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tory徐亚波博士:数据即是未来
大数据在国内的存在感从未如此强烈:晨间锻炼时,大数据为我们规划最佳跑步路径;午间用餐时,大数据向我们推荐“可能喜欢”的外卖菜品;晚间休闲时,大数据替我们决定哪些地方值得一去……毫不夸张地讲,一个生活在2018年的中国人,一天至少会享受一次大数据带来的服务。这也就让人很难想象:仅仅在十年之前,中国社会才刚刚认识“大数据”这个名词。
下文转载自《数字 营销 微刊》对DataStory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的采访报道。
作为国内第一批大数据科学家之一,DataStory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经历了中国大数据行业的初生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经验。近日,《数字营销》有幸采访到了徐亚波博士,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行业经历和心得体会。
徐亚波 DataStory创始人兼CEO
数据科学家,加拿大SFU计算科学博士,跟踪研究数据近十五年,主要方向为网络搜索、数据挖掘及云计算,发表顶级论文期刊三十余篇,拥有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八项。2018虎啸奖年度人物。
坚持探索大数据的 商业 价值 DataStory应势而生
回顾徐亚波博士的学术之路,他的选择显得专一且执着:2001年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2004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硕士毕业,2008年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不管是攻读硕博学位还是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任教期间,徐亚波博士一直专注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以及网络搜索研究与实践,使其不仅抢市场之先开始对大数据进行了解,还为他后来的系统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近十五年孜孜不倦跟踪研究数据的学术积累,更让他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数据科学家。
在大数据这条路上,徐亚波博士似乎一直走得十分自信、十二分笃定,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徐亚波博士向记者解释道:这其实就是一个理工男凭借理性思维做了一个理智选择,然后坚持下去了而已。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 互联网 ;1997年,互联网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彼时徐亚波博士刚刚高中毕业,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虽然互联网的热潮刚刚兴起,但年轻的徐亚波博士还是敏锐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并有了两个基本判断:其一,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会成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其二,互联网架构下的数据大有可为。
这些模糊但“似乎”正确的想法,驱使徐亚波博士选择了大数据科学这条路,一边实践、一边验证——事实证明,他的想法的确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选择,徐亚波博士既见证了过去中国迈入“互联网世界”,又见证了今天互联网世界进入“中国时间”。
博士毕业以后,徐亚波博士即通过“百人计划”加入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但五年之后,却选择不再继续任教,走出象牙塔开始 创业 。对于这个决定,徐亚波博士同样经过了深思熟虑,并将动力总结为三点:对新鲜事物勇于拥抱的信念感、对优秀创业伙伴的信任感、以及对大数据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在阐述第三点时,徐亚波博士流露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件事的话,那市场上的大数据从业者可能永远都要跟在客户后面解决问题,而无法走在客户前面。如果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创建了DataStory——当前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兼具数据、技术、洞察实力、立足市场、极致服务
对徐亚波博士来说,他创业之初的最大挑战在于转型——不仅是公司层面的,更是个人层面的。作为技术人员出身的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处理公司的技术难题得心应手,但在解决商业难题的过程中,仍需不断的实践探索——要把技术变成一个真正能够解决客户需求的点,技术能力不是唯一要素,还需要参与人员的商业头脑和认识。
DataStory从诞生起就坚持做toB端产品,初期的客户也大多是大型企业,比如亨氏、伊利、埃森哲等。据徐亚波博士回忆,在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自己不断研究这些公司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竞争策略等,不断积累,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做到对商业逻辑深刻理解、对商业规则深刻洞察。但他总结道,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在业务层面上真正了解客户,真正兼具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DataStory才能提供让客户满意的服务。
在徐亚波博士的定位中,DataStory其实是咨询、IT和营销三类公司优势的集合体。在原来的市场背景下,这三类公司各自为政:咨询公司担当企业外脑的角色,出主意、做参谋;IT公司提供企业的平台建设,帮其构建基础能力;营销公司更偏执行,帮企业做宣传、卖商品。但是,因为数据的出现,这三类公司的界限开始模糊了。
咨询公司如果没有全面的外部数据支撑,就很难理解细分的消费人群,在热点和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用老一套的方法论(周期长、花费高的调研)显然难以胜任企业外脑的角色。IT公司面临的危机则在于其存在感的弱化——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企业希望从IT公司得到技术之外的帮助,比如积累和利用数据资产,但是IT公司没有商业基因,很难有效利用自己的资源。传统的营销公司靠创意生活,但随着消费者的细分,营销公司越来越需要数据去支持策略,但又很难自己直接上手分析导流效率、转化率等(没有数据基础)。所以市场的需求其实很明显: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当这三类公司的界限开始模糊,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平衡“数据+商业”?DataStory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成为一家兼具数据、技术、洞察实力,立足市场、极致服务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徐亚波博士介绍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DataStory技术人与商业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七比三左右,这样,能保证公司既拥有大量的技术人员来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也拥有一支专业的商业团队,传达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从而让数据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漫谈大数据 “它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谈到大数据本身时,徐亚波博士显得更加有条不紊、成竹在胸。对于大数据在国内的发展阶段,他向记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2009年前后,“大数据”概念传入国内。
2013年前后,“大数据”概念开始向大众普及。
2013年—2015年,大数据行业处于泡沫期,人人都感兴趣,但行业内良莠不齐,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2015年—2017年,大数据行业开始成长成熟,技术门槛大幅减低,行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方法论、运作模式。
2018年,则是徐亚波博士心中的大数据发展转折年。
在今天,大数据从业者已经无需赘言数据的重要性(这一点已成市场共识)。在徐亚波博士看来,当前行业的任务是:把成本降下来,让大数据下沉到整个社会、全部行业。
而根据他的预判,到2020年,大数据行业会完成布局,进入普适化阶段,让中小企业也能从中得利。
当记者问到现阶段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去拥抱大数据行业时,徐亚波博士坦言:“现在(中小企业)在大数据方面花费太多精力并不划算,成本高、代价大,而且收效没有保证”。因此,他提出了两条可行之路:第一,是等整个行业成熟起来,在能够提供较低的数据应用成本和较好的工具配套的时候,中小企业再去尝试;第二,是拥抱如阿里云等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平台收集信息的能力和配套的数据工具,来做一些应用。
对于数字营销而言,随着消费者细分成不同的人群,大数据会使数字营销更加精细化。在营销的过程中,大数据既可以帮助定位细分消费者宣传,也可以辅助设计跟消费者交互的环节,还可以定制内容生产等。徐亚波博士认为,在数字营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大数据都有用武之地,因此,“数据营销”可能是一个新的营销趋势。
“未来的大数据,是全社会、全行业的,我们的生活将处处是它,时时用它,离不开它。”在采访的最后,徐亚波博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