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小米曾经说:" 互联网 的核心是效率。小米做线上电商,不做线下门店,就是提高效率。"

小米现在说:" 我要用 3 年的时间在国内开 1000 家线下门店。"

真香!

本来想写小米为什么要搞线下,但是太没有挑战性了。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从搞线上到搞线下,比纯纯的搞线下更难。

线上到线下,很容易水土不服。

小米是从纯线上渠道,到线下渠道的典型案例。

本文重点研究 3 个问题:

小米线下进程中," 生态链企业 " 是主攻,还是助攻?

小米的线下 和 OPPO 的线下 为何选择截然不同的打法?

" 追求极致 " 是在卖情怀么?到底什么可以指导实战?

下面开始了 ~ENJOY

一、小米线下进程中," 生态链企业 " 是主攻,还是助攻?

雷军说万亿级大公司,会产生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第三阶段 IoT。

IoT(Internet of things),也就是物联网,也就是万物互联。】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整理自百度百科

布局 IoT,抢占万亿级机会,这是小米生态链的起点。

普遍意义上 IoT 分为 3 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感知层用于感知和处理数据,网络层用于网络传输,应用层用于解决问题——我们看到的大部分 智能硬件 都是处于应用层。

网络层和感知层被各个技术驱动的巨头(咳咳)跑马圈地,现在小米的机会只在应用层。

在今年的小米 AIoT 大会上提到,小米的 IoT 已经连接了 1.32 亿台设备(不含 手机 和笔记本电脑),在消费类的 IoT 设备里面排在世界第一。

小米的 " 连接设备 ",说来说去,都是在讲 " 应用层 " 的故事。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小米在应用层,连接更多的硬件,既包含小米音响、电视盒子等分发型设备,也包含扫地机器人,灯等硬件智能设备。

连接的应用达到一定量级,建立物联网业务中间件的能力;之后能力开放,连接更多的应用。

——这是小米应用层的打法,先建立硬件生态,然后再开放能力。

如何连接更多的硬件?如何解决应用层的供应链问题?

这是小米生态链要解决的问题。

1. 什么是小米生态链?

小米生态链是什么?

是一个基于企业生态的硬件孵化器。

你可以用 " 竹林效应 " 来理解它。

小米是根系,向生态链公司输送养分,包含产品方法论、价值观等全方位支持;小米和生态链公司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协助研发,并提供渠道支持, 营销 支持,负责销售和售后。

生态链公司是竹子,依靠根系,迅速生长。

小米生态链孵化的公司分为 3 个圈层——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第一圈层:手机周边产品。

基于小米已取得的市场占有率和庞大的活跃用户群,手机周边是我们具有先天市场优势的一个圈层。

第二圈层:智能硬件。

我们认为智能硬件大的爆发期尚未来临,但长远来看,硬件的智能化是必然的趋势。

第三个圈层:生活耗材。

比如毛巾,牙刷等。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耗材,会觉得小米 投资 跨越的领域有点儿大,但如果能以十年后的眼光看,那么围绕个人和家庭生活品质的消费类产品,在消费升级逻辑下,必然会有巨大的市场。

另一个方面,小米是一家 科技 公司,但科技公司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这是由科技公司的属性决定的。所以当一家科技公司拥有了大量耗材类的生意时,它们就能对公司的不确定属性进行缓冲。

——整理自《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2. 小米生态链隶属于哪个战场?

小米生态链 搅动的是哪个传统行业?

中国传统制造业。

2013 年,小米做插线板产业分析时发现:行业第一名公牛占有率 30%,第二名突破电器市场占有率不到 3%,没有第三名。整个市场被数以万计的小公司、小品牌、甚至大量小作坊瓜分掉了。

这种产业模式的问题是:因为门槛低,同质化竞争,出现大量廉价的差品;而优质的厂商因为占有市场比例小,为了保持盈利,只能让产品保持高毛利。

又是一个蚂蚁市场。

面对这种传统行业,如何改造呢?

在以往的文章中聊过了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产业路由器模式、比如去中间商化以量制价等。

小米生态链的打法: 不改造,只硬刚。

小米并没有选择改造传统企业,而是对整个传统行业开战。

孵化创新企业,正面市场竞争。

这是梁静茹给的勇气么?什么家庭啊,这是家里有矿么?

这是为什么呢?

3. 小米生态链 为何采用 " 硬刚 " 的战术?

试图改造中国制造业的,除了小米,还有名创优品。

可是两者的打法不同,小米是硬刚,名创是改造。

抛个问题:假设你作为一个市场挑战者,你想搅动一个传统行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硬刚呢?

从小米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两点:

(1)如果你要搅动的传统行业,需要 " 能力重构 " 而不是 " 赋能 ",请硬刚

小米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活耗材,是孵化的创新公司做的。

可是,却不见得比名创优品直接找工厂做的好。

但是智能硬件,使用孵化模式会比 ODM,OEM 好的多。因为硬件的设计、功能、价格 等是需要互联网思维深度介入的,是需要深度合作的。

小米生态链团队超过 200 人,负责 ID 设计、集中采购、品质控制等支撑;通过生态链团队,对传统行业进行 " 能力重构 "。

小米描述说此策略是引用了 " 小站练兵 "。

袁世凯在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在面对清末八旗,绿营腐败,提出的在当时已有军制之外新建一只队伍,以德国军制为蓝本,注重标准化和近代化。

新兵总是比老兵更生猛?

不一定,看情况。

如果是需要 " 能力重构 " 老兵,改造旧部不如在体系外组建一个全新的团队。从零开始,让其承担开创性的业务。

如果是需要 " 赋能 " 的老兵,改造一下,省力又生猛。

(2)如果你面对的传统行业进入壁垒低,可硬刚

行业进入壁垒高,并且家里没矿,停一停。

小结

生态链系统是为了布局 IOT 的应用层,是一个基于企业生态的硬件孵化器。

小米搅动传统行业时,选择的不是 " 改造 " 而是硬刚。给我们的启示是:

如果你面对的传统行业需要 " 能力重构 " 而不是 " 赋能 ",请硬刚;

如果你面对的传统行业进入壁垒低,可硬刚。

二、小米的线下 和 OPPO 的线下 为何选择截然不同的打法?

我原以为,小米的新零售,是悬崖勒马,紧追 OPPO。

但是实际上,这是全然不同的两码逻辑。

现在的小米,在品类和门店都处于扩张策略;而 OPPO 和 Vivo(下文简称为 OV)都属于收缩策略。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为什么策略完全不同?

因为小米线下的核心是坪效,OV 线下的核心是溢价。

1. 小米线下的核心:坪效

小米线下跑的通,在于坪效。

小米把握住了 " 一二线城市 " 的第一波换机潮,却错过了 " 三四线城市 " 的第一波换机潮。

而 OV 抓住的,则是小米错过的这波红利。

第一拨主要通过互联网,在一二线城市。所以我们那时候那套打法基本没有对手。第二拨核心就在三四线、四五线城市,以线下为主,所以这种时候 OPPO 接住了。

——黎万强

小米现在搞线下,是在抓 " 一二线城市 " 的下一波换机——虽然小米的千元机、小米小店在三四线城市开花,但是整体的线下门店的打法,依旧是用 " 一二线城市 " 的(在下文中 OPPO 部分会详细描述)。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 一二线城市 " 线下的核心,在于坪效。

小米扩充品类,通过高频带低频,提高客单价,是为了提高坪效。

采取直营,提高店内运营效率,是为了提高坪效。

坪效,可能真是五环内的概念。

在 " 三四线城市 ",租金低,单店流量少,营业额少,何谈坪效?

小米的线下坪效全国第二,仅此 苹果 ,可是依旧玩儿不动 " 三四线城市 " 的。

2. OPPO 线下的核心:溢价

而 OPPO 的核心是溢价。

手机企业根据基因分为两大类——互联网基因、线下基因。

小米、魅族等具有典型的互联网基因,生根于线上。

OV 等具有典型的线下基因,生根于线上。

OV 最大的生命力是线下的渠道共同体——渠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渠道利益共同体有 3 大必备要素,都是典型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学不来的。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1)信任共同体,学不来

OV 借用了步步高时代的渠道共建模式和段永平的部分渠道,前员工和核心供应商成为省一级代理商,OV 与省代交叉持股结成利益共同体,省代与二代以同样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

(2)高溢价,学不来

OV 一款手机留给各级分销商的利润高达 1000 元。

互联网基因的厂商,在高性价比的模式下根本不可能留足溢价。

线下渠道将被迫用 " 黄牛价 " 来进行销售,造成产品线上缺乏竞争力,线下营收又不足以维护线下渠道规模,进而造成互联网手机赖以生存的营销模式崩溃。

一加在国内打造了 45 家线下店,之后迅速全部关店,回归纯线上模式就是前车之鉴。

(3)价格稳定,学不来

线下基因的厂商,保证新产品上市 6 个月不会降价。互联网手机品牌,上市 2 个月各种促销。OV 稳定的价格体系保障了渠道整体的利益。

高溢价,可能真是五环外的概念。

OV 砍门店,是为了控制渠道共同体质量,控制价格稳定;砍产品,也是为了保证高溢价和稳定;从而保障渠道利益共同体的利益。

为什么上图的策略完全不同?

三、" 追求极致 " 是在卖情怀么?

小米的线下进程中,有哪些文化是可以借鉴的呢?

小米的口号 " 追求极致 "。真的有用么?还是在卖情怀?

公公认为纯属鸡汤,没有指导意义。

" 保持健康嘛,那就吃好喝好呗 "。

——我都体重 200 斤腰围一米五了,为了健康我还要吃好喝好?

" 你要想成功,你必须追求极致,你得有匠人精神 "。

—— Emmm ……图标做的很 iPhone 一样精细、极致,我就成功了?

做煎饼的鸡蛋都是早上 8:00 准时下的,我就能成为煎饼之王?

追求极致,用对了,叫 " 赢的漂亮 ";用错了,叫 " 花拳绣腿 "。

" 追求极致 ",是好话,但是没有指导意义。

更通俗点说:你要赢百米跑,你一定得 " 撞 " 到终点线——追求极致就好像这个 " 撞 " 的动作一样。

而真正赢得比赛的人,不但要 " 撞 " 线,更关键的是怎么才能 " 跑 " 完这 100 米啊。

所以,如果你也站在起点,不知道如何跑完这 100 米,我们到底应该从小米身上学点什么呢?

1. 从小米的 " 互联网七字诀 " 说起

抛个问题,假设你的公司每天早上要全员喊一句口号,你可以从下面四句中进行选择:

保持专注

追求极致

创造口碑

要快

你会选择哪个?

别急,我们先看下小米怎么选;雷军说互联网的七字诀是 " 专注 极致 口碑 快 ";按照 " 七字诀 " 的方法去做任何事都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重新看雷军关于七字诀的手稿:" 专注 " 是极致、口碑、快的起点——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专注是最初的那一张。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小米如何运用 " 专注 " 呢?

两方面:元产品和核心卖点。

1. 专注在元产品:生态的源头

定位理论,教会我们聚焦,把东西做少。

但是,生意总是会做大的;手机领域做大后,部分厂商选择了通过海量机型去铺渠道、占领用户;是机海战略。

还有一种,是生态战略;比如小米、iPhone,以手机为中心,不断衍生出其他产品。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产品就是这个 " 一 ",万物是这个 " 生态 "。

小米的元产品是手机,生态是智能硬件、 游戏 、云服务等。

专注在哪儿?

要专注在元产品上,把资源砸在元产品上。

所以,你够专注么?

尝试着把你的所有业务砍到只剩 1 个,把你 2019 年的愿望砍到只剩 1 个,把你毕生的梦想砍到只剩 1 个。

专注,才能造就元产品;如果你的元产品够强,你就不用再去造一个生态。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2. 专注在核心卖点:井喷式增长

《无价》中提到了相关的心理物理学的概念—— " 物理刺激比率 " 和 " 心理感受比率 " 是不同的。

小米线下生态研究笔记:从线上到线下,比纯线下更难 如果你是饮料厂商,想让用户主观感觉到 2 倍的甜度刺激,糖量只需要放 1.7 倍就好。

如果你是店铺老板,想让用户主观感觉你家比别家亮 2 倍,那你可能要买上 4 倍的灯。

回到现实世界。产品的各个卖点是对用户的 " 物理刺激 ",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的 " 心理感受 "。

小米在做产品定价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把价格从 200 元降低到 99 元的时候,用户数量不是简单的翻倍,而是呈 5 倍甚至 10 倍的增长,增长趋势是井喷式的。

要专注在核心卖点上。

你要做的事情,不是把所有的卖点撸一遍,全部优化;而是针对那些 " 心理感受 " 最敏感的点优化——你不是要让产品更好,而是为了让用户更 "happy"。

首先,把资源砸在元产品,从而自我衍生成为生态。

其次,把资源砸在核心卖点上,从而提高用户心理感受。

总结一下啦

问题 1:小米线下进程中," 生态链企业 " 是主攻,还是助攻? 

生态链系统是为了布局 IOT 的应用层,是一个基于企业生态的硬件孵化器。小米搅动传统行业时,选择的不是 " 改造 " 而是硬刚。

问题 2:小米的线下 和 Oppo 的线下 为何选择截然不同的打法?

小米线下的核心是坪效,OV 线下的核心是溢价。

问题 3:" 追求极致 " 是在卖情怀么?到底什么可以指导实战?

追求极致没有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可以跟小米学习 " 专注 "。把资源砸在元产品,从而自我衍生成为生态——把资源砸在核心卖点上,从而提高用户心理感受。

来源:ZAKER

随意打赏

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生态圈小米生态链小米生态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