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事件发酵”:究竟是标普在提醒中国,还是中国在提醒标普?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评级事件发酵”:究竟是标普在提醒中国,还是中国在提醒标普?

究竟是标普在提醒中国,还是中国在提醒标普?

客观来看,早几年无论是海外投行还是评级机构,都一致看空中国 经济 。但是,中国宛如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今年连续2个季度取得了6.9%的稳健增长。

9月21日,标普将中国长、短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1+下调为A+/A-1,展望稳定。这一次评级下调,引发舆论强烈质疑。

有关 投资 基金公司称,国外评级公司下调中国主权评级的理由很简单:“经济下滑、负债加剧、杠杆增加、风险上升”。

9月22日,中金固收陈健恒团队发布简评指出,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只是一种“提醒”,对主权和企业融资以及 金融 市场均无明显负面影响。从评级角度而言,即使是下调后的A+评级,也是一个违约风险明显较低的“优质级别”。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标普截止2016年9月底的评级中,全球有9%的主权评级达到AAA,14%的主权评级达到AA,这个比例合计约23%,远远高于企业发行人(AAA只有0.2%,AA只有2.4%)的比例。

陈健恒指出,“在2016年,中国属于前23%的最高主权评级范围。总体而言,虽然本次降级后略低于这一区间,但仍然可以看出违约风险是很低的。”

2015-2016年,中国经济遭遇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股市暴跌至2638点,人民币汇率一路快速贬值。但是,当时标普给予中国主权评级属于前23%的最高主权评级范围。与此对比,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健复苏,去杠杆正在有序进行,经济增长质量获得了进一步提高;恰在此时,标普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为A+,从而调出了23%的最高评级范围。

正因为如此,中国财政部称标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有关机构一致认为,标普的评级太滞后,并强烈质疑其权威性与评估标准。

华尔街见闻从多家机构的研报中发现,多项“经济数据”精确地说明,中国经济抗风险的韧性很强。这些经济数据分布如下,或许同样可以给予标普等国际评级机构一次“提醒”。

目前中国信贷增速约13%,与10%的名义GDP是合适的

“评级事件发酵”:究竟是标普在提醒中国,还是中国在提醒标普?

正如业界提到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比约68.1%。况且,融资形式重回贷款,其实是影子银行业务缩小的表征,并非坏事。另一方面,年度总额限制使得今年内剩余月份的贷款增长开始放缓。

除了贷款以外,今年信用债融资和非标融资总体是放缓的,社融余额增速也较年初逐步回落,M2增速在8月份降至历史新低8.9%。

这些都表明,今年中国的债务增长速度其实是放缓的,而不是扩张的。目前13%左右的信贷增速,与9%-10%的名义GDP增长相比,是相对合适的。

中国总体杠杆率为257%,与美国252.9%非常接近

“评级事件发酵”:究竟是标普在提醒中国,还是中国在提醒标普?

从债务杠杆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债务和杠杆风险仍在可控范围,而且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相比并非显得过高。

中金固收团队统一用BIS对各国的杠杆统计数据,2016年末,中国的总体杠杆率为257%,与美国的252.9%非常接近,低于欧元区的265.8%。

中国居民债务/GDP比值接近50%,仍不算高

尽管2015年以来,在房地产去库存后,中国居民杠杆近年来有所上升,但目前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GDP接近50%左右的水平,相比于美日欧60%-80%的居民杠杆,仍不算高;且中国居民储蓄率仍有47%左右,远高于一般国家。

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4.6%,远低于美国的89.5%

关于政府部门的杠杆维度:中国的一般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4.6%,低于美国89.5%,也明显低于欧元区水平。况且,中国的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近几年升高的主要在地方政府部门。

但从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开始,严格约束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尤其是今年力度在加强。

5月份以来,财政部发布50号文、87号文,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以及城投平台融资,避免债务无序扩张;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债的正规形式,募集资金进行投资。

今年金融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严堵后门之后,财政部也在“开正门”。如财政部发布了62号文和97号文,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89号文《关于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品种的通知》,对项目收益专项债券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解释,预计未来有更多的项目收益债券品种推出。

商业 银行资本充足率13.2%,拨备率175.1%,不良贷款率1.86%

“评级事件发酵”:究竟是标普在提醒中国,还是中国在提醒标普?

从结果来看,金融防风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银行业方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2%,拨备覆盖率175.1%,不良贷款率1.86%,流动性比例48%,均保持较好水平。7月银行业总资产月度新增创新低,7月仅新增1200亿元;银行间负债也持续下降。

同业方面:根据银监会8月末数据,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持续收缩,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3.2万亿元和1.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和-1.6%。前期同业业务增速较快的中小银行下降尤为明显,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这意味着资金空转、套利的行为明显减少,也有利于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

债券市场杠杆方面: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余额和交易所待回购余额,均较调控前出现了一定下滑,在短端利率抬高以及穿透监管加强之后,微观主体的杠杆也明显下降。

中国外储超过3万亿美元,外债风险较低

2015年汇改以来,中国外债不断下降,从2014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目前的1.4万亿美元附近。中国外汇储备仍有3万亿美元有余,对外债的覆盖力度较强。

中国的外汇储备对外债的覆盖率,明显高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国家资产净值为20.2万亿元,以外币定值的债务比例不足3%

社科院李扬团队编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显示,按宽口径计算,2016年中国的主权负债为139.6万亿,主权资产为241.4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1.8万亿元。若扣除土地和建筑资产,中国国家资产净值为20.2万亿元。

此外,从债务结构看,中国以外币定值的债务比例不足3%。“无论怎样计算,中国都不存在清偿能力的风险,”李扬表示,因此中国爆发偿债危机的可能性很低。

2006-2016年,中国家庭房贷支出与收入比从33%上升到了67%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美国家庭平均房贷支出与收入比从2000年之后快速上升。2000年时该指标为65%,但2006年时已经是99%,无限接近房价的压力极限。

当家庭的全部收入只能用于房贷支出时,崩盘是早晚的事情。2007年美国这一指标达到了惊人的101%,突破极限后旋即爆发危机。

对比来看,2006-2016年间,中国家庭房贷支出与收入比从33%上升到了67%。

2016年政府负债率为36.7%,风险总体可控

财政部副部长刘伟在7月2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86万亿元,全国人大批准的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18.82万亿元。

他表示,去年政府负债率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国有企业负债率为65.6%,中长期见顶

目前,中国的高杠杆率主要集中在非金融国有企业。

根据中国社科院测算,截至2015年底,金融部门、居民部门、包含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21%、40%、57%和156%。

财政部7月25日数据显示,6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3.48亿元,负债总额94.13亿元,同比增长11.4%,国有企业负债率为65.6%。

从2015年9月份开始,国有企业总负债增速从8月底的11%跳升到19%,总负债增速持续高于总资产增速。这个趋势在今年5月份正式结束,5月份这两项指标增速持平;6月份,总负债增速还略低于总资产增速。

据统计,今年3月份,中央企业一共102家,目前总负债率为66.6%,比去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上半年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218亿元,同比增长15.8%。

今年前7个月央企利润总额由去年同期的同比下降3.7%转为同比增长16.4%,资产负债率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浙江贝塔基金总经理郭涛表示,“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当前央企总负债率66.6%,短期见顶了,甚至是中长期见顶。”

【来源: 华尔街见闻

随意打赏

标普 评级信用评级评级机构标普评级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