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家共话中国特色大模型建设之路,华为云助力央国企“智变”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近年智能化变革席卷全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更是首次被写进2024“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大模型等技术在产业数智化转型的价值已被充分认识,然而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模型?开发专属大模型需要哪些技术和资源支撑?千行万业又如何运用大模型赋能自身发展,完成业务模式的智能化变革?

3月18日,央视网先锋访谈栏目《中国神气局》播出两会特别节目,邀请中国科学院 科技 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工信部信息通信 经济 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华为混合云副总裁胡玉海、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数据人工智能首席专家周军,共同探讨大模型深耕行业,聚焦价值场景,赋能千行万业智能升级,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之问。其中,打造“中国特色大模型”在节目中被频频提及,华为云盘古大模型以领先的技术积累、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大量成功实践案例,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为政产学研多方提供了标杆样本。

产业专家共话中国特色大模型建设之路,华为云助力央国企“智变”

“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模型成AI落地加速器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成为与会代表的热词,引起空前的关注度,也对外界释放出中国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强烈信号。节目中,刘兴亮以2015年“ 互联网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类比,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核心战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周城雄也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成为电气化一样的必需品,是未来每个行业必然拥抱的方向。

周军则从产业角度描述大模型对于“人工智能+”的意义:中油测井建立了规模最大的数据平台,目标是充分利用数据里面丰富的能源信息,服务能源勘探开采、水文地质考察等方面工作,但在智能化发展上面临着数据复杂、建模繁琐、模型泛化能力差等问题。中油测井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融入海量测井数据,结合生产需求、油气知识,打造能识别地质分层、存储划分、参数计算并完成油气识别的测井大模型,而且在大模型上构建的智慧应用场景可从成熟油田向新油田复制,这意味着大幅降低了测井智能化的门槛。

可见,中国对大模型的应用已经非常垂直和深入。胡玉海透露,华为去年发布盘古大模型3.0,已在交通、能源、 金融 、电力、油气、政务等行业积累大量成功实践,甚至在气象这种“冷门”方向也能大展拳脚:太平洋台风未来10天路径预测,传统计算方式需要上千台高性能服务器,耗时4~5小时,而有了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气象大模型,仅需1台服务器和10秒钟时间就可以得到结果,目前已在中国国家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欧洲天气预测中心应用,相关论文于去年7月被学术权威《Nature》杂志正刊收录。

产业专家共话中国特色大模型建设之路,华为云助力央国企“智变”

深耕行业、聚焦场景:明确大模型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路径”

对于大模型发展现状,与会嘉宾都认为美国和中国已取得阶段性领先,率先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尤其在中国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已如火如荼,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痛点和挑战。

“我们在大模型行业推广的过程中发现,第一大模型需要行业高质量数据输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分散,数据的共享和汇聚有一定困难,使得大模型效果受到局限;第二大模型需要专业人员不断去调优一些参数,但大模型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胡玉海给出建议:“希望在政策上鼓励更多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让整个业务场景进一步集约化,使得大模型能充分发挥价值,华为云作为大模型供应商,也会去提供简单便利的工具和专业服务,来降低大模型开发、调优的难度,加快大模型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国情和优势发展大模型,两会期间也有“发展中国特色大模型”的声音。对此,周城雄表示,中国发展大模型应当“扬长避短”,即立足中国丰富的产业场景,充分发挥中国大数据的规模优势,寻找弯道超车的机遇。刘兴亮则认为,中国发展大模型要考虑到多语言多方言、内容生成准确真实、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从企业角度而言,我们更需要企业级的领域大模型,因为它可以直接赋能我们的核心业务,促进核心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周军强调,发展大模型应当融入生产生活和企业发展,比如结合专业知识打造垂直领域大模型、解决垂直领域的知识密集型难题、方便接入企业数据打造专属大模型等。

而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正切中政企当下的需求。据介绍,盘古大模型是中国首个全栈自主、安全可靠的AI大模型,包括“5+N+X”三层架构,分别对应L0层5个基础大模型、L1层 N个行业通用大模型,以及L2层可自主训练的更多细化场景模型,企业用户可基于自身业务选择适合的大模型开发、升级或精调,能够灵活适配千行万业多变的发展现状。

产业专家共话中国特色大模型建设之路,华为云助力央国企“智变”

央国企如何拥抱大模型?华为云Stack解决“后顾之忧”

节目话题来到央国企和龙头企业如何便捷、安全、高效地拥抱大模型这项新技术,周城雄认为需要平衡统筹安全与发展,尤其对央国企而言,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但通用大模型“数据污染”比较严重,又需要结合行业数据打造行业垂直大模型,实现融合打通。此外,场景结合、算力供应、成本投入,也是政企应用大模型的难关。

胡玉海介绍了华为云于去年9月发布业界首个大模型混合云华为云Stack,可部署在政企客户本地数据中心,帮助客户一站式打造专属大模型,兼顾安全合规和云服务持续创新,满足央国企对数据安全的高要求。同时胡玉海表示,“华为云在乌兰察布、贵安、芜湖三地建设了AI云服务中心,我们希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把AI算力便捷、按需、及时、低成本地提供给政企客户,解决发展大模型的算力难题。”

节目最后,与会嘉宾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期许。周军认为,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知识很有可能形成一种可量化、阶梯式的沉淀,“这种沉淀可以继续复用,不管是在产业级、行业级还是泛领域,这种沉淀是持续增长的,可能会触发非常好的新气象。”

刘兴亮则从医疗和教育两方面入手,谈到大模型的发展有望让社会知识型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比如大模型结合数字人技术,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北京的名师名医,“我觉得未来十年内,它一定会走向普惠型的大模型、普惠型的人工智能,所有的个体,都能够利用大模型去做更多的事。”

周成雄更加关注智能时代下能否通过教育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新技术,表示大模型相当于人类的工具,从以前的算盘到计算器、再从计算机到大模型,先进工具让更多人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像机械化解放体力、计算机解放脑力,“人工智能时代,解放的是人的创新能力。”

“我们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也拥有最大软件创新人群。”胡玉海强调了中国未来十年抢占大模型先机的优势所在,表示华为云作为整个大模型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充分了解大模型使能千行百业背后需要大量技术创新来支撑,“华为公司会持续在大模型领域投入,致力于使AI算力的供给、大模型的应用更普惠,打造AI时代最好的云底座,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目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