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最难搞定的事,绝对不是买房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一、升学是整个家庭在作战

今年,我亲身经历了传说中的堪比谍战大片的 " 魔都小升初 ",早想写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这段奇特的经历,只是觉得这个话题跟这里无关,直到前几天,我跟一位亲戚的孩子聊买房的事,才发现并非如此。

我劝他尽量考虑学区房,他却完全不在意:现在不是还有民办吗?

我忽然意识到,很多人对学校的认识还停留在自己上学的年代,他们为孩子想象的路通常是在 " 复制自己当年的学霸之路 ":幼儿园要快乐一点,小学要讲素质教育,初中开始找个好点的学校,重点是中考考上好高中,最后高考一博。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在的中小学升学竞争,至少有三点根本的不同:

第一、整个升学主战场提前到中考,家庭的重要性要远超高考;

第二、小升初本质上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 " 综合信息战 ";

第三、可能对于新上海人而言更为残酷,你无法像上海本地人一样了解上海的教育体系之复杂,而且一环套一环,一个不留神,后悔药都没有。

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城市,优秀的教育资源不会增加,升学将是比买房更难的事情。所以就算对于还没结婚的年轻人,这个话题仍然有意义。

二、中考比高考更重要?

有一种说法是上海户口最值钱的是本地高考,90% 的本科率,让人觉得上海读书轻轻松松上 985。

事实上,上海的重点率主要靠名校,最有名的 " 四校 ",包揽了 80% 以上的清北复交名额;如果你上的是差一点的普通高中,每年能考上 985 的都是个位数,还不如很多县里的普通中学——即使是这些普通高中,也只有一半的初中生能考上。

50% 的高中入学率,其实很多省都是如此,但考虑到能在上海买房立足的新上海人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都不会差,再加上上海几乎没有农村学校,55% 真的不容易。

是不是初中努力一点就能考上好一点的高中呢?再来看看初中的两极分化。

四校之首的上海中学 40% 的预录生源来源于 " 华育初中 ",复旦附中 40% 的预录生源来源于自己的两所附属中学—— " 一哥一姐 " 的称号是这么来的。

这种分化其实挺让人绝望的,导致上海中考很多分数能上区重点的学生,放弃高考,选择 " 中本贯通 " 提前预定二本。

一线城市最难搞定的事,绝对不是买房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这儿的教育差距也不小啊,但问题在于,上海把一个省的差别浓缩到一个市,很可能你邻居的儿子上的就是 " 四校 ",你同事的女儿上的就是 " 一哥一姐 ",而你甚至还在担心子女考不上高中。

别的地方,中考是分水岭,高考是决战;但在大部分一线城市,而高考只是少数牛蛙竞争顶级高校的战场,高中的两极分化,让中考成为大部分人的大决战,相应的,小升初就成了一道分水岭。

一线城市最难搞定的事,绝对不是买房 上海的中考和小升初并不是像高考那样的一场考试,而是一场持续半年的规则极其复杂、还有大量潜规则的马拉松。再加上上海小学是五年制,小升初才十一二岁,所以这注定是一场 " 父母当教练,孩子上场 " 的比赛,想要获胜,不但孩子要有各种学科内学科外的成绩,更需要家长有:

提前规划的战略能力

敏锐细致的信息收集能力

与学校、机构甚至看门老大爷的沟通能力

关键时刻的行动力

两难选择下的决断力 ……

三、堪比谍战大片的小升初

前面说过,上海升学体系的大决战提前到了中考,而上海的民办初中对公办初中又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原因后面再说),少数成绩不错的公办也是靠选择生源的 " 特色班 " 支撑,实际上是不收学费的 " 民办 ",这也就导致了小升初的 " 择校 ",成为大部分父母面对的问题。

但问题在于,教育作为上海最稀缺的资源(没有之一),学校的两极分化必然让教委承受来自家长、政府、学校的巨大压力。为了阻止这咱趋势,教委对 " 小升初民办择校 " 有大量限制,不准面试、不准考试、不准竞赛、不准冬令营、不准小五班,不准中介 ……,但民办学校的头等大事是找到最优秀的生源,这就好像不让奢侈品品牌挑选原材料一样,民办岂能束手就擒?

正面战场走不通,那就打游击战,于是," 小升初 " 中最吊诡一幕展开了,整个小升初变成了一部父母、学校、教委三方的 " 谍战大片 ",每一个想要择校的父母,都要有成为 007 的潜质。

1. 这场谍报战首先考验家长的信息收集能力

最起码,几所目标初中,你要搞清楚吧?别以为这个简单,上海的初中层级远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民办有华育兰生这样的 " 一哥一姐 "、" 四校八校 " 的各种亲儿子干儿子,各区也各有自己的一流、二流、三流民办,还有重点班与平行班的区别;公办体系有允许公开考试的 " 三公 ",各校有明着招的特长班,暗着招的特色班 ……

大部分家长直到小升初结束,还是公办特长班和特色班,傻傻分不清,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小升初有一整套的黑话加字母体系,以避开官方的审查,小五班 XWB、神秘考 SMK 、华育 HY、复旦兰生 LS、强电弱电 QDRD……,光这一套术语,你恐怕要很久才全部弄明白。

一线城市最难搞定的事,绝对不是买房 2. 规划路径,这就需要家长有一步步现实执行力和沟通力

各种班干部校干部从一年级开始准备、考证要从三年级开始准备,奥数虽然不准竞赛了,但小升初还是敲门砖,四、五年级要与老师密切沟通,百分百保证成长手册各科全优,评语棒棒的,最好能进入家委会,再忙也要完成这项重要的 " 义工 "。

3. 进入为期半年的实战期,是对家长信息收集、分析、决策、沟通、执行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教委给民办初中的 " 小升初招生 " 的规定动作只有一次校园开放日和一次面谈,实际上等到那个时候,名校大部分的 " 坑 " 都填满了,所以早在五年级寒假,一年一度的招生谍战就正式拉开大幕。

为了避开教委的监控,民办初中组织的考试都是秘密进行的,通常是通过中介机构的 " 小五班 "、部分小学私下组织 " 点招 "。如果你是大牛(校排名前几),自然到时候会有通知你,但如果你是一般的小牛,那就全靠家长自己打听这类消息了。

不但要收集信息,还要会甄别信息,很多中介声称自己是小五班,或有权向名校递简历,但这种关系是真是假,名校是不会承认的,只能家长动用自己的关系去搞定。

如果错过小五班一类的机会,家长就要自己想办法把简历递给学校,此时,与看门大爷套近乎的能力就派上用场了。

再接下来,牛蛙一般会收到几家学校的意向,家长要有决策判断能力,初中学校是没有官方的重点与非重点的,你只能参考民间统计的各种 " 名校录取率 "(所以你还得同时关心中高考的体系),区别一流二流学校、并考虑重点班和平行班的不同。

之所以叫 " 意向 ",因为还没有进入教委规定的流程,所以家长要能从招生老师的用语中区别 " 意向程度 ",这就是 " 强电 " 与 " 弱电 " 的区别:错把强电当弱电,会错失机会,错把弱电当强电,更会被 " 放鸽子 "。

如果这一步还没有搞定,唯一的机会就是教委的规定 " 面谈日 ",黑话体系中被称为 " 大面 "。

因为名校的绝大部分名额都是通过 " 强电 " 发出的,所以 " 大面 " 的少量机会主要是少数牛蛙 " 弃坑 " 二三流民办造成的。

上面只是民办择校,公办还有一定的择校机会,分为官方的 " 特长生体系 " 和私下的 " 特色班体系 ",又是另一套流程了,不再赘述。

整个 " 小升初 " 的过程,完全由 " 明面 " 和 " 暗箱 " 两套并行的操作体系,一套应付上面,一套满足需求,其中由家长与学校的默契,创造了大量充满民间智慧的 " 土味操作 "。

不过这一套流程,大家看看就好,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育部出台最新的 " 深化教育改革 " 的文件,第 17 条要求 " 民办学校实行电脑摇号入学 ",即使这个文件落地不确定,上海的中考录取方式也将在 2021 年发生重大变革。

一线城市最难搞定的事,绝对不是买房 很多家长可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但假如教委真的能把民办择校路径全部封死,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从 " 公办 " 与 " 民办 " 的本质区别说起。

四、义务教育与选拔教育的矛盾

公办和民办其实都是 " 国有 ",都是体制内的学校,但办学目的的不同让两者产生了根本的区别:

公办是行政机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考核的重点是是否完成了教学大纲,只考核平均成绩不考核升学率。

因为公办初中不能选生源,生源参差不齐,学校要完成 " 不让一个差生掉队 " 的任务,老师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差生上,必须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稍微难一点的题目,稍微讲一点课本外的内容,那些基本差一点的学生就跟不上了。

但问题在于,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高中也不是义务教育,为了实现高考升学率,高中学习难度超纲是必然的。

以考试为例,能让大部分学生及格的试卷,势必让优秀的学生无法分出高下;能让优秀的学生分出高下的试卷,恐怕又会让成绩一般的学生不及格。

这么一来,以 " 选拔教育 " 为目的的高中和 " 义务教育 " 的公办初中,在教学上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层。

弥补这个断层的,就是 " 民办初中 "。

民办学校是市场化竞争,想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就要能为重点高中选拔优秀人才,指标就是名校升学率,所以老师 80% 的精力集中在优秀的学生上,差生甚至会被劝退。

民办初中为了对接重点高中,要提前一年完成教学大纲,平时难度基本都会超纲,初三一年参加各种奥赛,准备重点高中的 " 自招 ",这种超纲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生源配合,所以招生工作从来都是民办的生命线。

一旦民办不能挑生源,所有学校的生源都一样,那教学精力就都要回到 " 补差 " 上。

理论上说,公办和民办是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市场,就像高档产品和大众产品的区别,民办学校以其精英教育的专业性,分担了家长的一部分职责。

五、公平从来都是靠你自己去争取的

我儿子今年班上有一个同学考上上外附中重点班。

放榜那天,他的母亲,一个不怎么在群里说话的家委会成员,兴奋地发了无数条信息,也难怪,从孩子一年级起,母亲就辞职在家,按整套择校体系给他 " 进补 ",从三年级起,再按上外附中的全套入学要求精心打造。

上外附中号称上海 " 神仙学校 ",最大的特点是不用参加中考,全部直升高中部,毕业生大部分走常青藤名校路线,少数参与国内高考,最差的学生才会去考母校上外。

这位同学可说是半只脚跨进 " 常青藤 ",才不过五年级,他的命运就脱离了大部分同学的正常轨道。

班上另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却差点只能回老家上初中。因为家长居住证到期,还是在班主任反复提醒下,才把手续凑齐,自然不会想到为儿子跑 " 小升初 ",最后进了对口的一所菜中。

同学一场,这种分化,到了四年后,还要再重演一次。

教育是永远的焦虑。

对于新上海人而言,过去,你用学习成绩击败了 90% 的同龄人,才能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立足;对于上海本地父母而言,面对新上海人的竞争,你也必须足够优秀才能稳住主场优势。但要把自己的优势转化成下一代的优势,稀缺的优秀教育资源才是关键。

所以,放弃幻想吧,公平从来都是靠你自己去争取的。

来源:虎嗅网

随意打赏

一线城市买房二线城市房价新一线城市一线买房城市买房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全款买房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