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易音乐版权起纷争 赢家是国际唱片三巨头
原标题:音乐版权疯涨 赢家只有国际唱片三巨头
本土多家音乐集团拼了命地争版权,但结局可能都是多输,而赢家则是环球、索尼、华纳三大国际唱片公司
近日,一直使用网易云音乐的“90后”小陈有点失望甚至有些气愤——她常听的几首很喜欢的歌曲竟然下架了,应用软件上显示的原因是版权方要求暂时下架,这引发小陈的不满,认为忽视了用户感受,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殊不知,网易云音乐正与版权代理方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下称“腾讯音乐”)展开一场版权大战。
上述中国两大音乐集团,因为版权问题“大打出手”,从版权授权谈判到对簿公堂,互相起诉对方侵权。双方口水仗还得打上一阵。对此,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赵晓马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归根结底是双方在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可惜的是,无论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此次纷争,还是其他几大音乐集团之间的版权竞争,对本土多家音乐集团来说可能都是多输的结局,而赢家则是环球、索尼、华纳三大国际唱片公司。
版权涨价阵痛
事实上,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打得“头破血流”,两家也没有真正获利。
一方面,双方都面临诉讼带来巨大的时间、金钱、人力、名誉损耗;另一方面,购买音乐版权谈判迟迟没有结果,不仅网易云音乐面临用户流失的风险,腾讯也将损失一笔不菲的分销费用。从更深层次看,无论腾讯、网易云音乐,抑或其他几大音乐集团,都面临近年来飞速上涨的音乐版权价格的重压,而国内音乐集团之间的竞争则进一步推高了音乐版权价格。
目前几大音乐集团都没有公布财报。国内领先的音乐制作公司——太合音乐集团副总裁刘鑫告诉第一财经,别的业务也许不好说,但在线音乐播放平台业务基本都是亏的,亏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版权费太高,平台广告及用户付费收入无法覆盖高企的版权成本。
“在线音乐平台要挣钱很难。”刘鑫表示,“整体来看,音乐版权费每两年翻一倍,特别是过去三四年内高歌猛进,国际唱片公司及港台地区主流唱片公司的版权价格基本都涨了几倍、几十倍。以前国内音乐平台每次续签版权支出都是百万美元级别,现在都是上亿美元。”
国内几大音乐集团对音乐版权的争夺加剧了国内音乐产业的竞争,也推高了音乐版权的价格数年内数十倍的增长,以致国内在线音乐平台普遍面临亏损的困境,而“三巨头”却享受着高溢价的版权收益。
各大在线音乐平台疯狂囤积独家版权。在国内市场,独家版权的争夺战导致环球的版权价格上涨了数十倍。“未来音乐版权价格还会持续上涨。”赵晓马说。
在刘鑫看来,音乐版权价格上涨,特别是唱片公司手中的存量音乐版权价格上涨具有一定道理。“毕竟音乐不同于视频内容,视频内容看过一遍基本上就不会再看。但是长盛不衰的音乐作品却可以被用户反复收听,这就决定了拥有大量存量音乐版权的三大唱片公司能够持续收取存量音乐的版权费。”
而国内在线音乐平台的兴起和竞争,进一步推高了音乐版权的价格。
争夺音乐话语权
虽然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权成为国内音乐集团的必争资源,但版权资源的优势也不是无边的。赵晓马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版权曲库对于在线音乐服务当然非常重要,但当版权数量达到一定的量级以后,单纯比拼数量的意义并不大。
纵览目前国内几大音乐集团,腾讯音乐和环球音乐达成版权战略合作后,版权数量超过2000万首;太合音乐拥有的歌曲版权以及独家代理其他内容方的歌曲版权,规模达到1800万首;网易云音乐则主要通过转授权形式,拥有的曲库规模也在1000万首以上。
不仅如此,几大音乐集团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的曲库。比如,太合音乐手中本就握有大量版权,目前是华语市场份额最大的唱片公司,旗下拥有海蝶音乐、太合麦田、亚神音乐、大石版权等著名音乐厂牌,8月25日又宣布全资收购兵马司唱片,迄今已积累了丰富的自有版权资产及大量头部内容。此外,太合音乐还持有摩登天空及全球最大流行曲库TheOrchard的独家版权。
此外,网易云音乐在电音、日本音乐、独立音乐等方面也颇有优势;阿里音乐则拥有滚石、华研等独家版权。这就导致用户的 手机 里要安装2到3个音乐APP,而没有一个在线音乐平台形成所谓的压倒性优势。
在赵晓马看来,太执着于追求独家版权只会让整个行业变得更烧钱,而未来版权的优势和竞争力也会趋于削弱。
目前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经开始注重差异化竞争力的培养,而积极扶持原创音乐是各大音乐平台重点布局的事情。太合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目前关注于扶持独立音乐人和用户自制内容。
“音乐人计划可以帮助音乐公司进一步扩展音乐内容规模,扶持新生力量,减少对传统三大唱片公司的依赖。”太合音乐的音乐人事业部总经理刘瑾表示,“未来关键就看谁能在新增部分布局,谁能给音乐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集中了音乐人才,相关的公司才能把版权、演出等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显然,这和在线视频行业的发展路径十分相似——原创内容,才是制胜王牌。“有时候,大量版权在手所能带来的效益,可能还不如偶然发掘的爆品。”赵晓马说。
被挤压的本土原创
看起来很美的“音乐人计划”,短期内的表现无法令人乐观。
刘鑫熟知各类音乐在在线音乐平台的热闹情况。“目前看,三大巨头的存量音乐在中国的表现不如国外表现得那么好,其给在线音乐平台大约贡献了30%的流量,却获得了音乐市场版权收益的70%,给音乐产业创新带来巨大压力。”他认为,因为在音乐平台上分配不到足够的资源和合理的版权收益,新的音乐内容目前正受到一定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国内原创音乐生产因此受到影响。“除‘三大’外的唱片公司生产的优质原创音乐内容,贡献了七成的流量,却只拿到了音乐市场版权收益的三成。这显然打击了原创积极性,而一些大的音乐平台由于投入了巨资购买‘三大’的版权,必然要重点推‘三大’的音乐,能够分配给原创音乐的资源也就少了。”刘鑫表示。
如何打破僵局?刘鑫看来,要从行业透明做起,最主要的做法就是让流量数据公开。 互联网 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数据,在视频网站行业,每一个视频内容获得多少点击量一清二楚,行业也会根据视频内容带来的流量分配收益,但在音乐行业却不是这样。“你在大多数播放器上看不到音乐的点击量,平台方也不会公开这些数据,这就导致大家很难按照音乐作品真正带来的价值来分配收益。”刘鑫表示。
“太合音乐作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核心企业,正在积极推动音乐行业数据透明化。”
赵晓马告诉第一财经:“国内音乐公司需要建立能够长久的盈利模式,主要方式是搭建生态圈、布局全产业链、扩大客户群体、增加客户黏性,从音乐之外的增值服务及广告中获取利益。”
“音乐平台目前还没有进入到正常的 商业 模式上。对于平台来说,可以暂时不盈利或少盈利,但是音乐可以带来平台人气和转换消费的机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的机会就是垂直经营和变现(转化、合作带来的广告、艺人推广、演出、衍生品等)能力的较量。”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何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