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近日,网易旗下的价值阅读App网易蜗牛读书正式推出了《精神的壳》文化栏目,融合深度专访视频节目、音频电台、人物专栏等。自去年9月起,陆续邀请到了蒋方舟、余秀华、蒋勋、张大春等不同文化领域的人物分享阅读故事。网易蜗牛读书在今年提出了“时间出新知”的全新读书观,而这一专题也正是借文化人物的阅读表达,呈现“阅读让精神更自由”的价值观念。

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精神的壳”专栏名称取自网易蜗牛读书的“蜗牛壳”含义,或柔软或坚强的精神都在以文化和观念为壳,得以独立思辨的庇佑,这也是网易这款价值阅读App取名“蜗牛”的一个寓意,世界在粗糙,精神要有壳,通过读书获取新知,为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加盖一层文化的“壳”。

三代人的文化表达,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按摩

《精神的壳》栏目划分成“新青年”“自在人”“智识者”三个小专题,其中“新青年”有蒋方舟、卢思浩等青年作家,他们透过写作观察世界,撕掉标签做真实的自己;“自在人”邀请到了余秀华、万晓利、周云蓬等中生代诗歌和音乐创作者,他们从阅读中汲取自在的力量;“智识者”有蒋勋、张大春、阮义忠等文化大家,他们凭借时间和经历赋予的人生智慧,为年轻人带来文化意见。通过视频专访,辅以人物特稿和音频节目,探讨了人物各自的文化经历和观念。

关于读书,这些文化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表达。在蒋方舟看来,成长中的狭隘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所以她用读书抵御走向狭隘,让读书成为一种自我广阔的实现。“读书是一个确实需要门槛,包括精神上和精力上的门槛才能进入的一件事。”

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当今社会的浮躁,给年轻人打上了“焦虑”标签,但张大春认为文化的焦虑对象不应该直接指向年轻人,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都会面对这类问题。他将这种焦虑感和浅薄化追溯到语言层面,“所以我们的语言月少,思维就越浅小”。而阅读正是一种摆脱浅薄的直接方式。

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通过三代人物的文化表达,《精神的壳》集中呈现了不同年代的精神世界,为年轻人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精神按摩。

以读书收获精神自由,“反焦虑”“非致用”的新读书观

《精神的壳》里专访的人物各有不同,对于读书的观点却不尽相同,在他们各自的表达中,集中体现了一种“反焦虑”“非致用”的读书观。

蒋勋在视频中引用了康德的话“美是无目的的快乐”来形容,很多事情,无目的却有意义,正如教育和读书。当整个社会被焦虑感裹挟时,读书是一种对抗精神焦虑的主张。

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拥有数十万 微信 粉丝的90后作者魏小河,在专访中提出阅读是孤独者疗愈的通道。正如毛姆将读书比作一个避难所,魏小河认为书是现实中受过伤的人汲取能量的地方,从而疗愈精神孤独,因而读书并非功利的事情。

这些主张恰好与网易蜗牛读书“时间出新知”的读书观想契合,蜗牛认为时间留下的才是文化,读书应该“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以“慢”哲学应对“快”生活。

“精神的壳”海岛书屋落地东极岛,将阅读力量实体化

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除了线上的专题之外,在前不久的世界读书日期间,网易蜗牛读书在东极岛启动了一座“精神的壳”海岛书屋,通过在海岛建立公共读书空间的形式,把“精神的壳”品牌所倡导的阅读主张和各位文化人物在视频专访中所提出的文化主张真正落地。

网易蜗牛读书打造《精神的壳》文化专栏 用阅读收获精神自由

这座“精神的壳”海岛书屋,还先后邀请了曹方、莫西子诗作为书屋守护者,来自南方小城的曹方,通过阅读“去开拓了另一个维度的自己”,而来自大凉山的莫西子诗,在阅读里“更有勇气去生活”,他们为那些去海岛上寻求精神自由的年轻人,提供精神寄语和“慢”阅读的精神角落。

据悉,网易蜗牛读书《精神的壳》文化专栏,还将继续带来各领域的文化人物的专访,在文化领域持续发力,带来更多优质的文化内容和更丰盈的精神世界。

随意打赏

网易蜗牛读书app网易蜗牛读书网易蜗牛阅读网易蜗牛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