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 | 中国经济奋起之“武汉标本”:良品铺子的业态创新
特派记者 吴健 文
特派记者 张龙 摄
随着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武汉及湖北正进入恢复发展轨道。4月中旬,武汉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现全部复工,推动武汉 经济 驶入“快车道”。让人振奋的是,这种向好的势头,不只是简单的重现繁荣景象,更多的是业态创新。
这段时间,因为给湖北农产品“直播带货”,侧重高端零食细分市场的良品铺子成了新闻热点。这家总部在武汉的企业正把技术创新当作“化危为机”的“金钥匙”。在良品铺子物流基地,五层楼的总库就像脉动不停的“超级机器”,线下门店与线上电商的单日发货量约4万件,供应除华南外的全国2000家门店,而正常时候可达到6万件/天。
“我们一小时能投送1.5万标,也就是1万件。”伴着传送线的滑动声,良品的集货管理岗吴爱华指点着工作要领,在一个输送节点上,无线识别器敏捷地判明货品条形码,把信号传给万向轮,它们像扳道工一样准确把货品分送到八个方向,“这种‘机械分水岭’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突然,吴爱华跨过流水线过桥,原来有一组货品经过弯道后聚集在一起,需要手动调整一下,防止线路堵塞,“技术的进化,促使人的管理驾驭能力也要提高”。
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刚称,疫情带给企业的危机可用“四无”形容,“一是湖北门店歇业(无店);二是春节期间及之后很长时间,湖北乃至外地一些省份封闭管理小区,店里没客人(无客);三是交通受到管制,武汉的货出不去,外地的货也进不来(无运);四是全国很多小区封闭,员工不能回来复工(无工)”。
如何“化危为机”呢?赵刚强调公司正在有序复产,“通过钉钉、 微信 等程序常态化应用,我们在2月份就实现90%的职能办公在线化,并借助过去发展电商的底子,让线上店弥补线下店的损失,同时以单店为核心,做“门店 互联网 +”,利用社群网络,以单店周边社区为核心,利用社群展开订单交付(即社区团购)。”
“我们很早就做社群,为线下门店准备了信息化 营销 工具(比如天猫网络下单自提业务),可过去店长应付常规客流都很饱满,便很少用它去联系顾客。而特殊时期导致客流和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这些创新一下子都起作用了”。
对于疫后发展,赵刚的感悟是,“中国企业确实重视创新,但真正一线的操作者未必从内心认同这些工具,只有面对困难,他重新认识创新工具的价值,才会产生对创新的欣赏或者说接受,就好比骑兵挥舞马刀惯了,可敌人就不凑到刀锋所及之处,就逼着你拿枪去打”。
赵刚提到,政府在提供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很务实,“武汉市副市长和区长到企业挨个调研,企业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需要政府做什么,一小时的碰头会含金量很高”。“政府意识到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需求,要避免走过场,就得直接和企业家对话。举个例子,良品铺子总部大厦有千把号人,如果要复工,交通就是大问题。当时政府不能大面积恢复交通,但允许企业包车,这对我们来说非常贴心”。
当然,企业和地方要发展,最关键的是留住人才。在良品,今年3月才入职的江苏无锡小伙王伟让人感到意外。在常人眼里,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家乡或附近的上海要比武汉有吸引力多了。可王伟说:“我在武汉上学,毕业就留下来,不知不觉呆了十来年,习惯这里的生活、工作和饮食,我已自认为是武汉人了。”
但作为“理工男”,王伟更看重能否成就事业,“相比上海,武汉食品企业不太多,但武汉以及湖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荆州莲藕、孝感米酒、恩施小土豆,这里优质农产品造就了独特的口感与味觉体验,而这种天然禀赋再结合武汉雄厚的高校科研力量,就有很大机会去干成一件事”。
正是在这里,王伟与高校合作,从坚果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再应用到肉制品中,推出改善口感、丰富营养的新产品,“武汉是个能展示自我、实现知识价值的巨大舞台,像我开发的改良风味鸭脖,把偏麻辣的本地风味变得偏香辣些,使其走进更多人的餐桌。我去外面旅游时,看到游客津津有味品尝自己开发的风味鸭脖,内心就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