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BAT后,BAT系创业团队寻找BAT合伙人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找不到合伙人“逼”出来的路

不同的互联网公司有不同的基因,比如阿里重运营、腾讯爱产品、百度看技术,同公司的人有相似基因,能互相认同,因而在创业中也是首选合伙人。但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不同基因的合伙人,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是,如何寻找最强基因组合成最强团队。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BAT三家公司最强的基因整合进来,帮助创业者打造一流的团队。”BAT跨界合伙人创始人李勇桦说。

BAT跨界合伙人是由阿里、腾讯、百度资深员工,美国“硅谷支柱”斯坦福大学以及上海、深圳、香港高校和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强关系公益社群,志在打造成千上万支以诺亚方舟(创新)为共同信仰,以BAT+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合伙人团队集群,致力于推进中国万众创新。

“我自己是阿里巴巴的资深员工,我擅长运营,从阿里出来创业时想找产品和技术,但我没有渠道去找到这些人,因为每个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圈子,我认识很多阿里的人,但我找不到腾讯和百度的人。”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惑他,“我觉得很多跟我一样从大公司出来想创业或者想跟人合伙创业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所以我去年开始做BAT合伙人这个组织。”

在IT桔子2014年的创业盘点数据中显示,创业派系数量方面,阿里和腾讯位居前列,阿里有161个创业者,腾讯有146创业者,百度有129个人创业。而在创业公司数量上,阿里有158个,腾讯有156个,百度有118个公司。BAT在创业人数和创业公司上都位居前列,BAT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同时也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为创始团队找合伙人是刚需

巨头离职员工是个庞大又极具潜力的群体。现在阿里员工在职的3万人,离职员工有5万人,腾讯员工增长2万人,每年3至4千人离职,而百度内部数据显示,百度在职人员近4万多人,而离职员工已达到6万人。

巨头离职员工也因此成了最有价值的人才, 由此还形成了各自的离职圈,比如阿里的阿里邦,腾讯的南极圈,百度的百老汇等,这是个极具实力的圈子同时这也是派系林立,又相对封闭的圈子。

“我是阿里最早的离职员工阿里邦的运营负责人,阿里还有另一个离职员工群也在竞争,而腾讯的南极圈和单飞企鹅也一直势不两立。”派系之间存在隔阂甚至水火不容,“这也是我一直要以公益中立的态度去做合伙人社群的原因,我希望社群能够帮所有想创业的人找到像黎万强、张小龙一样的最牛合伙人,这是我的初心。”创始人李勇桦这样解释自己做社群的出发点。

从2014年9月开始成立,到目前已经陆续举办过多次线下活动,因为打到痛点,活动场场爆满。“第一次是在绿景虹湾做活动,当天报名一千多人,现场来了八百多人,BAT和华为的人都来了。”在第一次活动打响知名度后,BAT合伙人陆续举办了诺亚方舟系列活动,在上海请来了“风投女王”徐新进行干货分享,在深圳,又请原百度知道总架构师来做了分享。

基因成功撮合 商业模式渐出水面

当然最成功的不仅仅是大佬站台。去年年末,社群做了一场名为《阿里副总裁遇见微信产品经理》的私密对接,阿里原副总裁江志强带着他的硬件项目,微信的产品经理带着社交项目,双方激烈碰撞,江也在这次活动中找到了他想要的合伙人,“这次把阿里和腾讯的基因成功结合了。”李勇桦说。

BAT合伙人目前在深圳有专职团队进行运营,“去年做活动完全依靠志愿者进行,今年我们活动增加了,模式也更清晰,这就需要专职团队来做了。”李说到。

社群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在逐步的探索,“来找我谈的投资人给我们建议了多种商业模式,包括做一些孵化器,做微天使等等。”目前社群探索出的路主要是做团队输出,做培训课堂,还有做一些后续服务,包括股权设计,法律之类的。“前几天小米的股权架构师也跟我们谈过,我们也想在后期引入一些这样的服务,还有社保之类的,来保证项目和团队的服务到位。”李勇桦说。

不过,作为创业中的组织,模式需要慢慢摸索,“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最有价值的人吸收进来,并组成黄金Team。”创始人李勇桦强调说。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砍柴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