容器、微服务、持续开发、持续集成这些技术,比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先进。但这些技术的普及应用有个过程,需要整个软件思维的变革。
从浪潮云海整个产品家族的规划和设计路线上来说,我们的平台支持裸机、容器、虚拟机——这三个是未来在数据中心里承载业务的实体。
问:OpenStack峰会改名为OpenInfra,说明OpenStack基金会也没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那浪潮这方面有何变化和应对?
刘晓欣:对浪潮来说,我们今天技术体系的布局,有容器、OpenStack、云管平台,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技术堆栈的组成部分。现阶段,从落地层面OpenStack还是核心,我们能帮助客户解决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其他部分我们也会投入较大精力。
问:总结一下,对未来有何展望?
刘晓欣:我们认为OpenStack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OpenStack未来在云的整套架构里将占据核心位置。
浪潮专注的是提供经过验证的、稳定性、健壮性比较好的产品来帮助客户落地OpenStack的一些方案,我们整个策略是“平台+生态”。我们希望聚焦到平台,把OpenStack平台做的足够健壮,能支持大规模的应用场景。落地层面,我们会跟生态伙伴一起形成整体方案。从浪潮云海体系上来说,OpenStack、容器、上层的云管平台,都是我们持续投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